了不起的妈妈|小学女老师:和学生互相陪伴、共同成长,在家只想当妈
当女性多了母亲的身份,养育孩子将占去她极大的一部分时间、精力。但对于一名现代女性而言,养育孩子并非人生唯一的KPI。
三月,我们通过采访活跃在不同领域的女性,讲述她们在事业和个人成长方面的经历,展现女性突破边界、?探索广阔人生的精彩故事。
在大多数人看来,小学是女性的主场域,事实上,这个行业里女性占比也确实比男性多。世人给予女老师尊重和赞美,称她们是最美女神。世人眼里也有对她们的偏见:
老师就应该要比普通父母更专业
既是老师又是妈妈,她们的孩子不会比别人差
老师的孩子压力会很大
老师在生活中有强迫症和掌控欲……
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在真实的学校中,小学女老师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吗?
我们和成都市实验小学5位既是老师又是妈妈的女性聊了聊。看看在这样的主场域里,当老师、育儿专业人士、妈妈、妻子、自己……这些身份叠加在一起时,她们会遇到哪些不同的冲突和挑战?她们又是如何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保持不断生长的力量,实现自由与自我?这里没有「满分」回答,只有最真诚、有趣、走心的回答。
采访嘉宾:
Coco,英语老师,博雅书馆馆长,教龄23年
钟乐艳,英语老师,教龄20年
小白,语文老师,教龄16年
周会,语文老师,教龄16年
李孟朦,科学老师,教龄9年
——“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老师吗?”
——“从来没有。”
稳定、有编制、寒暑假、受人尊敬、不断提升的待遇……小学老师这一职业不只是长辈们眼中的“铁饭碗”,也正在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的“香饽饽”。
回想当年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除了出生教师家庭的钟乐艳,其他几位老师都是因为各种因缘巧合才加入了小学教师队伍,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她们的人生职业首选。
钟乐艳老师
小白的高考志愿是母亲代填的,她将此视为最后一次对母亲的服从。进入师范院校后,小白也并没有想成为一名老师。在她自己的学习生涯里,老师代表刻板、严厉、没有生活味,这跟她的生活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不少差异。
毕业后,想在成都发展的小白签到了青羊区教育局,大四的时候她接触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实验小学。听了几次课之后,小白感叹:“原来还有这样的老师!”实验小学老师身上满满的生命张力和活力打破了她对老师固有的印象,并坚定地选择了实验小学。
小白老师
大学主修经贸英语的Coco本打算毕业后进入跨国公司,大三那年,被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师生相处模式打动。面对去学校实习的机会,Coco心想:“我当年没有遇到想象中的那种老师,那如今我能不能变成一个理想的老师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她第一次走上小学课堂和学生见面、交流、试讲,在和小朋友们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有一种被认可、被成全、被填补的感觉。就这样,她慢慢地跨入了这个行业。
Coco老师
李孟朦最心仪的职业是医生,或许是老师和医生这两个职业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机缘巧合地去到了师范大学;毕业时,在公务员、中学教师、小学教师中选择了现在这份工作,逐渐地走到了教书育人这条轨道上。
李孟朦老师
周会甚至一度很反感老师这一职业。周会的中学时期是在县城里度过,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一名中学老师能够给予学生的东西比较少,似乎人生几十年就只是那一本书而已,这让她感到害怕。但综合现实因素,她仍然填报了师范类专业。
周会老师
真正进入教师行业后,全新的教育背景、多元的学校氛围、新一代家长与学生,都让她们对老师这一职业也有了许多不一样的理解——老师不仅是一名知识传授者,还需要在与家长、学生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倾注更多的情感与心力。
从懵懵懂懂走上讲台,到如今带过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她们在教师这一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少则9年,多则23年。
尽管成为老师这个决定有着不少因缘巧合,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带有些许理想主义的浪漫。但若不是真的爱这份职业,是不可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的。Coco甚至提醒热衷考教资的年轻人,“如果你的职业理想就是求稳定、求一碗饭,不是真爱,真别选。”
——“现在还把老师比作蜡烛吗?”
——“这种比喻太惨了。”
我们习惯性用蜡烛、春蚕、园丁等极富奉献性的形象,来赞美老师这一职业的无私与热情。但老师们更愿意用丰富、更具人情味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职业,比如:灵魂伴侣、共学伙伴、朋友、欣赏者、提问者、倾听者、反对者......
“一直把老师比作蜡烛也太惨了,这种比喻没有体会到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快乐,也没有体会到我上好一节课的那种兴奋感”,钟乐艳不想把自己定义成一个牺牲者:“我不是蜡烛,我也不是神,我希望这是一个不被定义的职业——这意味着它永远都是有可塑性的,有创造力的,有想象空间的。
钟乐艳老师
标签的变化,也意味着老师与学生相处模式的变化。
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以及便捷,学生能够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老师不再是一群人中最“有文化”的那一个,这要求着她们不能仅仅以“教书人”这一身份自居。
除了在课堂上课,小白常常和学生们骑车、看展、或是抓虫子,她向这些孩子学习,如何把他们的张力用在自己37岁的躯壳里。“我尝试着把大家从各自的生活里带来的知识汇集在一起,通过有效的讨论,然后建构出来,寻找更好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小白说道:“这要求我们保持谦逊,学习用更多元的方式照顾这些更多元、智能的孩子。”
小白和学生
学生懂的比老师多,周会从刚到实验小学试听公开课那天就发现了:“五年级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毫不夸张地讲,他们表达能力秒杀我一部分大学同学。”
面对这样的情况,周会选择向学生请教,去听听他们都获取了哪些新的信息。她曾经在毕业班开设“小博士讲堂”,学生可以自主走上台和大家讲讲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人讲三国、有人讲唐诗,也有人分享自己钓鱼的小窍门。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好的师生关系一定不是一方奉献、另一方被成就,也不是一方输出、另一方吸收,而是在多元的关系中,两个不一样的个体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就像李孟朦在下课后,最常和学生们讲的那句话:“我今天又跟你们一起学到了很多。”
学生对于一名老师的认可,往往表现得简单直接,又打动人心。
她会在课堂上会观察学生的眼神,她希望学生的眼睛是亮的,而不是无神——这意味着学生对这堂课是认可的,而幸福感就来源于这些和学生相处的小细节中。
sdfd
工作中的李孟朦
当了23年老师的Coco已经把学校和教室当作了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护。在她看来,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更多的像是妈妈般的关怀。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这比冷冰冰的分数重要”,成为母亲后的Coco更能体会到孩子的不容易:“上厕所把裤子打湿了,低年级的孩子会很难为情,不知道和谁讲;肚子不舒服想上厕所,这个时候又刚上课,他可能不敢举手提要求......遇上这些事情,小朋友只能依靠老师。”
在成绩之外,她希望孩子能在被爱包裹的环境下成长。中午给孩子打饭时,她会记住学生对什么食物过敏、家长曾交代过哪些事项、饭菜是不是热乎等等。当一个老师具备足够充沛的情感,并真心爱她的学生时,教育就已经自然发生了。
在课堂教学上,Coco也希望孩子和自己更亲近——学生不必正襟危坐地听课,可以席地而坐,也可以抱着自己喜欢的玩偶。从“你听我讲”的教学模式跳出来后,在交流式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能产生更高效的交流,学习也将变成一件愉悦的事。
Coco老师的课堂
在周会的学生生涯中,老师大多只注重于课本上的内容。当自己成为老师后,她决定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及教育空间的留白。在她看来,如今的学生享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她不愿意布置那些“可搞可不搞的作业”——比如说做小报,多数情况下这更像布置给家长的任务。
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家长,曾发消息感念周会这样的做法,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有更多空间做自己热爱的事,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背诵课文。
与周会一样,钟乐艳的不少学生已经结婚生子,但如今仍然和她保持着联系。考到了什么学校、人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择偶标准是什么都与她分享。于她而言,这种来自学生的认同千金难买。
在当老师的这20年中,钟乐艳除了为本校的孩子授课,还担任着网班老师——她的讲课视频会进入远端163所学校的近9万名师生的课堂中。庞大的师生群体促使着她不断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这也要求我必须把每一节课上好,才对得起这么多认真跟随我脚步的人。”
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职业。
但现在的情况或许又有一些不同——家长与孩子在一开始因老师这一职业,而尊重成为老师的人。但要长期保持良性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则需要每一个老师,每一个人的付出与个人魅力。
——“老师的孩子必须是优秀的存在吗?”
——“接受孩子是普通的。”
相比于其他职业,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有优势。同时,在长期的教学生活中,高度的责任感也让他们很容易滋生出自我难以察觉的“控制欲”。
新一代的老师们,是否依然信奉“老师的孩子必须优秀”这句话呢?
小白的孩子曾经有过成绩不太好的阶段,那段时间她常常听见同事疑惑地问,这是小白家的孩子?每次听到这种话她就赶紧说:“对对对,是我孩子。主要是因为他妈妈太爱工作,没有太管他成绩。”
既不智力超群,也不超级笨拙的普通孩子,是小白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普通孩子会遇到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经历每个阶段都有的爬坡下坡,这让我成为一个平凡的妈妈,而不是超级妈妈。我们一起面对所有的困境,拥抱一切不确定性,保持一个好的关系共同学习。”在小白看来,孩子在这样心态的影响下才会成长得越来越好。
打鼓、跳舞、骑车、攀岩、爬山都是小白的业余爱好,但她从不试图将这些爱好加到孩子身上,也不强制给孩子安排兴趣班,她希望给孩子更自在的状态。
尽管孩子就在实验小学就读,但小白从不会干涉他在他班级里的事情。当老师并不轻松,回家后小白只希望当一个妈妈——检查家庭作业、陪伴孩子生活、倾听孩子的烦恼,做好这些妈妈的工作就好。她用物质守恒来解释这一状态:“如果我太满,我在和孩子的关系当中其实是霸占了他的权利。”
有老师能接受孩子成绩一般,但也有老师曾因为“老师的孩子怎么能不优秀”而感到压力。
Coco曾经也会担心,如果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会不会被人说:“你天天教别人,可你自己孩子成绩都啥样了。”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上一辈父母那样,把“你看谁谁谁多厉害”挂在嘴边,她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设想有一台时光穿梭机能让我回到小时候,那时的我可能还不如孩子这么优秀,做得这么好。想到这里,心里面一下就释然了。”
用自己40多岁的经验,衡量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Coco也试着把自己还原成和孩子同样的年纪,例如孩子八卦时,别说什么“你应该”“你不应该”,就跟她一起说两句“他好烦噢”过下瘾。这时,孩子心里就会觉得妈妈和自己一边的,情绪疏导之后,再问她“为什么讨厌他呢”进行引导。
在孩子的学习上,五位老师不约而同的表示她们只做妈妈,不当老师。
拥有老师和妈妈两种身份,这让周会更加能够接受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名老师,我有机会观察到更多的样本,这可以给到我一些心理暗示,让自己不那么焦虑。”
周会评价自己是一个“心很大”的妈妈,在她看来,一个人的三观、心态、为人处事的品质,更能决定他的人生是否幸福。分数只是一块敲门砖,如果敲不开这扇门,走其他的路也没关系。
周会的女儿就在自己的班上,但她很少向其他老师询问女儿的学习情况。她笑称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不太想去了解那么多真相。”
回到家,她也从不给女儿辅导作业——工作一整天后,精力不允许周会再去做任何工作相关的事;另一方面,她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内在动力,长期辅导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我也只是小学教师,等她初中、高中我不具备这样的知识能力了该怎么办?”
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钟乐艳认为陪伴更重要,还有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同时妈妈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时常给孩子一个“妈妈,你也懂这个”的惊喜。
“因为我太爱自己就放过了自己”,小白说道:“亲情是一个目送的过程,当妈是有期限的。”抱着这样的想法,小白家一直保持着比较自在的状态去探索世界。
李孟朦在鸡娃还是鸡自己中选择了鸡自己,“父母卷起来挺好的,也算是给孩子从小树立了榜样”,她老公跟她开玩笑说。怀孕的后半期,她想再充实一下自己,就利用在家休息那几个月考了在职研究生。
除了“老师”和“妈妈”,她们还有一个更在意的身份——自己。她们坦然承认自己有“职业病”,在生活中偶尔会不自觉地展现出强迫症、控制欲。她们会去注意克制,但克制不了也没关系,因为和家人之间本就应该互相包容和理解。
不管哪一种身份,与其追求完美,追求拿满分,她们更愿意遵从内心,保持持续学习与成长的状态去探索世界,也探索自我更广阔的边界。
文丨嘻、克里??排版丨阿乔
-?儿童团近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