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协同育人
■本期关注:智能技术如何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
编者按
今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育人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智能技术如何变家校社各自为政为协同作战?本期专刊刊发记者深入采访报道,并邀请专家、教育局长共同探讨。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智能技术在构建协同育人环境、畅通协同育人渠道、建立家校社三方良好信任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持作用。
智能技术为什么可以推动协同育人
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是知人、懂人,即系统中各主体均能清晰、全面认识自身发展样态及学生需求。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充分挖掘教育数据、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科学认识系统中不同协同主体提供了可行路径,有效帮助家庭、学校、社会充分了解、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使各方更加有针对性地调控学生学习过程,不断完善家校社联动机制,提升协同育人的科学性、精准性。
智能技术可以巩固学校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学校的任务重在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在具体育人工作中,学校可运用智能技术构建数字化沟通空间,实现家校社信息互通,确保学生信息及时反馈沟通;搭建网上家长学校,发挥学校育人专业优势,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效果;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汇聚丰富优质教学、育人、文化资源。
智能技术可以提升家庭教育的主体地位。依托智能设备,家长能及时获取和反馈学生行动轨迹,实现家校之间学生数据动态更新和共享联动。基于智能技术平台,家长可掌握信息获取渠道和应用方法,获取在线教育资源,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家庭教育需求。智能技术还为家长与孩子提供多样态互动和资源共享渠道,如开展教育辅导等,为亲子互动提供了数字化空间。
虚拟场馆及智能社区可以提供智能学习环境。以博物馆为代表的社会公共资源,积极采用智能技术开展“云展览”“云直播”“云教育”等线上服务,让观众足不出户尽享“文化盛宴”。线下科技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实体场馆,通过AR、VR等智能技术手段,将数字装备、艺术普及和互动体验巧妙结合,提高文化艺术普及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感和体验感,使参观者接受文化艺术熏陶、行业知识科普,感受智能时代文化活动和互动体验的无穷魅力。同时,通过开展智慧社区育人、搭建智慧教室、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社区教育个性化资源服务。
智能技术助力协同育人有哪些路径
智能技术因时制宜的时代活力为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实现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家—校”协同方面,以教育信息化搭建家校协同育人新平台,为家校常态化密切联系提供支持。如通过平台,智能预约家访,简化人工预约流程,避免家长和教师时间冲突,提高家访效率;通过观摩“云端学校”,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同时,使家长全方位了解学校资源、文化建设,助力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补充。
“校—社”协同方面,以教育信息化构建校社协同共育学习场,充分利用云端课堂和网络学习空间,搭建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学校可通过云端连线、空中课堂等形式,实现学科专家、行业模范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进实现立德树人。同时,依托周边社区、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因材施教的云端“第二课堂”,有效解决学校教育实施中时空受限、资源不足等问题。
“家—社”协同方面,通过学习强国、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等平台开展家庭教育与家风主题宣传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家教理念。同时,在保障安全伦理问题基础上,通过网络课堂、咨询辅导等形式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指导,助力“家—社”联动。
依托智能技术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在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需提供适切的、有针对性的资源服务,开拓“全纳育人”的新途径。如依托智能研修平台开展“影子教师”系统化专业培训和督导,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校、家庭和社会及时诊断与干预困境儿童,提供个案学习指导与行为支持,为实现“学有所教、有教无类”提供特色路径。
智能技术赋能协同育人还面临哪些挑战
数字化教学条件的全面提档升级、数智融合的泛在化学习环境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字教育生态普惠所有学习人群正逐步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国家应加大智能技术应用推广投入力度,扩大公共服务类智能终端应用范围,提升协同育人各主体的数字素养技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教育信息化共同体,推进在线协同育人场景。智能技术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与地方需求,开发人们用得起、用得顺、用得好的社会学习资源,以增加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体验。
对于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实践方案,应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多维度宣传,引领各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加快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进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外,规范数据采集应用行为、保护数据信息安全是教育治理工作的应有之义。因此,应进一步细化完善法律法规,实现教育资源依法建设、智能技术依法应用、教育数据依法采集共享。同时,应提升各主体的隐私保护意识和技能,做到学法、懂法、用法,进而保障其合法权益。
随着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的不断推进,智能技术将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上持续发力,各地协同育人路径方案也将智能升级、百花齐放,使智能技术赋能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25日第3版
作者:陈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