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为何是实现贫困农户增产增收和脱贫的关键举措?

  自1986年原国家科委在《关于开发贫困地区建设的报告》中提出“依靠科学技术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以来,以科技部为代表的国家部委联合地方政府在大别山、井冈山、陕北等地区55个贫困县。

  先后开展了农村科技“星火计划”、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行动等系列旨在提升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户科技素养的科技扶贫实践,并取得显著脱贫成就。

  

  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全国90%贫困县,共72.9万名科技特派员长期活跃在农村基层,辐射带动农民6000多万。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建成175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认定36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和31个创业培训基地。

  但是,科技扶贫实践中仍存在贫困农户受益机制不足、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等问题,如何通过科技扶贫增强农户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缓解农户可行能力不足的困境,成为新时期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关键。

  现有文献探讨了农业科技对贫困地区农业产出、家庭收入、贫困发生率等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学者肯定了科技扶贫的积极作用。

  但也有学者发现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并不必然导致减贫,信息渠道、人力资本和风险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障碍,使得贫困家庭无法获得新型农业技术或相关技术对其家庭的增收效应有限。

  

  刘艳华和徐勇认为科技扶贫成功的关键是增强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开发和推广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技术采纳环境;

  选择与贫困人口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相匹配,并能够持续改善和优化这些能力的农业技术是科技减贫效应有效发挥的前提,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行动也证明科技扶贫就是要斩断贫根和强化自我发展的能力。

  张峭和徐磊研究发现贫困农户借助外部帮扶将消除和转移传统生产模式转型的潜在风险,实现其新技术的采纳与扩散,最终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力以摆脱贫困。

  付少平实地调研了陕北地区科技扶贫实践,却认为科技扶贫缺乏必要的益贫属性。

  对贫困家庭发展扶贫产业的能力,熊娜发现存在科技扶贫资源供需结构失衡的现象,贫困地区对增产增收的常规技术需求没能实现精准供给。

  农户依托产业发展脱贫的能力亟需提升,有学者指出构建多方联动式科技服务体系是科技扶贫长效机制的重要制度保障。

  

  综上分析,理论界对科技扶贫能否实现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存在不同认识,深刻揭示科技扶贫与农户能力贫困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实证检验能力贫困的减贫效应,对构建科技扶贫模式可可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具有的重要理论启示。

  本文基于技术采纳视角,阐释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对农户能力贫困的影响机制,并利用陕西省三个科技扶贫重点县821份农户微观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农户参与科技扶贫的影响因素及其技术采纳效应。

  同时,对比研究了农户参与农业科技培训指导、产业示范、信息服务等不同类型扶贫方式技术采纳效应的差异性。

  

  人力资本存量不足是农村地区能力贫困的重要表现,而农业技能作为贫困地区农户人力资本的关键构成部分,增强农技水平则成为缓解贫困地区农户能力贫困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农户对关键农业技术的采纳程度作为衡量能力贫困的标志,探讨并阐释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对其技术采纳的影响机制,以揭示科技扶贫模式缓解农户能力贫困的可能路径。

  第一,科技扶贫降低了家庭技术采纳的风险。

  贫困地区农户具有收入水平低、生计脆弱性强、风险规避程度高等特征,由于农业新技术背后存在着农户无法控制的潜在风险,处于贫困状态的生存压力致使贫困家庭缺乏采纳经济效益更高的新技术的能力;

  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户对新技术的边际成本预期往往大于其边际收益,导致了农户采纳新技术的主观风险,无力承担新技术采用可能带来的风险使得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停滞,进而难以摆脱贫困。

  

  一方面,通过参与现代农业培训、田间技术指导、专家技术咨询等农业科技扶贫活动,贫困农户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特性及应用形成客观认知,进而对新技术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产生正确的预期,最终消除农户技术采用的主观风险;

  另一方面,经过区域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对新技术的前期试验示范,形成了适应贫困地区气候环境、产业基础的农业新技术。

  “样板效应”部分承担或转移了后期普通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风险,从而促进农户新技术采纳和地区技术持续进步。

  第二,科技扶贫提升了家庭人力资本质量。贫困地区虽然多地处偏远山区、农技水平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

  第三,但土特优农畜产品资源丰富、自我发展潜力巨大,因缺少现代农业技术支撑而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产业,进而贫困农户未能依托特色农业实现增收脱贫。

  

  农业科技扶贫是面向贫困地区特色现代农业实施的公共科技政策,是政府精准投资贫困农户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渠道。

  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关键环节组织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资本积累及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人力资本的提升加速了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驱动和产业化经营。

  此外,农业科技扶贫弥补了贫困地区农业劳动力在教育资源、信息资源、社会网络资源等方面的要素短缺,扶贫科技资源输入为贫困地区家庭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实现非农就业提供了智力支撑。

  对贫困地区家庭而言,农户掌握的区域特色农业关键技术是家庭一项重要的智力资本,体现了家庭人力资本水平与内生发展能力的高低,对关键农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着家庭农业生产效率及其依托特色农业实现脱贫增收的潜力。

  农业科技扶贫通过教育培训、产业集成示范、田间实践指导等方式破解贫困地区农技水平滞后、科技支撑平台缺乏的困境,能够精准提升贫困家庭农业生产技能进而达到增强内生脱贫能力的目的。

  

  然而,是否参与科技扶贫是由农户根据个人特征、家庭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等有关因素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并非在农户间随机分布。

  如果不考虑农户在科技扶贫参与过程中自选择问题而采用上述模型直接估计,参数估计结果将是有偏的,即农户是否参与科技扶贫是内生的。

  倾向得分匹配法是解决由样本自选择而导致内生性问题的常见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在未参与科技扶贫的家庭集合中,为每个参与科技扶贫的家庭挑选或构造一个或多个家庭进行匹配,这些匹配家庭之间除在科技扶贫参与决策不同之外其他特征均近似相同。

  

  这样,通过相互匹配的家庭得到的处理效应估计结果可以有效减少选择性偏差带来的内生性问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