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 促创业丨聚焦重点人群 拓展创业就业空间 多举措促就业稳就业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史传芝)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百姓民生,一头连着社会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
3月21日,2023年乌鲁木齐稳就业促创业新闻发布会召开,此次发布的第二批“稳就业、促创业”政策包中,就包括《乌鲁木齐市稳就业工作方案》,明确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人群,抓住关键领域,推出一系列硬招实招,千方百计稳重点、挖潜力、兜底线、防风险,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
强化政策扶持稳就业
通过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落实各项援企纾困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组合效应,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确保人员稳定就业。
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布局和特色优势产业,完善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农民工返岗“点对点”服务机制,加强对企业支持和服务。精准快速落实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文体娱乐、住宿、会展等困难行业企业稳就业补贴政策,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在建项目连续施工,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以业安人、以业稳人、以业增收。
增加政策性岗位供给。鼓励国有企业、基层服务项目、基层就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结合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开发劳动保障、社区管理服务、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养老服务、农业科技、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小企业服务等基层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缓缴、创业担保贷款展期还款以及各类房屋租金减免政策等各项援企纾困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组合效应。支持企业安置重点群体,落实小型微利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减半征收“六税两费”等优惠政策,多渠道为企业减费让利。
聚焦重点群体保就业
我市将进一步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好低收入群体、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和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等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援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等各类就业政策,创造条件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用人单位吸纳就业或灵活就业。合理调整公益性岗位结构,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过渡性安置作用。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对生活困难低收入群体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困难帮扶等社会救助范围,增强其就业意愿和就业稳定性。
加强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实施“促就业六个一”活动,通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以及国有企业吸纳、中小微企业吸纳、基层项目招募、动员入伍、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开展千人就业见习计划,依托上海申新、高新人才大厦等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为择业期内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经营地。
加大失业人员就业帮扶力度,综合使用岗位推荐、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创业见习等举措,千方百计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失业人员重新实现就业创业。
加强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支持。培育发展劳务经济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发挥市场化转移就业作用。健全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开展就业帮扶行动,促进稳岗就业。
提升技能水平促就业
优化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以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构建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载体多元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
组织企业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等方式,积极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不断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稳定性。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推进县级技工学校建设,针对脱贫家庭、低收入群体、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各类劳动者,结合岗位需求和就业意愿,开展旅游康养、家政服务、新就业形态和建筑领域技术工种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面向高校、职业院校在校生、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全面推行以企业自主评价为主体、职业院校评价为基础、社会评价为重要补充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满足劳动者对技能等级评价的需求。
立足平台支撑带动就业
拓宽新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带动作用,积极发展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新就业形态,培育更多灵活就业增长点。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低收入等群体通过个体工商户、非全日制就业以及平台就业等形态实现就业。
水磨沟区天平社区“零工驿站”,前来寻找工作的求职者填写基本信息和就业意向,驿站工作人员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需求,推荐合适的工作岗位。资料图片
保障新业态人员合法权益。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伤、失业保险全覆盖,对于参加失业保险的网约配送、直播销售等平台经济,对符合政策的企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推进新就业形态保障计划,鼓励平台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依法打击欠薪欠保、违反劳动用工管理规定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更好地保障促进就业。
推动服务提升促就业
我市将通过做实失业登记、加强用工服务、开展精准帮扶、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为稳定就业提供服务保障。
依托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常态化开展失业人员摸排登记,建立失业人员实名制信息登记台账,做到“一人一档”,实现信息记录实、失业状态清、服务需求准。
扎实做好常态化企业招聘用工服务,建立健全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就业服务专员提供“一企一策”帮扶,帮助企业做好员工招聘、政策落实等工作,为稳定就业提供服务保障。
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打造多元化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各类就业服务力量,整合各类就业服务资源,挖掘收集各行业企业用工需求,做好就业岗位储备。根据失业人员、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低收入等群体的个人能力和服务诉求,建立健全劳动者个人“求职档案”,强化信息精准推送,推进供需精准对接。
围绕重点群体和用工单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专场招聘引才活动。充分挖掘区域就业服务资源,在街道或社区建设一批“家门口”“楼门口”的就业服务公示栏,整合各方资源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便民化的公共就业服务,解决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