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宣扬偶像明星、社会道德热点事件,会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于大学生而言,缺乏正确价值取向的泛娱乐文化产品,是一种误导,是一种“愚乐”,更是降低道德认知,阻碍主导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巨大威胁。

  

  一方面,泛娱乐化宣扬暴力、色情、虚无、浅薄的内容,过度宣扬偶像明星、社会道德热点事件,且总是为了“愚乐”不惜违背伦理道德而生产虚假新闻。

  长此下去会弱化大学生的主导道德观念,模糊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从而引发大学生道德滑坡的危险。

  正因为网络媒体是以娱乐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学生自然而然也会用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事物。

  继而不自觉地出现道德冷漠感和缺乏敬畏心的状况,甚至可能效仿媒体中报道的事件,做出有违伦理道德、甚至犯罪的严重行为。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与自由,他们借助网络游戏交友、网络直播交流、短视频互动,获得更多的情感共鸣、寻得自身价值。

  身处共情的娱乐虚拟空间中,大学生热衷于利用娱乐来掩藏现实生活中具有的负面情绪,使得他们追求的娱乐内容中含有相似的价值取向。

  他们不遗余力地纵身到网络空间中去,借助娱乐快感维系内心激情,甚至出现偏激化、极端化现象。

  例如网络直播中夹带着的污言秽语,网民在娱乐消遣的同时接受了这些非积极性言语,使得一些网络污言秽语流行于大学生之间。

  

  当这种缺乏理性的现象流行开来,必然导致大学生在无法及时反应的情况下被带偏,继而使得自身道德认知被误导,不自觉逐渐偏离主导意识形态认同轨道。

  降低大学生主主导意识形态实践认同。实践是衡量个体认同成效高低的重要标志。大学生主导价值认同最终要落实到生活实处,指导社会实践。

  所以,大学生对主导意识形态是否认同的最终标准便是要看大学生能否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主导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大学生既要通过日常的理论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途径学习、内化主导意识形态理论知识。

  

  更要在日常中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规范言行、提升自我品行、服务社会。

  网络媒体以浅薄化、庸俗化的娱乐内容,感性化、碎片化的话语形态,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万物皆可娱乐的狂欢幻象,悄无声息地消解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共识。

  不断解构着大学生的主导意识形态话语,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主导意识形态实践。

  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类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网络媒体利用其极具刺激性的娱乐化内容吸引着大学生,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时间。

  

  因此,对于学校或社区等团体组织举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大学生很少会出于自身浓厚的兴趣、主动自愿参加。

  部分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学习相关理论,更多的是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这样的认同行为会使得大学生的主导意识形态理论水平不够扎实,实际的实践能力也会有所欠缺。

  即使认同完成,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融合也只是停留于表面,这样就容易导致理论知识僵化,自然也会产生情感和价值上的巨大波动,失掉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真正意义所在。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的自身局限。网络媒体泛娱乐化营造出娱乐狂欢的网络虚拟幻象,极易误导大学生沉迷于娱乐幻象,降低了其对于现实世界政治理论、严肃新闻等的自觉选择意愿,弱化了其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知。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现象背后是西方资产阶级不良思潮的隐性渗透,这些不良思潮会与娱乐谋合。

  误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选择,压制大学生理性选择,严重弱化大学生主导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成效。

  网络娱乐幻象的有意塑造。网络虚幻空间之下,网络媒体将信息以商业化的形式包装成感官刺激、富有诱惑的文化产品。

  

  随着娱乐不断超出自身界限涌入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泛娱乐化也随之表现出日常化、大众化的特征。网络媒体凭借技术和资本营造了一个娱乐狂欢的幻想世界。

  娱乐狂欢幻象作为大学生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一种特殊认同环境,对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崇高信仰、价值取向等产生巨大消解。

  一方面,网络媒体具有扁平化、横向化的传播模式,其经常允许娱乐信息以刻意迎合的手段来塑造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对等关系。

  加强受众的娱乐参与感与亲近感,不断调动受众的感性情绪,以此来加深泛娱乐化。

  

  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中心体,极易被此类精心构筑的事件勾起心中的愤怒、冲动等非理性情感,冲淡理性思维,继而自然而然成为这些泛娱乐化信息的最大受害者。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制造的娱乐虚拟幻象使得大学生产生自我的虚拟与现实的分离。大学生表面看上去是“关注一切、参与一切”。

  实际真正内心深处是“漠视一切、憎恨一切”的叛逆想法,网络媒体所营造的娱乐狂欢幻象加速其内心深处的情感释放,激起大学生的好奇心与猎奇欲。

  抖音、火山小视频、微博等网络媒体结合新的媒体技术,吸引大学生更加方便、更加自由地浏览、制作娱乐产品。

  

  每人轻轻点下鼠标,便可以成为网络娱乐的制造者、传播者,致使网络媒体幻象持续加深。

  风靡网络的“二次元”诸类标签式话语不断重新定义大学生身份,大学生下意识地按照标签将自己归类,逐渐淡化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

  在网络娱乐幻象刺激下的大学生,长期受刺激性、碎片化的娱乐信息所支配,逐渐疏离日常生活,价值格局也会被重新塑造,以往所接受的主导意识形态教育成效也逐渐被消解。

  不良社会思潮的大力冲击。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只是关系到各个国家自身的意识形态安全,更是事关全球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网络媒体的全球性、即时性等特点极易被西方资产阶级当作传播其价值理念的载体。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通过网络悄无声息地渗透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意在瓦解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向心力和凝聚力。

  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网络媒体环境已然成为其必不可缺的一个外部环境。

  当这些不良社会思潮变成披着娱乐外衣的网络娱乐文化产品进入网络市场时,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造成巨大消极影响。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放任媒体娱乐功能过度发挥,造成娱乐功能异化和娱乐价值走低。娱乐本身作为一种精神需求,极易与西方资产阶级不良思潮耦合产生新的变体。

  一方面,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的核心就是消费主义。当消费主义与资本利益合谋之后,主张功利至上,市场功利化倾向愈加明显,娱乐文化产品低俗、庸俗特性凸显。

  网络媒体作为网络娱乐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用娱乐外衣裹挟各类问题和新闻事件,全然不顾事件背后的真实表达和深刻意义。

  

  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生活核心,自然成为最大消费者和消费主义最大影响者。消费主义以欲望和享乐为内核,主张娱乐至上,刺激大学生本我人格的冲动和欲望。

  大学生深受享乐主义影响,过度沉迷于娱乐信息,丧失理性思维,主导意识形态教育成效也极易被弱化。

  另一方面,这些不良思潮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多元化,继而扰乱大学生的崇高价值追求。

  泛娱乐化的话语暗含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完全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

  

  此类不良社会思潮利用网络媒体泛娱乐化的及时性、可视化、感官刺激等传播特色,通过娱乐话语的外衣肆意迷惑大学生,阻碍大学生有价值地完成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不足。内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据,是外因起作用的根据。

  网络媒体泛娱乐化阻碍大学生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源在于大学生本身。现在的大学生都是“00后”一代,所处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是相对不成熟的。

  作为网络原住民,网络媒体的泛娱乐化迎合了其个性张扬、思维感性,渴望得到关注和情感释放的阶段性发展特点。

  

  当面对纷繁复杂的感性刺激的娱乐文化产品时,大学生的理性价值需求极易被遮蔽。大学生娱乐心理的异化。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盲目追求或有意识地沉迷网络媒体上的各类泛娱乐化信息,缺乏对这些娱乐信息的自我控制,丧失信息自主性,反过来深受泛娱乐化信息的支配。

  大学生自身对娱乐异化的心理倾向便是造成此现象的一大缘由。娱乐本是人的天性,大学生会自觉靠近娱乐信息。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媒体出现的泛娱乐化信息已是一种娱乐异化、娱乐失衡、娱乐价值走低的消极文化,这显然已不是正常的娱乐选择。

  大学生任由自身心理倾向歪曲发展,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