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事”,以校内外研学为主渠道,探索项目式生产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劳动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全面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今天和小研一起来看,锦江区在研究校内外结合小学生农事劳动教育方面都总结了哪些思考与实践吧~
01
集合力量,开启区域整体研究
以区域为单位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一方面可全面盘点区域劳动教育资源情况,掌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以及开展实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可集中学校、教研、技装、实践营地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此项研究。(如表 1 所示)
02
聚焦农事,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劳动教育主要包括: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
其中“生产劳动”对场地、师资及课程内容要求较高,是学校普遍反映难实施的内容,大多数学校弱化了生产劳动的教育。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 是最能体现劳动创造财富,培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意志品质,弘扬劳动的崇高与伟大的劳动形式。
因此,落实小学生生产劳动体验教育非常重要。
鉴于此,我们聚焦“农事”探索小学生的生产劳动教育。
农事劳动体验性强、收获感足。
对学生而言,农事劳动是完整的实境学习,可经历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从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不易,增强对生命守护的责任意识,落实对科学技术的感知。
于学校而言,农事劳动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拾和弘扬,既可以与学科整合实施,还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很好资源,是实现以劳育智、育德、育体的有效途径。
03
整合资源,探索校内外结合路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
“校内外结合”是改善学校自身劳动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渠道。
在区域整体推进的研究中,成都市锦江区现已初步构建起了校内外结合的“一核四翼”推进模式。(如图 1 所示)
“一核”是指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发展学生劳动素养,“四翼”是指四种校内外结合路径。
第一种是学校+学校结合路径:区域内整体布点,搭建农事体验基地校,落实基地校先行实践与研究,以点带面,辐射全区,实现区内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师资共享,增强区域自身造血功能。
第二种是区域+实践营地结合路径:区域积极整合农事教育实践营地资源,建立长效合作,结合学校需求,校营共建农事劳动课程,以营地送课进校、营地师资进校、学校走进营地等方式,实现学生深度体验、深度学习的劳动教育。
第三种是学校+社会资源结合路径:是指梳理散点的、可承载农事劳动教育目标的社会资源,把小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社会资源有机关联起来,为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提供资源条件,以实现学生农事劳动体验的广度。
第四种是区域+家庭结合路径:是指区域整体安排,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种养殖对象,以科普读本为指导,开展简单的、有趣的家庭农事劳动,实现农事体验常态化。
04
共建共享,丰富农事劳动课程
在校内外结合思想的指导下,搭建了区域小学生农事劳动的课程体系。体系框架如图 2 所示。
“基地校课程”是区域农事劳动教育的主体课程,包括了基于农事劳动的“生命理解”“食育”“环保”和“创客”四个主题。
主题着眼于学生未来必备能力,依托基地校现有的基础,彰显农事劳动的丰富内涵。
在主体课程的开发中,区电教馆加大技装投入,为基地校建设了传统农场、智慧农场、烘焙室、创客空间等硬件设施。
如“农事+生命理解”基地校锦江实验学校,学校的“三趣园”可满足全校每班都有一块“自留地”,开展陪伴、守护生命成长的劳动体验。
低段重在劳动中感知生命;中段重在农事养护中理解生命;高段则是研究生命。
如开展改良农作物生长环境,解决农作物管理、收获等问题的项目式学习等。
“实践营地课程”是区域基地课程的有效深入和补充。
研究中,选点鹿溪谷学生综合实践营地,借力营地资源优势和已有课程,从学校开展农事劳动的需求出发,学校和营地师资共建课程,现已形成学科拓展课程、节气农事课程和全周期系列化课程(如表 2 所示)。
“社会资源课程”是在学校春秋游等传统户外实践基础上,聚焦农事体验主题,梳理可供学生参观、调查和体验的场馆或基地,形成农事体验资源地图,供学校结合需求进行选择(如表3 所示)。
“家庭农事课程”主要围绕科普读本开展,编写的农事科普读本包括种植、养殖、操作三大类近 30余项农事实践活动。
从常见粮食和蔬菜种植、小动物养殖到简单的农事操作,内容丰富且指导具体有效。
除了一个个可独立开展的活动外, 还有成系列的实践活动。
如从大豆的种植,到豆浆的磨制,再到点豆花、做豆腐,最后做发毛豆腐,制作腐乳,一环扣一环,家庭劳动趣味浓厚,劳动实践价值彰显。
05
实践推进,集合劳动教育案例
基地校先行实践研究,梳理实施策略,形成农事劳动教育经典案例,是以点带面、区域共同推进的有效方式。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各农事劳动主题都经历了一、两轮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组可推广、可复制的案例(如表 4 所示)。
研究中,实践营地的老师们多次走进学校,为学校提供农事种植所需的物料,培训教师的农事劳作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农事劳动体验等。
校营共建的小麦、辣椒种植及端午节气等劳动课程落实有效。
其中水稻系列课程、端午农事课程都形成了经典的实践案例(如表 5 所示)。
在新冠防疫期间,家庭农事劳动课程实施有声有色,种大蒜、孵小鸡、饲养蚕宝宝、制作泡菜等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家庭劳动生活。
区域层面校内外结合劳动教育路径的探索,破解了当下劳动教育存在的诸多难题,为区域内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区外劳动教育探索提供了参考。
聚焦学生农事生产劳动体验的实践研究,更好地实现了劳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