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孔融让梨,究竟是注水鸡汤,还是童趣故事?

  原标题:孔融让梨,究竟是注水鸡汤,还是童趣故事?

  文/猴妈

  孔融让梨,对大家而言,是一则耳熟能详的故事。妈妈们听着这则故事长大,然后再讲给宝宝听。

  老故事听多了,总会有一些新的解读。一些暗黑系的解读比如孔融是心机boy,让梨是为了避免被哥哥们揍……当然这些时髦解读,博人一笑,并无多大实际意义。

  仔细推敲,孔融让梨其实是古代大家族中的一则小故事,当年的大人们大概和现在的父母一样爱晒娃,只不过这则故事特别适合当做别人家小孩的教材案例,而孔融家族长辈人脉比较广,朋友圈子大,一下子火了。

  如果去掉孔融让梨的各种高光滤镜,和道德鸡汤,故事本身并不复杂。

  若认真陪伴孩子的成长,悉心教养不娇宠,4岁小孩子让个吧梨子,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为什么是四岁?据说,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这段文字比较简单,仅简单记录了让梨故事,并注明孔融当时四岁。其他版本中也有提及是7岁,但相对而言,4岁更可信。三字经也是表述为:“融四岁,能让梨。”

  作为孔子的嫡系后代,孔家孩子们的家教应该是差不多的,为什么4岁的孔融会表现特别突出呢?

  这要从四岁左右宝宝的心理特点说起。

  带过宝宝的家长都有一个体会,小孩子的成长往往是一段恶魔期,一段天使期交替出现。

  2-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随后的4-5岁往往是一个平和的天使阶段。

  经历了2岁的麻烦和3岁的叛逆,宝宝自我意识的萌发,拥有了最初的是非判断,个性初步形成,开始变得精力充沛,并爱表现自己。4岁以后的宝宝已经表现出最初的责任感。而随着进一步的成长,到了5岁,宝宝还将表现出喜欢玩有规则的游戏,并以遵守规则后取得的成果为快乐。

  这个阶段,他们对成人指导的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按成人的要求思考和完成一定的任务,为自己学会了知识和技能感到满足。甚至有讨好长辈的明显表现。

  比如在这个时候,宝宝会将家长的话当成楷模和标准,并愿意积极按照长辈要求执行和表现,若及时得到长辈的肯定,小小的他们会为自己一板一眼执行了大人的标准而感到自豪。

  当然,后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会质疑大人最初灌输的是非观,并有意挑战大人的权威。经历7-9岁的小叛逆,和青春期叛逆,在质疑和碰撞中,孩子们最终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人格和是非观念。

  让梨对四岁孩子而言是吃亏吗?关于梨子的来源,有不同的版本,有说是客人赠送,有说是长辈六十大寿时家里准备的酥梨。换言之,这个梨很可能不是日常家里吃得到的物品。

  对成年人而言,一款稀有的水果,当然是珍品。而对幼童而言,对于陌生的食物,内心其实并没有什么概念。只要大人不在一边煽风点火的暗示,幼童未必会对陌生食物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

  如果家庭成员会强化分享概念及礼让概念,对于4岁的孔融而言,让梨得到的满足感,甚至会胜于吃一个大梨。

  当我们预设这样一个场景,4岁的小孔融在良好的家教下,参与家里的一个重要活动(无论是客人来访,还是长辈的六十大寿),这正是满满表现欲的年纪,家人拿来一盘他并不熟悉的梨子,小小的他决定选一个小梨,自己吃刚刚好。而孔融的哥哥们,过了4-5岁这个唯大人命令是从的敏感年龄,也认得好东西,自然不会客气。弟弟和哥哥因为年龄的不同,价值判断不同,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这时,有人逗小孔融,为他选梨的原因。小孔融当然毫不客气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小儿,法当取小者。”童言童语,恰如其分。4岁的孔融果然是一个良好家教下培养出来的阳光boy。但他的哥哥们就差吗?并不是。

  即便是家教优秀如孔子后人,也只有4岁没有见过太多美食的小娃娃表现出了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谦让”举动,而其他大孩子都是正常孩子的反应。所以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场景,其实仅是一个良好家风大家庭的正常温馨场景,没有必要过度解读。过度强调“让”这个动作,反而失了童趣。

  在开放二胎的当下,多子家庭兄弟姐妹如何相处,或许可以从这则故事中受到一些启发。首先无论对哪个孩子都不能骄纵,其次给予不同年龄段孩子不同的关注和肯定,不强求谦让,自然和谐。

  猴年妈曰:关注孩子的成长故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