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人类会失去工作吗?

  “真正解决大规模工业升级的方式,并不是让大量工人失去工作,而是让工人变成机器人的师父。”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张文静

  2015年中国涌现“机器换人”热潮,传统制造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而根据MIR DATABANK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仅超28万台。数据形成了明显反差。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重点,智能制造是传统制造业必须面对的命题。传统制造业如何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它们的自动化产业升级有何挑战?

  3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3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济南西兴论坛在济南市长清区召开。在“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发展”圆桌论坛环节,李群自动化创始人 、董事长石金博,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超,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小鸭集团董事长李永刚,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杨超英,山东北辰机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哲,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蜜蜂(山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保印,进行了发言。

  核心要点如下:

  1.中国60%的就业人口集中在中小企业,尤其中小制造企业,它们更多地面临人力成本增高的问题,但在传统的2B行业或者是工业行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首先想的都是怎么服务大客户。

  2.为什么中小企业自动化产业升级这么难?一方面是因为大量资金被用在流转上,一次性的自动化投入方式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小批量多品种,智能化不是一次性就能做好的,而是一个持续升级的过程。

  3.真正解决大规模工业升级的方式,并不是让大量工人失去工作,而是让工人变成机器人的师父。

  4.我们培养这些人才后,目标不是去消灭工人,而是让社会就业进入一个更高质量的服务领域,真正解放人的双手,让人的想象力能够真正发挥更高品质、更高价值。

  5.数字化转型,一般情况下有三种切入方式:平台切入、产品端、生产端。无论哪个企业转型,都是从这三个方面中的某一个做起的。

  6.要想实现智能化升级,必须立足于企业产品实际,将工艺摸清吃透,还要有大胆试错的心态。

  以下为演讲内容实录,有删改:

  “机器换人”,怎么换

  李群自动化创始人、董事长石金博

  12年前创办李群自动化时,我们很坚定地认为,中国大规模发展势必会迎来一次产业升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劳动力升级。我们一直在思考,虽然一直在讲产业升级,机器换人,但做了机器人就能换人吗?我们一直被质疑,很多人都问我,“你做的事是不是让人没有工作?”我们也陷入怀疑:究竟能不能解决企业的问题?为什么要做机器人?

  经过这十几年的累积,一方面技术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在跟客户反复沟通中,发现了他们的需求和痛点,于是提出了“机器人+服务”的观点。

  2015年,国内涌现出“机器换人”的热潮,直到2022年人社部数据显示,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而中国一年的轻量型机器人大概是20万台。这是非常大的差异。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大的需求,最后只卖出这么点?

  后来,我们发现核心问题是对象。中国60%的就业人口集中在中小企业,尤其中小制造企业,它们更多地面临人力成本增高的问题,但在传统的2B行业或者是工业行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首先想的都是怎么服务大客户。

  我们统计的数据,劳动力成本10年前是1000多元,现在在长三角、珠三角,包括山东的部分客户中,一个普工的管理成本已经到了6000元左右。而制造型企业产品的价格却没有随之增长。例如,机顶盒里有一个电子线路板,有很多插件,10年前,国内一个插件的成本是1分2,现在是7厘。也就是说,低端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由于竞争和终端客户的不断降本要求,中小企业获得的价格反而越来越低,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很多中小企业一定会面临一个问题——小批量多品种,怎么解决自动化问题?

  为什么中小企业自动化产业升级这么难?一方面是因为大量资金被用在流转上,一次性的自动化投入方式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小批量多品种,智能化不是一次性就能做好的,而是一个持续升级的过程。也就是说,买了东西后并不能一劳永逸,还要有设备持续升级、运维的过程。如果中小企业没有专业人员,如何解决设备持续使用问题?所以,如果我们要真正解决整个产业制造升级问题,除了解决前期投入问题,也要解决持续使用的问题。

  既然无法一次到位,那么如何持续升级,同时让这种升级便宜、可达?于是,我们提出“产品即服务”。我向企业卖产品,如果产品过于专业,他们不会使用,那么我可以使机器人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把专用的机器人设备变成一个工具,同时提供一种专业化服务,让客户快速解决使用的顾虑。

  我们提到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也解决了刚才“机器人是否让人失去工作”的问题。我们认为,真正解决大规模工业升级的方式,并不是让大量工人失去工作,而是让工人变成机器人的师父。以前人做机械化的工作,现在让人变成使用机械的人来解决这个工作,可能以前一个工厂一个产线需要10个人,现在只需2个人带着8台设备解决。这是真正实现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百花齐放的前提是统一的土壤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超

  轨道交通是一种非常适合大城市,特别是人口密集、城区划分比较清晰的交通方式,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由于采用的是电供能,轨道交通本身在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城市方面也具有一定意义。关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我有几点思考。

  第一,大家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并不限于轨道交通领域,就是不同厂商之间的系统相对独立,互相间交叉比较少,特别是同行之间。百花齐放的前提,是有一个统一的土壤承载,否则就会变成群魔乱舞。大家各干各的,没有统一的管控,形成不了统一的标准,打破不了僵局。我们认为,从厂商角度而言,这是难以翻越的鸿沟,需要主管部门做更多的事情——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入标准,形成统一的地方规范,打造一个开放统一让所有的厂商参与进来的好生态,让我们的智能制造或者是高端装备发挥更多的作用。

  第二,如何赋能传统行业,实现创新引领?实践证明,传统行业拥抱新技术,能够碰撞出火花。共享单车的出现就完全改变了这个产业,这就是新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产生的效果。轨道交通作为有利于缓解城市拥挤、提升公共交通占有率的产业,需要大力发展,且要拥抱新的技术。

  第三,产业链很重要。轨道交通行业的产业链很长,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如果仅仅是一个点,并不足以形成创新的驱动力,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有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想法,有真正的落地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引领和协同发展。

  第四,高端装备也好,智能制造也好,都是给人用的,这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匹配的问题。新的装备、新的生产力一定会带来生产关系的不适配,这时需要改变的是两者之间的磨合,而不是指望新的系统适应旧的生产关系,这种可能性非常小。我们一定要协调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使之统一,才能够让整个的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最佳载体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

  从教育改革、城市老龄化问题,到智慧城市物流升级改造,再到一些特种行业的特种需求,优必选都是以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赋能,以中国原创科技服务于社会重大问题。

  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因为它其实是服务于人的,未来人形机器人会像空气一样,在人的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那该怎么做?优必选通过三个方面来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如果所有的蓝领不能变成数字蓝领,高质量发展就是空谈,所以一定要在高等教育、职教方面花大力气,向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二是自立自强。一定要重点抓全球科技的落地应用场景。三是通过教育、科技场景的落地,连接更多人才。人才是真正驱动所有产业变革的核心点。

  从通史教育、职业教育、研发核心体系对接,已经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完整链路,为中国输送高品质发展人才,做各级人才的落地建设。我们培养这些人才后,目标不是去消灭工人,而是让社会就业进入一个更高质量的服务领域,真正解放人的双手,让人的想象力能够真正发挥更高品质、更高价值。

  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路还很长

  小鸭集团董事长李永刚

  小鸭起源于家电,壮大于电器,在它身上有三个很深的烙印:老牌工业企业、老牌国有企业、传统制造企业。小鸭如何往前走,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作为一个老牌工业企业、传统国有的制造业企业,要数字化、智能化,怎么走?路还很长。我们在做两件大事,一是升级,品牌、产品、方案升级;二是转型,也就是说要换赛道。新旧动能转换有三个途径:传统制造产业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创平台的建设。

  一是以用信息化赋能高端装备,以新动能驱动产业升级。我们和日本的上市公司Wash House株式会社合作,所涉及的商用自助洗涤设备生产线均由我们研发设计,不久将投入生产,并将在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联合开设现代化的自助洗衣房。在其他配套领域,我们通过人工智能、视觉识别自主研发了全自动智能化的车轮生产线。

  二是以信息化赋能智能制造,以智慧工厂建设带动园区升级。在小鸭冷链、精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传统加工设备,我们通过控制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对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的工序,通过机器换人进行优化提升。我们还一直在学习丰田的TBS模式。

  三是抓基础研究。在信息化技术机器人研究及下一步控制技术上,我们自己全力培育团队和技术,多渠道深化科技创新,并与科创平台和大学合作。

  四是践行双碳战略,围绕氢能应用开辟新的赛道。我们正与澳大利亚LAVO公司合作做氢储能。

  五是国际合作,走双循环发展道路。产品贸易、技术合作、产品合作、人才合作、海外基地的打造都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我们在英国、美国休斯敦、日本宫崎都有合作研究中心。我们将巩固欧美传统市场,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国际化的路子是我们必须要走的。

  数字化转型关键点不是规划方案

  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杨超英

  我主要谈两个方面,一是,打造辐射黄河流域的制造业创新高地;二是,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加快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第一,打造辐射黄河流域的制造业创新高地。

  中国是世界制造第一大国,山东省在制造业方面的表现也很亮眼。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非常多,有很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如济南长清区有压力容器的产业集群,章丘有建筑机械的产业集群等。如何提升这些产业集群的能力,对山东省的制造业非常重要。

  山东省制造业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是缺乏市场竞争,竞争力明显不足,尤其创新方面。二是发展动力不足,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仅1.5%。和先进国家的平均研发投入3%、4%相比,山东明显低于这个数字。三是产业比较分散。九阳搬到杭州是因为山东的配套能力较差,这次把比亚迪引入济南就要为它的配套下很大功夫。四是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我认为山东省的制造业转型应该抓住北京雄安新区的机会。北京现在是制造业外迁,我们要抓住机会把它的研发设计总部引入济南。如果引入一些研究机构、科研机构尤其是重点院校的工研院落户到济南长清区,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大。

  第二,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加快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软件是工业创新知识长期积累、沉淀,并在应用中迭代进化的软件化产物,根植于工业,但脱胎于工业。工业软件是一种正向创新。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CAD,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正向设计。我认为WTO之后,中国才有了正向设计,过去都是逆向设计,把别人的东西买来拆。一定要有正向设计才会有CAD,工业软件是用出来的,不是几天就可以做出来的。

  机器人的核心全部都是软件,有些关键零部件是必需的,软件是核心。

  数字化转型,一般情况下有三种切入方式:平台切入、产品端、生产端。无论哪个企业转型,都是从这三个方面中的某一个做起的。

  数字化转型最关键点不是追求大而全的规划方案,而是要赶紧走起来,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抓住自己关键问题,突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可以了,不要等完整规划、数据完全连通。一个达成共识的没有很多创新的规划方案,远远好于一个有很多创新但迟迟不能达成共识,也迟迟不能落实的规划方案。

  把握“国产化”机会

  山东北辰机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哲

  传统的设备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北辰前期主要业务是电力和供暖行业的压力容器制造。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带来经济下行,从2008年到2015、2016年,再到2018年,我们这个行业一直处于快速下滑阶段。碳达峰压力下,传统电厂下马,新的项目不批,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2015年,公司提出转型升级。

  我们转型升级的方向,其中之一就是核能核电的设备制造。2008年我们涉入核电产业,参与了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华龙一号”以及第四代的高温气冷堆的技术。核电产品一经使用没有售后服务,是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以前主要设备产品都是从国外进口,如何实现国产化?其实这就是我们传统加工制造企业发展的机会,我们也恰恰因把握住这次机会,在市场上有了突破。

  智能化升级要大胆试错

  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蜜蜂(山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保印

  近些年钢结构行业有几个共性问题,一是工序分散、集成度低;二是单工序设备生产效能低;三是工序之间物料、信息传递依赖人工;四是工人体力劳动量大;五是生产过程易发生违章操作安全隐患大;六是核心工序环境不友好;七是从业人员逐渐减少,现在招工难,特别是电工。

  为了解决和缓解以上问题,结合我们在钢结构制造方面的经验,我们逐渐理清思路,要实现智能化的生产,核心就是要进行单工序工艺装备的声级计产线级的信息化打通,即生产MES的搭建。

  我们对钢结构生产首先进行工序分解,下料、打孔、拼装、焊接、涂装,之后再利用研发设备进行升级,根据场地产能进行工序匹配,利用AGV和信息流进行MES系统搭建,最后利用我们公司的OA系统把智能化整合,形成智能化的路径。

  我们从2016年就开始为打造智能生产线做准备,引入一些设备,解决了环保的智能化制造。要想实现智能化升级,必须立足于企业产品实际,将工艺摸清吃透,还要有大胆试错的心态。我们经过了多次的试错以后才形成了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