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4岁老人去世五天后儿子被捕:我的儿子,宁愿养狗,也不想管我
作者 | 康康
来源 | 听书369(ID:tingshu369)
看到一个新闻,至今让我心寒。
上海松江一小区内,一位74岁的老人在自己家中死亡,5天后才被闻到异味的邻居发现。
老人姓王,年过古稀,膝下只有一个儿子王某。
几十年前,老人做生意供儿子读书,让儿子有了一个体面的人生。
后来他生了一场大病,身体越来越差,疾病的折磨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可儿子却只觉得他性格突然变得孤僻、固执,从此讨厌和他沟通。
十几年来,除了逢年过节一家人碰个面,儿子几乎不和父亲联系。
2009年,靠着旧宅拆迁,老人一共分了两套房。
即使儿子对自己如此冷淡,老人还是把一套房落在了儿子名下,花钱装修好才让儿子一家搬进去。
后来,王某失业,变成啃老族,每天游手好闲,贪图享乐,妻子受不了跟他离了婚。
直到王某坐吃山空,无钱担负房租,信用卡还有十几万欠款未还,这才提出要与父亲同住。
此时的老人已74岁,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确实需要有人陪伴身边,料理生活起居。
可老人不知道,儿子不过是图他有个房子。
3个月的时间,王某对父亲的身体和病情毫不关心。
他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出门遛狗,再去网吧上网,深夜回家,几天都难得和父亲打个照面。
老人还是需要一个人买菜、做饭;一个人看病,就医。
儿子的陪伴,只是让他活得更加凄凉。
那天,老人在小区摔了一跤,病情开始恶化,生活难以自理。
可是儿子依旧我行我素,早出晚归。
没有收入的他还拿走了父亲的手机用于消费,丝毫没想到自己切断了父亲对外求救的唯一渠道。
老人走了。
在那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他孤身一人横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
直到发不出任何声音,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悲凉不止于此,发现父亲去世后,王某没有眼泪,没有哀伤,一如既往的吃喝玩乐。
要不是邻居发现,不知何时老人才能有个体面的结局。
在这个案件报道里,老人生前的一句抱怨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我的儿子,宁愿养狗,也不想管我。”
老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阶段。
体面的老去,也是每个老人的梦想。
然而有多少老人,有儿有女,晚年却饱尝孤独。
在纪录片《无人知晓》里,记录了这样一个真实事件。
一位81岁的老人,去世两周后才被女儿发现。
记者问:“从你家到母亲家有多远?”
女儿给出了一个让人无语凝噎的回答。
“15分钟。”
15分钟,那是即便端一碗热汤,都不会凉掉的距离。
然而一些人到晚年,血脉关系淡薄,人际交往狭窄,不知何时就会觉得自己难以融入儿女的世界。
这世间最悲凉的事莫过于,生儿育女操劳了上半生,怕添麻烦独守了下半生,最终却活成了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岛。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将老人们当前的现状归因为“代际剥削”:
“他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上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却少得可怜。
“最后,老人就变得好像一无是处,只能等死。”
让人更悲伤的是,有些老人生了病,为了不拖累子女,他们会心甘情愿地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安徽六安一对老夫妻,先后身患重病。
老太太被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只剩不到5年活头。
两个月后,老头子又得了“急性肾脏综合征”,极有可能转化为尿毒症。
两人在同一家医院进行治疗。
那个冬夜,老头子借口想吃稀饭,支开前来陪护的儿子。
然后给老伴打了个电话,套了双黑皮鞋,身上搭了件羽绒服,离开住院部,去往门诊楼。
老太太也匆匆忙忙,只穿一身粉色的秋衣秋裤,趿着棉拖鞋就下楼。
两人会面后,老头子将手机全部关机,带着老太太,上了一辆出租车。
车子把他们带到了新安大桥,两人下车,互相搀扶着走过10米宽的十字路口。
25秒长的监控视频,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影像。
严冬夜晚的淠河,水温临近冰点,靠近岸边的水深也有5米。
3天后,两位老人的尸体在1公里外的大桥下被发现。
这是一辈子都在忙忙碌碌的两位老人。
他们辛辛苦苦地攒钱,想给儿子在市区买套房,或许还可以添辆车。
然而重疾如大山迅速压垮两对老人,他们觉得活着就是拖累家人。
后来儿子得知,父亲转到肾脏内科那天,曾和亲人说过:“我不怕死,就怕连累你们。”
为人子女,光是写下这些文字,我都感到心如刀绞。
难以想象这对老夫妻是怀着怎样绝望的心情,瞒着儿子,踏入冰冷的河水,不给自己留一点退路,决绝地离开这个世界。
贺雪峰曾这样剖析过老人的自杀逻辑:
若老年人不能为子女做事情,他们就会有亏欠感,就觉得自己该死。
一旦老年人生病,即使子女要给自己治病,老年人也会觉得不应该浪费子女钱财,否则,万一治病花了钱,病又没有治好,或病虽治好了,自己却未能为子女再创造更多收益,这样就会“人财两空”,就对不起子女。
这时候,比较应该的选择就是自杀,而非赖活着。
这是一对老夫妻自杀前的心路历程,也是很多不想成为子女负担的老人的想法。
年轻力壮时,他们对孩子百般呵护,当他们年老体弱,再也不能产出任何价值时,不给子女添麻烦,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世上的父母,永远不怕孩子添麻烦,但永远怕给孩子添麻烦。
可是为人子女要明白:
父母不想给你添麻烦,是父母的天性和宽容,你不能因此心安理得地放任自己,对父母不管不顾。
当父母老去,身体佝偻,步履蹒跚,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你。
生命是一场轮回,我们是父母的孩子,也终将会是孩子的父母。
你今天怎么对待父母,明天你的孩子或许就会怎样对待你。
祖祖辈辈,代代传承。
孝顺父母并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落地的行动。
父母想要的不多,一通电话,一餐饭,跟你多说几句,或者再多看你几眼。
比起物质上的充裕,父母更想要的是心灵上的温暖。
1. 别把坏脸色,给最爱你的父母;
行孝之难,不在于让父母衣食无忧,也不在于给父母买车买房,而在于色难。
当父母面对智能手机不会操作时,不要摆脸色,请耐心地教他们如何按键、上网,就像当初他们不厌其烦地教你走路;
当父母生活节俭得有些过度时,不要嫌弃,在保证他们健康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为人子女,最基本的教养,就是包容父母的不完美,不给父母摆脸色。
2. 不要抱怨父母给的东西不够多,那可能是他们的所有了;
网上有一句话:“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家庭。”
然而,当你觉得自己足够优秀时,正是你口中没多大本事的父母,将你托举到更高的地方,让你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身为子女,我们要永远铭记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的付出。
永远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自己的根在何处。
3. 孝顺父母最简单最有意义的方法,就是陪父母吃很多很多顿饭。
吃饭,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件充满神圣意义的事情。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段话:“中国人总喜欢将苦涩藏在心里,把幸福变成美食,呈现在餐桌之上,同儿女分享。”
在父母心里,老了之后最想要的陪伴,就是能安安稳稳和儿女吃顿饭。
食物是有温度的,那些热气腾腾的瞬间,就是在向父母传达着: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在一起。
有空多回家,陪父母吃顿饭,便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
父母子女只有这一世的缘分,无论这辈子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
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了。
为人子女者,别把来日方长挂在嘴边,大多数离别的一面就是最后一面。
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不要等斯人已逝,才追悔莫及。
点个【在看】,愿天下所有父母身体康健、顺遂平安。
作者简介:康康,本文首发:听书369(ID:tingshu369),用你的耳朵,保护你的眼睛,每日听名著,读好文,百万书友的共读平台,美好生活,从这里开始!转载请联系听书369。
发送至大叔个人微信:dushu358
(已添加过大叔其他微信的无需重复添加)
送上价值200-500元的护肤盲盒
分享出去,愿所有父母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