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最美读书人】读《活着》心得体会

  《活着》讲述了一个叫徐福贵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经历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作者余华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方式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也因这部走进内心的作品荣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并获得2004年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义,是福贵身上不能被夺走的东西。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只有偶尔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

  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作者以异常冷峻的笔触将福贵老人充满坎坷苦难的一生娓娓道来,从当年衣食无忧的少爷到因赌博家道中落沦落为穷困的佃户;从一双儿女降生到有庆、凤霞等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最后陪伴他的只有一头老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革、包产到户,时间横跨60多年,俨然一部现代史,读完令人不禁唏嘘,虽然上天对这位老人的折磨好像一刻也没停止过,历经亲友去世、战争、饥饿等天灾人祸,但不论经历了人世间怎样痛彻心扉的苦难和生离死别,福贵都奇迹般的挺了过来,仍然倔强的活着,活成了一块历史的“活化石”。他仿佛是一株生命力极强的野草,被烈火焚烧过后,春风一吹又是生机盎然,从不向生命的困境屈服,从不向残酷的命运低头,活着是福贵唯一的意志和信仰,也是主人公身上最耀眼的光。

  从福贵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缩影,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的辉煌,但近代以来饱受了百年屈辱,我们缺没有在黑暗中自甘堕落,而是前赴后继,通过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奋发图强、自强自立,从血泊中站起,终于迎来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回想起来,不正是“活着”的意志在支撑着我们,华夏民族才得以薪火相传、再续辉煌。

  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芦苇虽然渺小,但它却很坚韧,活着,坚韧的活着,倔强的活着,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只有活着,人生才有希望。”今天的人们是幸运的,不用像福贵那样在温饱线上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历史已经大踏步的向前推进,现在的人们活着是为了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活着是对生命的礼赞,不管命运如何,生命却不能轻言放弃,面临人生的挫折、低谷、困境时,不要感到绝望,我们需要磨砺的是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战胜的是自己的软弱,愿每个人都能从《活着》一书中有所感悟,活成自己的英雄,活出生命的精彩。

  原标题:《【兴安最美读书人】读《活着》心得体会》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