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营火了,城市绿环终于“有用”了

  海报设计 郁斐海报设计 郁斐

  过去三年里,在城市郊野、生态公园开展露营和野餐(文中概述称为“野营”)成为户外活动的热门选择,这个新兴的市民休闲方式热度至今不减。在需求刺激下,去年年底,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城市公园帐篷区管理指引(试行)》。

  今年开春后,上海出现了很多城市公园在周末露营野餐爆满的情况。人们购置装备后,拖家带口开车去森林公园、草地、广场,把餐垫一铺、棚子一扎,不失为一种娱乐方式。上海坐落在环城绿带上的顾村公园、世纪公园、共青森林公园等几座著名的郊野大型公园,一逢周末,都出现了帐篷位紧俏、“一位难求”的现象。

  上海主城区生态空间结构图。图片来源: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上海主城区生态空间结构图。图片来源: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

  野营不野

  虽是野营,但绝大部分的野营爱好者并非偏好真正的“野地”,而是一些半人工或者有人工干涉的自然环境,这对绿地管理的要求较高。例如嘉兴市嘉善县的祥符荡,野营的人们非常看重有没有叮人的蚊虫,这一带蚊虫密度较高。上海本地郊野公园的野营者更看重“是不是真草坪”,并对塑料草坪和水泥地较为排斥。如果实在没有草坪可选,木栈道也会成为次优选择。森林里木栈道上搭帐篷 视觉中国 资料图森林里木栈道上搭帐篷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可以说,城市野营虽然常见于郊野空间,但在环境要求上依然有强烈的“城市化”需求。野营地也需要规划和人工建设。一些被设计出空旷、开阔、大范围草坪的城区大中型公园,当草坪被允许进入时,成为了聚会、野餐的休闲场所。过去,一些郊区生态绿地无人问津,被视为“没有经济作用”,现在开始受到追捧。

  城市绿环又“有用”了

  长久以来,城市规划强调城市边缘“绿化带”“城市绿环”“郊野绿地”“防护绿地”在城市空间中的生态约束作用,很多大型城市自建国之初就规划有“城市绿环”。改革开放早期,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只有生态功能”、“没有经济功能”的城市绿地采取消极态度,希望在绿地之上能够增加“经济亩产”。

  曾经比较“擦边球”的做法是将树种单一的苗圃计入城市绿环中,逐渐替代森林等更为自然的环境,增加单位收益。上世纪90年代,一些大城市试图在城市绿带中改建出高尔夫球场提升土地价格,现在的步道、湿地上依然残留着不少高尔夫球场的“遗迹”。

  2010年后,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在对城市绿环的使用上另辟蹊径。成都长期以来是周边乡村产品的集散中心,城乡互动较为紧密,在以密林生态为主的城市绿环中,有大量农家乐一类的业态,开展餐饮与游憩活动。餐饮油烟等污染部分可以通过林地自行化解。

  上海由于气候与西欧平原类似,冷季型草坪的种植和管理成本更低,更适宜开展“城市化”的野营。无论是之前规划的环城生态公园带,还是近年规划的“五个新城”新城绿环,都可以解决新城和城市中心区外圈人口的郊游及野营的需求。

  考虑到越来越突出的露营需求,在郊野公园设计和乡村文旅设计上也可以增加露营地规划。

  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将Camping作为单独一类的建设用地,与公园、度假村等平行,但国内还没有这个分类。

  五个新城的绿环概念图,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分别是嘉定、青浦、奉贤、南汇、松江的新城绿环。五个新城的绿环概念图,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分别是嘉定、青浦、奉贤、南汇、松江的新城绿环。

  新功能需以用地和行业标准来规范

  从对经济的追求到对休闲的追求,市民对绿地的需求发生变化。城市绿环更加融入城市生活,受到市民欢迎,部分区域的功能也发生实际变化。

  需注意的是,虽然露营地可以与城市绿环设计相结合,但作为其中生态效益较低的单元,它不能代替城市绿环真正的生态功能。目前,露营地这类用地性质在国内没有专门的分类,在实际操作时,城乡建设用地分类中可选G1公园用地,或者B14旅馆用地(按度假村模式处理),也有地方选择B3娱乐康体用地,还有不少地区将非建设用地中的林地、草地等作为露营地使用,因为林地、草地的分类中可以存在游憩功能。

  当大城市里露营活动越来越多,其用地性质以及造成的生态压力都需要细化评估,场地的卫生条件、旅游安全、配套标准等都需要进行规范。目前,尚未出台露营地行业标准。

  同时,如何让老城区居民更便捷地获得城市绿地,也是重要的思考方向。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