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资助迎来这些利好政策!
原标题: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资助迎来这些利好政策!
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层次,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博士生作为象牙塔最尖端的一小撮人,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后备军。
博士扩招、博士就业难、博士补助等博士及博士生的发展话题,今年以来一直热度不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23年事关博士发展都有哪些新动向?
博士招生
-申请考核制度成趋势-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了《浙江财经大学关于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的温馨提醒》,其中提到,自2023年起,该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分为“硕博连读制”和“申请考核制”两种,取消“普通招考制”(考试科目考核)。
在我国一直采取的是直博、硕博连读和统考的博士招生培养方式,而“申请考核制”是作为“舶来品”被引入我国的。2007年北京大学率先在部分学科探索实行该招生方式,而后各高校开始尝试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已有超过90%的高校全面或部分实行申请考核制。申请考核制渐成趋势,统考逐渐退出历时舞台。
博士扩招
-呼声再起翻倍扩招-
3月6日,贵州大学扩大办学规模的请示得到省政府的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将贵州大学“十四五”末办学规模调整至57000人,其中本科生35000人、研究生22000人(含硕士研究生20000人、博士研究生2000人),请按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规定和程序完善相关手续。】
2023年博士研究生计划培养2000人,比去年底的878名,足足增长一倍还多!尽管省政府批准只是基础环节,并不等于学校可以招生了,还需要教育部相关部门的核准审批,但大势已定。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郑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沈开举准备了两份提案,其中一件是《关于高校博士招生名额制度改革的提案》。他认为,目前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标仍存在着名额限制过严的问题。高校的科研工作,博士生是主力,博士招生指标太少,很难组建研究团队,更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他希望能够通过放开博士生招生指标,让学校招收的博士生数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进而更好地服务好国家发展。
博士毕业
-毕业难还是容易-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到,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而在取消发表博士论文限制的同时,论文盲审抽检日趋严格。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再次确认: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加大高校评估整改督导复查力度。博士生毕业到底是容易了还是变难了?
早在之前,2020年9月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早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具体而言,就是博士生未达博士培养要求,可以转为以硕士身份毕业。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雄提出建议,呼吁纠正和清理博士论文申请与发论文挂钩的“土政策”;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提案建议,对博士生毕业时间实行弹性化管理,合理调整博士生学制及毕业考核标准,更高效地为国家培养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概括而言,解除了论文限制,加了大盲审抽检力度,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延长毕业学制。
博士补贴
-涨涨涨-
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有一份关于拔尖人才培养的提案,他认为,“对于博士生,特别是科技方面的博士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现在博士生一个月补贴大概3000元,我希望至少能提高到1万元,这样全中国超50万名全日制博士生大概需投入超50亿元,但这是值得的。”
博士后年龄限制
-打破35岁魔咒限制-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戚益军建议,取消申请博士后所需年龄(35周岁以下)及获得博士学位后年限(3年内)的限制。他表示,近20年来,我国每年博士毕业人数和进站博士后人数增长迅速。2022年,我国博士毕业66176人,进站博士后5.9万余人,从事博士后研究已成为博士毕业生的首要选择。取消年龄限制将为“高龄”博士毕业生及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提供发展机会,也有利于满足科研及创新需求,鼓励“终身学习”和“万众创新”。
为科研创新服务,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人才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博士的发展之路虽有待完善,但也值得期待。
【来源】综合整理自广开问路、学术桥Acabridge综合自贵州省人民政府、软科、澎湃新闻、百度百科和学术桥往期报道等。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转载于广开问路、学术桥Acabridge综合自贵州省人民政府、软科、澎湃新闻、百度百科和学术桥往期报道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