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姿态与精神力量

  雕塑是凝固的音乐,静止的诗情。欣赏军旅雕塑家郎钺的作品,人们仿佛能感受到佳曲不绝、妙韵泠泠,那蝉翼般透明的乐音漫过心海,诗意流淌。

  雕塑艺术在冷冽的材质下,涌动着艺术家的激情,述说着一个个或热血奔涌或委婉深情的故事。从古代英雄到近现代仁人志士,从革命历史题材到当代军营生活,一个个千姿百态的人物,或俊逸儒雅,自在从容;或威武飒爽,豪气如虹;或劲健华美,风姿翩翩。郎钺以细腻的情感、文学性的塑造语言将对艺术的追求注入冰冷的材质,赋予其温情与诗意。那些凝固的瞬间,凝结着他对生命的思考;那充满意趣与诗意的雕塑语言,是他情感的真诚表达。

  郎钺创作的《水舞欢歌》,以欢乐和谐为基调,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人物造型线条流畅,欢快曼妙的舞姿适度夸张,层层肌理富有律动感;柔美与坚韧、青春与梦想的交融,使得整体造型错落有致,营造出傣族泼水节喜庆、祥和的气氛。他在具象的形态中融入写意的语言,而中国画“留白”技法的成功运用,则使宏阔的雕塑笔法展现出含蓄而隽永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傣族灿烂的文化风采。

  庄子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简朴,是东方艺术的美学趣味,也是郎钺执着追求的艺术品质。《和平颂》以形写神,简约雅静、清纯温润的少女身体前倾,仰着头,像是在凝视手中的鸽子,又像是在眺望远方。少女美丽的眸子中含着几许依恋、几许坚定,衣裙褶皱的线条疏密变化,舒展着流畅与优美,散发出古典韵味。整个作品跃动着生命的激情,裹藏着爱与美,传递出温情与希望,独具东方审美品格。《生命之蓝》《风之殇》《纯洁之泉》等雕塑作品,质朴的手法与铜的材质感完美交融,不仅表现出极强的诗意,也传递出人文关怀和真实情感,体现了作者扎实的艺术功底与高超的艺术水准。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讴歌民族英雄,是军事美术创作的时代责任,也是军事美术独特审美品质的精神底色。作为军旅雕塑家,郎钺的军事题材作品中显现着这种深刻而朴素的精神表达。郎钺传承和发展军事美术的审美品质和传统,对雕塑语言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作品表现空间和维度,赋予雕塑现代性审美趣味,使之成为与时代精神相符,与军事文化特征相契合的时代作品。

  郎钺与谈强、曹天龙合作的《前赴后继》,取材于中国革命历史,采用三角立体构图,给人以沉稳浑厚之感。在创作中,他们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将类似油画中的大笔触融入表现具体物象中,使雕塑作品整体气韵贯通,营造出恢宏磅礴的气势;刀劈斧砍般的块面结构,呈现出极强的厚重感和立体感。此外,作品亦重视局部及细微之处的结构关系,在人物塑造上结合写实与写意,使雕塑性与绘画性相得益彰。尽管作品呈现的人物多,但每个人物表情不一,姿态各异,细节刻画细腻入微。匍匐倒下的战士叠成雕塑的底座,持枪冲锋的战士手背暴起的筋骨清晰可见,呐喊的姿态生动传神;高高擎起的红旗,并没有完全伸展开,而是通过富于韵律的线条将跌宕回旋的节奏和雕塑的块面、空间融合在一起,使整个雕塑作品具有正大磅礴、雄浑壮美的诗化抒情性;交织着悲壮与激情、奋斗与牺牲、信念与追求,凸显出群雕纪念碑式的凝重、庄严与肃穆,彰显了一代代革命人用热血浇灌理想、用信仰铸就忠诚,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信心与决心。

  强烈的叙事性和纪念性是浮雕艺术的特点。《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形象地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冲锋的英雄气概。画面以炮火硝烟为整体叙事的串联元素,利用塑痕、刀痕来把握线条的虚实变化,增强对作品空间感的营造,使之富有韵律感与节奏感。人物形象刻画简洁含蓄而又饱满厚实,层次关系富有变化,前后连贯、 疏密有致、相互呼应。作品在有限的空间使主题与造型美感相互融合,强化了作品的叙事表达,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视觉效果。

  从微观视角表述宏大叙事是郎钺近些年对军事题材雕塑形式风格的探索和追求。《南下》没有对壮烈场景与大事件的追怀复现,而是通过对一个扛着武器装备行军的普通士兵的刻画,来折射历史事件。作品没有直接对历史事件与历史场景进行描绘,而是回归到对战士不屈精神的展现和歌颂。他所用的雕塑语言极为简练,作品以不屈的眼神、坚定的步伐、凛然行走的姿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作品显示出郎钺善于捕捉瞬间、注重刻画细节,以 “小切口”体现“大情怀”的功力。这种创作方式丰富了雕塑意象化的审美语言体系,使雕塑艺术追求历史真实的特征更加鲜明。

  这种“真实”,在以革命领袖为题材的创作上表现更为明显。《井冈山会师》采用仰视的构图方式,摒弃了传统雕塑“以形写形”的束缚,而是 “以形写神”。郎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相貌、体态、神态、动作,将人物个性特征刻画得精炼生动,各具神采。紧紧相握的手,传递出历经艰难万险相聚后的喜悦,诠释了他们深厚的革命友谊和亲密的战友关系,以及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与决心。特别是毛泽东高高扬起军帽的动作,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领袖气质。作品让人恍若置身于井冈山上红旗招展、军民欢呼的浪潮中,其真实性与艺术性达到了统一。

  艺术是创作者情感的体现,而情感来源于生活。郎钺经常深入部队体验生活,在前沿岗哨,在海疆、雪原,那里有英烈、模范人物,也有默默奉献的普通官兵,他们的故事催人泪下。郎钺认为雕刻作品的过程更像是与他们在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他用泥的质朴、钢的坚硬展现信仰的力量,尽显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他为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塑像,虽然只是肖像雕塑,但那种细腻而又具有表现力的形式创造,因融入了创作者浓重的思想情感,使得英雄人物塑像形神兼备、如见其人。

  此外,《额尔古纳河畔》《大漠驼铃》等作品真实、质朴、鲜活、刚劲。作品在忠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沉稳的造型、洗练的手法,彰显昂扬向上的价值追求,展现出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

  郎钺的雕塑作品题材广泛,除了当代题材外,他还创作了《孙武子》《郑成功》《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许多古代军事题材雕塑。他自觉地把艺术思维融入到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中。不同雕刻中的创新表现方法,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作品散发出的或雄强或淳厚或朗润的艺术气息,既来自雕塑的形式语言,也来自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及独特审美韵味。

  郎钺对雕塑材料有着特殊的情感,面对大小不一、属性各异的材质,他反复去推敲、去雕琢,材质的自然属性在他的刻刀下转化为艺术语言。他在创作中把自己的感受、感动与感悟一点点掰碎,注入作品;当情感与表达的物象融为一体,作品在流淌的时光中就将展现饱满的生命姿态、在静穆的空间中彰显出充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