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收获良多的高质量读物《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轻松有趣收获满满!

  今日推荐:《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 作者:方怿。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五章现代艺术设计的高峰:包豪斯

  包豪斯不同意把教与学严格区别开来,认为应该恢复文艺复兴以前的行会制,应该把课堂变成作坊或工作室,让学生在与老师共同完成艺术品的过程中,学到本领与知识,也就是更多地强调实践出真知。

  第三,认为国际风格是艺术追求的目标。

  由于包豪斯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所以包豪斯反对艺术的民族风格,主张将德国的表现主义、俄国的至上主义、荷兰的风格派等糅合到一起,创造出一种多方能接受的风格。这种不倾向哪个民族或国家,更强调艺术风格国际化的思想,就其实质来说,是在追求一种“国际风格”。

  第四,充分认识到东方哲学在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科技的发展把物质与精神拉大了距离,失去了平衡,所以包豪斯在探索过程中,逐步认识到需要东方哲学来填补西方人的精神空虚。这使中国儒家的中庸、仁爱观念,道家无中生有的辩证思想,以及东方有关宇宙时空、人生常变等神秘而深奥的理论,对包豪斯成员产生了莫大吸引力,成为抽象艺术的理论依据之一。

  1923年8月,为了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包豪斯举办了第一次学生作品的公开展览,地点除了设在学校教室和走廊之外,也在魏玛市立博物馆展出了部分展品。展览名称是“艺术与技术,一个新的统一”。展览不但展出了师生的产品设计、建筑模型,也展出了大量的学生习作。在此期间,包豪斯还举行了一系列专题讲座。这次活动成功地吸引了不少人来参观,使部分公众对包豪斯开始有了一个正面的认识。而且通过展览,学生可以出售部分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吸引了欧洲大批企业厂商来订购产品,展览期间,包豪斯与各国家的厂商签订了50多份合同,实业家们已经预感到了这种仅以材料本身的质感为装饰、强调直截了当地使用功能的设计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因为一旦这样的设计被实施生产,成本降低了许多,而成效却会百倍地提高。这次成功的展览是包豪斯公共关系活动的第一个重大突破,这所学校从此名扬欧洲,成为各国注意的一个现代设计试验中心。

  包豪斯最后确定使用的标志施米特

  1924年,施米特(Joost Schmidt,1893—1948)为包豪斯设计了标志,他创作的招贴《包豪斯学校作品展览》集中体现了学校在抽象几何图形方面研究探索的成果,文字被嵌入几何形体之中, 在视觉上形成具有灰色肌理和节奏变化的色块。

  二、第二阶段——迪索时期(1925年4月—1932年9月)

  包豪斯的开拓与创新引起了右翼保守势力的敌视,由于当时魏玛政府的反对,包豪斯被迫迁往德国东部的迪索(Dessau)。迪索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中心,而且住在迪索的安霍特王子家族对资助艺术教育非常慷慨,并对艺术教育采取自由、宽松的态度。迪索还具有较强的社会主义政治倾向,与包豪斯的社会主义立场完全吻合。

  1925年4月1日,包豪斯在迪索正式开学,并出版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包豪斯》,系统介绍学院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使学院逐渐形成自己系统的轨道,走向成熟时期,这是一个大的飞跃。次年,学校的名称“国立包豪斯”后面加了一个副标题——“包豪斯设计学院”,这是包豪斯第一次明确地把设计学院与学院名称联系在一起,其形象和目的性更加鲜明和清晰。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包豪斯的思想和实践真正对世界现代艺术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时学院专门增加了建筑系,从1926年开始组建,到1927年正式开始招生,建筑系翻开了学院新的一页。格罗皮乌斯亲自领导,建立起集教学、研究和生产于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他在此期间设计的包豪斯校舍被誉为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里程碑。校舍于1925年秋动工,次年年底落成,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建筑群,包括教室、办公室、工作室、礼堂、饭堂、车间、体育馆以及高年级学生宿舍,还有一个屋顶花园。建筑面积接近一万平方米,在功能处理上有分有合、关系明确、方便实用;在构图上采用了灵活的不规则布局,使建筑体型纵横错落,空间变化丰富,全部采用预制构件拼装,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建筑的设计传统。格罗皮乌斯让校舍呈现为普通的立方体造型,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尽情体现着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本身质感的优美和力度,令世人看到了20世纪建筑直线条的明朗和新材料的庄重。特别是对于建筑的外层面,采用玻璃幕墙结构,这一创举为后来的现代建筑所广泛采用。校舍建筑群也创造了当时建筑的最低造价,仅为20美分/平方英尺。今天,在世界许多城市依旧可见许多格罗皮乌斯式样的楼宇,证明一种富有预见的思想和行动的伟大。

  迪索时期是包豪斯发展的高峰时期,教学体系和制度开始改变,师资也进一步充实,魏玛时期“导师”的称呼被改成正式的教育职称“教授”,魏玛时期的双轨体制也被改革,学院聘用各种工匠来协助教学,但他们不再与教授享有同等的地位。包豪斯还进行了课程改革,开设了三大构成等课程,实习车间也相应建立了起来,这些都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时包豪斯已经开始用自己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来从事教学,在全部的12名教员中,这样的毕业生就有6名,他们是约瑟夫·艾伯斯(Josef Albers,1888—1976)、赫尔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1900—1985)、马塞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1902—1981)、朱斯特·施米特、辛涅克·谢柏(Hinnerk Scheper,1897—1957)和根塔·斯托兹(Gunta Stolzl,1897—1983)。他们都是在魏玛时期入学的,艾伯斯最早担任教学工作,其他五人也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都成了全职教授,这种教员结构的组合,其实是格罗皮乌斯苦心计划的一个部分,他希望能够用自己培养的人来改变教学的模式,而他也的确通过这些教员达到了目的。其中斯托兹在纺织工场协助穆希教学,拜耶教授绘画课程,谢柏主持壁画设计课程,布鲁尔负责家具设计,施米特负责雕塑工场。这些年轻的教师与他们的老师一代有很多地方是不同的,他们比较多元化,不过于专一于某个设计范畴,能够提供具有弹性的教育,而且他们有比老师更加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因此也更能够提供给学生对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包豪斯的教学更加与实践相结合。这些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了,可以说,迪索包豪斯的形象和成就,和这批青年教师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教员结构的变化带动了教学方针的转变,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也趋于成熟和完善,大致的情况如下。

  (1)基础课程如下。

  康定斯基开设的课程有:①自然的分析与研究;②分析绘图。

  克利开设的课程有:①自然现象分析;②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研究。

  伊顿开设的课程有:①自然物体练习;②不同材料的质感联系;③古代名画分析。

  纳吉开设的课程有:①悬体联系;②体积空间练习;③不同材料结合的平衡练习;④结构练习;⑤质感练习;⑥铁丝、木材结合的练习;⑦构成及绘画。

  艾伯斯开设的课程有:①结合练习;②质感练习;③纸切割练习;④铁板造型;⑤白铁皮造型;⑥铁丝构成;⑦错视练习;⑧玻璃造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