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宇|李白与《上阳台贴》
公元696年(一说699年),即武则天登封元年,武则天下诏宣司马承祯入宫讲道。司马承祯奉旨来到东都洛阳,宣讲道法,武则天和司马承祯谈论道学,司马承祯对答如流,深得武皇嘉许,武皇亲降手诏,赞其“道行高操”。数月后,司马承祯请旨离别,武则天特诏麟台监李峤在洛阳桥东为其饯行,并赏赐金银,以示嘉奖。司马承祯离开洛阳后,来到济源王屋山中岩台,安定下来,用赏赐之金开始建造紫微宫,以弘扬道法。此后十余年,睿宗,玄宗二帝相继接见,司马承祯一时名扬海内,拜访者络绎不绝,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再次召见司马承祯,并允许其在王屋山“自选形胜,置观以居之”,司马承祯遂在天坛峰下选一丹凤朝阳之地,建设道观,名曰阳台宫,建成后,玄宗亲笔御题“廖阳殿”。
公元725年,司马承祯出游衡山,路过江陵。与此同时,年方二十五岁的大诗人李白,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时,怀着满腔的抱负,从巴蜀之地乘船一路东行,一面游历大好河山,一面结交天下才俊,至江陵之时,听闻司马承祯正在此地,立即前往拜访。司马承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道士,道学,文章,绘画,均是造诣高深,且三代帝王均接见过,能被司马承祯认可,绝对是对自己才学的肯定,也是检验,李白就这样开始敲开了司马承祯道长的门。
那日清晨,李白来到门前,将自己的诗作呈给了司马承祯,司马承祯看后,内心阵阵惊喜,然后又看看眼前这位少年,器宇轩昂,举止不凡,作揖说道:“敢问少年尊姓大名?”李白答曰:“不敢不敢,晚生李白,绵州江油人。”司马承祯说道:“看少年英俊潇洒,不知年方几何?”李白答曰:“不敢,晚生今年二十有五了。”司马承祯说道:“哦,公子如此年轻,就已满腹才学,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啊!”李白此时内心也是欣喜万分,一脸笑意说道:“先生过奖了。”司马承祯说道:“公子请坐,你我可深谈一番。”二人从少年谈起,又说到人生履历,再到诗词文章,颇为投机,连谈数日,司马承祯说道:“李白,你我颇有缘份,几日交谈,贫道已深知公子才学,公子既然满腹经纶,当入仕途,一展雄才抱负。”李白说道:“今日结交先生,当是白三生之幸,先生道学高深,将来必登仙籍。”司马承祯说道:“贫道借公子吉言,不过我已不问俗世,但想以公子之才,将来必可鹏程万里,青云直上。”李白听闻此言,一时热血冲发,一身才学终于得到名士欣赏,岂不快哉?随即说道:“先生且听我言,我有一文,腹中已成…...”司马承祯说道:“且慢,待我纸笔备上,为公子记言。”李白诵道:“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半个时辰后,一篇《大鹏遇稀有鸟赋》,一气呵成,司马承祯也将文章记录了下来,看了又看,说道:“好文,好文,好文呐!公子之才,旷世少有啊!”李白也笑着答道:“先生过奖,过奖。”然后二人对视哈哈大笑起来。司马承祯说道:“公子,在洛阳北郊过黄河,有王屋县,那里有一座山名曰王屋山,巍峨雄伟,峰峦叠嶂,颇有仙缘,我在那里建造了阳台宫,当今陛下赐名廖阳殿,我欲在那里潜心修道,不再过问俗世,将来有空闲可到王屋山相见,到时你我开怀畅饮,再续缘份。”李白说道:“今日得遇先生,足慰平生。”司马承祯说道:“老夫一生文章音律皆有所爱,不过对作画尤喜之,将来我欲作一幅大图,将我道门诸仙,白云仙鹤,王屋山水,尽入其中,届时与公子饮茶赏图,共话人生,岂不快哉?”李白答曰:“好好好,妙妙妙!先生放心,他日我必登临王屋,与先生共赏佳作!”说完二人又开怀大笑。片刻后,司马承祯说道:“公子,今日一见,可谓知己相逢,不过老夫明日当离开此处,前往衡山,以续道缘。”李白说道:“哎,只恨时光短暂,不能与先生长论。”司马承祯说道:“公子不必懊恼,来日方长,今日你我相聊甚长,晚上当各自休息一番,以解心神之困。”李白说道:“明日我为先生送行!”司马承祯说道:“公子不用相送,岂不闻君子之交淡如水,你我心意相通即可,不必用此俗世之礼。”李白说道:“先生不必再说,明日我必来相送!别过,先生好生休息。”
第二日,司马承祯不忍李白受离别之伤,悄然前往江边码头,李白连日来,也是身心劳累,起得迟了,早上一看,大呵一声:“哎呀,今日还要送先生,我竟然睡到此时,快快快。”迅速穿好衣服,前往司马承祯住处,一问方知,先生已去码头了,雇了一辆马车迅速赶往江边,此时那船家见人已齐备,解开绳索,大喝一声:“开——船——了!”李白一路马不停蹄终于赶到,忙到岸边,挥手大喊道:“先生,先生!”船上众人皆往此处看去,司马承祯听得声音,知道是李白,赶忙出来,喊道:“李公子,就此别过了,贫道因不忍离别之伤,未曾道别,请勿怪罪!他日后悔有期…...”李白挥着手,眼含泪水说道:“先生,先生…...”司马承祯挥手喊道:“公子,回去吧,回去吧!”船越行越远,渐已不见,李白这才伤心离去。
此后数日闷闷不乐,李白便离开江陵,前往扬州,以散心情,后大病一场,病愈后,前往湖北安陆,在那里认识了又一位才学之士孟浩然,二人仅相差十岁,都算年轻人,共同话题也很多,李白的心情又好了起来。公元727年,李白成婚。后十余年年间,李白四处奔波,以期能得到重用赏识,无奈四处碰壁,终无所成。直到公元742年,在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推荐下,唐玄宗才召见了李白,玄宗问及治国之策,李白对答如流,甚合帝心,被诏为翰林,在玄宗左右听用,然只是皇帝饮酒作乐时,会被召来写写文章,并不被委以重任,李白日渐厌倦,后又因让高力士脱靴,被人谗言,玄宗逐渐疏远李白,最终赐金放还。
离开帝都后,李白心灵备受打击,自己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离开故乡,至今已二十年,饱经挫折,早已看透世事,在公元744年,李白来到洛阳,在这里碰到另一位文学才子杜甫,二人相见,只恨相见恨晚,可能是天意,另一位才子高适也来到了洛阳,在一家酒店三人相遇。三位才子在酒家,豪饮一番,甚是欢喜,席间,李白说道:“昔年,我曾于江陵遇到司马承祯道长…...”话未落,杜甫说道:“可是三代天子诏见的司马道长?”李白说道:“正是!”高适说道:“李兄能见到司马道长,也是人生幸事啊,此人常年云游,外人难得一见啊。”李白说道:“不错,可能是我与司马道长有缘,在江陵一遇。”杜甫问道:“那司马道长其人如何?”李白说道:“司马道长琴棋书画无不精通,道学深厚,确是一位有道高士。”杜甫说道:“哦,原来如此。”李白说道:“我与司马道长交谈甚是投机,离别之时,他曾约我空闲之时,到王屋山阳台宫一见,以续旧交。”高适说道:“哦,那好啊,那王屋山离洛阳并不远,你我三人无事,可一同前往拜访司马道长啊。”李白说道:“我正有此意,二位兄台可与我一同前往。”杜甫,高适都说道:“好!”
三人过孟津,渡黄河,晓行夜住,两日后到达阳台宫,一路欣赏沿途风土人情,好不快活。那阳台宫正在王屋山脚下,依山而建,宏伟壮观,远观之如仙宫巍峨,气势不凡。三人登门拜访,有道童开门,李白说道:“在下李白,绵州江油人士,昔年云游江陵之时,曾与贵观司马道长,相约数年后在阳台宫一叙,今特来拜访。”道童声音低微,答曰:“福生无量天尊,李公子,我家祖师已经羽化了。”“啊!羽化…...”李白大吃一惊,愣在那里,杜甫忙问道:“请问司马道长何时羽化的?”那道童答曰:“祖师羽化至今已十年矣。”高适说道:“什么,已经十年了?”李白听闻此言,更是如五雷轰顶,悲愤胸闷,一时气虚将欲跌倒,幸被杜甫辅助,在旁边石凳上坐下,三人过来,好言劝慰。李白哭泣道:“没想到,没想到啊,当年一别竟是永诀。”高适说道:“兄台与司马道长毕竟一别竟是二十年,物是人非啊。”杜甫说道:“兄台,司马道长毕竟年岁已高,自古以来谁能长生不灭啊。”片刻后,李白情绪稍显平静,那道童说道:“李公子,可进来见我家观主,祖师当年曾有嘱托之语。”
三人随即来到观主之屋,观主说道:“李公子,当年你和师傅的交情,我常听师傅提起,师傅曾说要作一幅山水大图,将来与公子一同欣赏,所以闲暇之时,一直精心作画,耗费了许多心血,终成其功。”李白说道:“观主,能否先带我去拜祭一下司马道长?”观主说道:“好,三位公子且随我来。”在王屋山西北的松台,松柏森森,天高云阔,司马承祯就葬在此处,李白看到墓碑,不禁伤心痛哭,说道:“先生,先生,一别多年,谁曾想,今日相遇竟是如此境地…...”,“李白我来迟了,来迟了。”在那里大哭不已,周围人等,见此情景,亦不免伤心泪下。不觉一个时辰已经过去,众人劝慰,搀扶着李白回到阳台宫,观主则安排一间偏房让李白歇息,以免悲伤过度。杜甫与高适在此屋,陪伴至深夜,见李白安睡方才离去。
第二日,杜甫与高适早早来到李白屋内,李白也渐渐醒来,杜甫说道:“李兄,今日如何,昨日见你伤心过度,就让你在此屋好生休息一番。”李白摇摇头,说道:“哎,我只是太过伤心,谁能想到呢?”高适说道:“李兄也不必过于悲伤,生离死别,这世间皆是如此。”李白说道:“哎,是这个理啊,不过内心还是不免伤痛。”杜甫说道:“事已至此,别无他法,你我三人在观内走走,看看司马道长的生活居所,以解怀念之情吧。”李白只是点头。正说话间,观主来到,和李白相互致礼,然后问道:“李公子,今日如何?”李白说道:“无妨,劳观主挂念。”观主说道:“如此甚好,我愿带李公子在观内四处走走,看看师傅生前功业,以解公子思怀之情。”三人同行跟随观主四处观瞻。
司马承祯生前,多有论述,他们至藏经阁,看到殿内摆放着《修真密旨》《坐忘论》《修真养气诀》《上清天地宫府图经》等众多经卷,无不叹服,李白问道:“这都是司马道长生前所著?”观主说道:“正是,此阁内道卷,多是师傅生前参悟道法,领悟所得,将其一一记录,经年累月,留下众多经卷,我等参悟道法,但有不明,常常读诵查看,颇有所得。”杜甫说道:“司马道长,真是高道啊!能留下如此多的经卷,令人叹服!”观完此处,观主说道:“李公子,我们去天尊殿吧,师傅生前常言,天尊殿内壁画,耗费我毕生心血,如若李公子来,我就有机会和他共同欣赏了!”
当他们缓步来到天尊殿前,看着叠栱重檐,飞檐翘角的天尊殿,无不惊叹不已,推开殿门,眼前赫然一亮,殿宇正中,天尊神像,相貌庄严,头罩神光,身披彩衣,手执黍珠,威仪万方;周侧围墙,精美的壁画,五彩斑斓,诸天神仙,神情各异,仙禽异兽,各具形态;巍巍王屋,云雾缭绕,恍若仙境,又有山谷溪流,青松翠柏,奇花异草,飞鸟蝴蝶,百里山川,尽入其中。李白漫漫而看,漫漫而思,漫漫追忆,漫漫生情,与司马承祯的江陵之遇,忘年之交,离别之情,一一涌现,正在此时,那观主说道:“李公子,此画高一丈六尺,长九十五尺,师傅当年呕心沥血,亲登木梯,一笔一划,日日不辍,尽生平所学,而成佳作,我常问师傅何故如此劳神,师傅答曰,只为待公子前来。”听闻此言,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早已澎湃的心,血从心中来,气从胸中出,气血相涌,情思相交,大喊一声:“先生,我来迟了,我来迟了…...”,泪如雨下,惊呆了众人,片刻后,李白平静了内心,说道:“拿笔来!”那观主忙差人取来墨宝,李白沉思片刻,开始挥笔: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众人上前一看,无不惊叹,杜甫说道:“李兄,真是妙笔啊!”高适说道:“好文,好文呐!”观主说道:“李公子,真是当世奇才啊,只有公子之文,才能解师傅这山水大图之真谛啊!”李白此时只是沉默不语,望着墙上的壁画,片刻后才缓缓说道:“观主,明日,我们就离开此地。”观主知道李白之意,说道:“福生无量天尊,李公子心伤,贫道明白,今日好生休息,待我找好车驾,明日送三位公子下山。”
次日,一驾马车,载着李白三人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之中。
作者简介
张天宇,河南济源人,供职于河南豫光锌业有限公司,爱好旅游、读书,闲暇之时喜欢写作,曾有作品发表于《济源晨报》《大河文学》《精神文明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