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土城之战:红军长征中的艰险境地,朱德竟也要亲往一线指挥

  1935年,红军长征中的一次战斗,朱德决定到前线指挥作战,毛泽东连吸了几支烟,没有答应。朱德把帽子一脱:

  “大家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了,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毛泽东思量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并和中央政治局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夹道为他壮行。

  朱德

  想想这场面,是何等的悲壮!大家不禁要问:究竟是怎样的一次战斗, 竟然需要中革军委主席亲自到一线指挥战斗?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当时,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

  蒋介石纠集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川滇军大部、湘桂粤军一部共17个师又13个旅150个团,近40万人,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逼进,企图围剿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川黔两省边境地区。

  蒋介石

  相比之下,中央红军则弱小得多:经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湘江血战等艰苦战斗之后,只剩下3万多人。

  为粉碎国民党围歼计划会议决定,在敌军尚未形成合围之前,我军向遵义西北地区川黔交界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并在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要想实现北渡长江入川的战略计划,必须控制长江支流赤水河中游地区的两个战略要地——土城、赤水城。

  如今,能否取得在土城和赤水的军事胜利,关乎红军入川北渡战略计划的实现。

  根据中革军委的部署,以红3军团为左路大军,红1军团为右路大军,中央纵队(红9军团、红5军团)、军委纵队为中路大军向北挺进,准备经过赤水,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入四川。

  在得知红军欲向黔北、川南进发后,刘湘调集12个旅40个团布防在长江北岸,严防红军渡江入川。同时还下令郭勋祺、潘佐部由綦江南下,开赴川黔边界参战,跟踪追击北上渡江的中央红军。

  郭勋祺

  1月24日,林彪的红1军团进抵土城,黔军刘翰吾部未作抵抗、闻风而逃,红1军团占领士城以后,继续向赤水城挺进。

  1月25日,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到达习水县城,此时郭勋祺旅距离红军仅1天路程。在向土城行军过程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发现土城以东青杠坡至杨柳庄一线山高谷深、地势险峻。

  同时,得到情报,尾随红军的郭勋祺部只有约4个团兵力,毛泽东便建议集中优势兵力,在此对郭部进行围歼,以减轻敌围堵压力。

  1月27日,军委纵队到达土城,中革军委决定在距土城3公里外的青杠坡集中红3、红5军团兵力,歼灭川军郭勋祺部。

  28日早晨,在彭德怀、杨尚昆的指挥下,红3、红5军团向进占枫村坝、青杠坡地区的川军阵地发起进攻。

  彭德怀

  为了争夺青杠坡等制高点,经过3个多小时浴血奋战,红军突破敌阵地,迫使其预备队投入战斗,但敌之主力仍与我军对峙不下,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拉锯战”。

  后来,从抓获的俘虏的番号中发现,原来的情报有误,川军不是4个团6000多人,实为6个团万余人,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

  发现情报错误后,毛泽东急令红1军团2师火速返回增援。然而,在增援部队尚未赶到之前,敌军反攻更加凶猛,我方阵地一度被攻破,敌甚至突进到中革军委指挥部前沿。红军阵地后面就是赤水河,如果顶不住敌人攻势,红军将面临背水一战的更为不利局面。

  紧急关头,毛泽东命令陈赓、宋任穷率军委纵队干部团急赴前线。干部团临危受命,一阵猛打猛冲,敌人顿时失了神,进攻势头被暂时遏制住;同时,朱德来到前沿阵地亲自指挥,给苦战中的红军指战员以极大鼓舞,顶住了敌军的一次次冲锋。

  陈赓

  待到返回增援的红2师赶到之后,与干部团协同作战,连续反击之下,敌受重创,只能退却固守。然而,敌增援部队还在源源不断赶来,红军面临的压力还在不断增大。

  当天晚上,毛泽东和政治局几位主要领导同志紧急召开会议,认为原定北渡长江的计划已不能实现,决定迅速撤出战斗,保存实力。

  29日凌晨开始,全军丢掉多余的枪支以及大炮、印刷机等笨重物品,兵分三路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地区,迅速转向川滇黔三省边境的扎西地区集结,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这也就是著名的一渡赤水。

  后来几十天里,按照毛泽东意图,中央红军又完成的二渡、三渡和四渡赤水,终于扭转被动局面,赢得了战略主动。

  毛泽东

  土城之战虽然没有实现红军的战略意图,但是在进攻受挫之后,及时调整战略,改变进攻方向,从而有了“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因此,土城之战常常被看作红军作战思想的重大转折,标志着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在实践中的最终确立和回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