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阮元与王学浩的诗画情缘

  ■罗加岭

  在扬州老城区的小秦淮河畔,曾有一条约200米的巷子,名曰:福寿庭。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这条巷子可谓是风光无限,成为人们仰慕的地方,因为有着“一代文宗”“三朝元老”之称的阮元晚年就居于此处,故这条巷子里不仅可以时常见到朝廷命官的身影,更可以时常见到当时全国知名的文化学者、诗人画家的身影。在与阮元交往的画家中,有一位昆山画家王学浩曾为阮元绘制过不少画作,而阮元也为王绘制的多幅作品题诗题跋。两人结下了一段可贵的诗画情缘。

  同中举人初相识,诗画相交数十年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等,谥文达。江苏扬州人,占籍仪征。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官山东学政、漕运总督、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等。工诗文、书法,精鉴赏,亦能画。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专著留传后世。

  

  王学浩(1754-1832),字孟养,号椒畦,江苏昆山人。少拜进士陈嘉炎为师,学有功底,补庠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人。后屡试不第,约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王学浩放弃了科举仕途,随兵部侍郎周兴岱视学广东,后遍历京师、湖南、陕西、山东,并主讲兖州书院。这段非常的经历,使王氏得以饱览名山大川,体察风土人情,实现了他“足迹半天下”的夙愿。约在嘉庆初,王学浩结束了汗漫游。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其活动的范围基本上在江、浙一带。其中客居时间最久的是吴门寒碧山庄,即今苏州的留园。王氏客居寒碧山庄十余年,追仿古人最精勤,画风亦渐趋成熟。王学浩于嘉庆庚辰(1820)前后归隐昆山。晚年的王学浩画名益重,“道光之季画苑推为尊宿”(《清史稿·王学浩传》),片楮尺纸,人争宝之。

  据现有史料,阮元与王学浩最初相识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两人同中举人期间。两人的诗画交往始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阮元任山东学政时期。阮元在《小沧浪笔谈·卷一》说:“余有《山左学署八咏》,属同年王椒畦(学浩)图之。一、四照楼;二、濯缨桥,即楼下小石桥也;三、小石帆亭,亭在桥之东北,临水如舫,匾为翁学使方纲所题;四、石芝,巨石甚透,在楼西之客轩内;五、玉玲珑,巨石,立濯缨桥南,玲珑高丈许,旁有古柏;六、海棠沜,玉玲珑稍东,有海棠一株,荫将一亩,南压溪水,曰‘沜’者,所以名此溪也;七、钟楼,在学署之西南,高台重构,万瓦在望;八曰积古斋,即小石帆之后轩。余聚山左金石数千本,校正于此。”

  

  阮元与王学浩的诗画交往最密切的是嘉庆四年至十年(1799-1805)及嘉庆十二年至十四年(1807-1809)期间,也就是阮元第一次与第二次出任浙江巡抚期间。王学浩曾短暂做过阮元的幕僚。阮元的另一幕僚陈文述曾在《〈王椒畦先生诗画〉序》中回忆:“嘉庆己未(1799)冬,余在武林节署。椒畦先生自玉峰来,下榻曼云吟馆,始订缟。君深夜然官烛为同人作画,余赋诗赠之,有‘烧烛画春山’记实也。后余服官江左,寄孥吴门,君馆花步刘氏寒碧山庄,恒相过从,得见君画甚多。”王学浩在阮元的幕府应该时间不长。阮元在《种榆仙馆三画记》中云:“予延之主金华讲席,恐违养辞不就也。”

  嘉庆六年(1801)秋,王学浩为寒碧山庄主人刘恕西席,始居于山庄。但王学浩偶尔也参加阮元组织的雅集,并为他绘过不少画作。嘉庆七年(1802),王学浩为阮元绘《苍栝桃溢图》。同年,阮元的二表弟林小溪请昆山王椒畦、钱塘奚铁生分别画了《绕屋梅花图》《绕屋梅花三十树》送呈阮元。看到儿时旧景,阮元百感交集,欣然题诗:“家住西山山色里,更教绕屋种梅花。我思更种新庵树,结个梅庄近外家。”并题跋:“小溪林二表弟于扬州西山陈家集种屋外多种梅花,拈旧句绘图为卷。吾外祖梅溪公为清白吏,寄情于梅,小溪盖亦寓意于此。”

  王为阮元绘制《珠湖草堂图》等三图

  嘉庆八年(1803)正月与嘉庆九年(1804)二月,王学浩为阮元绘《珠湖草堂图》《焦山媵鼎图》与《琅嬛仙馆图》三幅作品。阮元为王画《珠湖草堂图》题诗曰:“月落湖水平,珠光弄残夜。夕霏巳媚人,况是斜阳下。吾家甓社西,临水有茅舍。当年达人归,行吟得清暇。投壶登小楼,射鸭来虚榭。柳细早分凉,荷香始知夏。我岂不怀乡,尘鞅安可谢?武林好山水,未宜税烟驾。终念甘泉山,青光向湖泻。”在《焦山媵鼎图》手卷前段装裱阮元藏汉陶陵铜鼎拓片两帧。

  

  张祥河在《焦山媵鼎图》题跋:“椒畦先生为阮相国作是三图。《珠湖草堂图》水木明瑟,写藏经背,尤觉清适,一似惠崇江南春卷。《焦山媵鼎图》皴法老到,似董东山王蓬心一辈笔意。《琅嬛仙馆图》竹石布置似文五峰蹊径。忆余于嘉庆癸酉访先生吴门刘氏园,投诗问画,遂为忘年交,阅今五十余年,音尘如昨……”

  王学浩绘《珠湖草堂图》

  阮元为王《种榆仙馆图》等画作题诗跋

  嘉庆八年(1803)阮元为王学浩绘的朱为弼《朱氏月潭八景图册》题诗八首。

  嘉庆九年(1804)正月,阮元为王学浩绘《种榆仙馆图》题诗一首:“白云飞断天空青,抽筒叠镜窥窈冥。上有神仙之福庭,寿星躔次开畦町。”后又为其《种榆仙馆三图》作记:“予昔谓浙士能画者,石门方兰坻(薰)、钱塘奚铁生(冈),求一鼎足者不可得,惟吾同年友王君椒畦学浩,几欲参之而出其上,陈子曼生集三君之画山水装为一卷。卷中兰坻画最久,椒畦次之,铁生则病后之笔,非其佳制……椒畦……所画兼三王之胜,且笔锋研纸具马夏之大力,而以儒气出之。”对王颇为赞赏。

  王学浩 甲子(1804年)作 秋斋摹篆图 立轴

  嘉庆九年(1804)二月十六日,王学浩为“菽堂”绘《秋斋摹篆图》。阮元题跋:“山斋竹树起秋阴,多少铭文写吉金。说与时人浑不解,四千年上古人心……今日秋斋图句里,古人若见也应疑。”

  嘉庆九年(1804)二月二十六日,是阮元父亲七十一寿辰。王学浩作《汉千马卣》以贺并在画中题道:“天马从流沙,炎威被九有……子孙保富昌,金石同长久。肯虚祝嘏言,请群眎此卣。”

  嘉庆九年(1804),王学浩为阮元绘《皋亭之游第二图》,复与奚铁生所绘图合装成卷。阮亨在《瀛舟笔谈》载:“戊午(1803)皋亭之游,同人虽有诗未及为图也。兄既属奚铁生写之。甲子(1804)岁,王椒畦孝廉复为作第二图,兄因合装成卷,复书辛酉、癸亥、甲子各诗于上,侄常生亦有作。”。同年初冬,阮元为王学浩绘的顾廷纶《滦水联吟图卷》题跋:“癸亥秋入觐。滦京过青石梁和顾郑乡、陈云伯两年兄诗韵……行吟涉滦水,如嵩绕伊洛。梁上云漫漫,梁下波漠漠。”这一年,王学浩还为阮元绘《江亭录别图》(今故宫博物院藏)。

  王为阮元绘《补雷塘庵主小像》等

  在阮元担任第二任浙江巡抚期间,王学浩与阮元的关系依然紧密。嘉庆十三年(1808),王学浩为阮元绘《文选楼图》轴(中国美术馆藏)、《文选楼图》卷(故宫博物院藏)、《补雷塘庵主小像》轴(南京博物院藏),并为另一幅《雷塘庵主补松像》(扬州市博物馆藏)补松。

  王学浩绘补松阮元肖像

  《补雷塘庵主小像》轴是王学浩不多人物画中的精品。俞建良《王学浩研究》中云:“是图为阮元造像,以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与铁线描并用勾勒衣着,后再赋色。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手势、身姿,特别是眼睛刻画极为传神。人物面目、衣着赋色均有浓淡之分,烘托了人物的情态,并通过高超的笔墨技巧,实现了肖像画一直讲求的真实性。”“王学浩虽然偶作人物画,但《补雷塘庵主小像》的笔法,显然是经过了对南宋至唐、五代人物画家作品的研究,并融入了个人的风格,加之对所画对象的了解,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雷塘庵主补松像》款识云:“戊辰冬日,为雷塘庵主补松,昆山王学浩。” 阮洐喜有《阮元现存的清代画像整梳理》云:“据记载,王学浩上一年已为画过小像,估计上一年没有画苍松背景,此像当为补画苍松背景的后来之作,所以才有‘补松’一说的款识。更重要的是,这一幅小像,阮元轻捻长须,目光睿智,站立有姿,神情从容,颇有封疆大吏的气势,应该是阮元画像中比较成功的写真人物小像。现存阮元捻须图类的画像还有好几种。如天津博物馆馆藏的《雷塘庵主小像》,曾在2017年北京画院四大博物馆联展中首次向公众展示。此画像无松,作者现无考。画中人物的衣着造型、面容神态与扬州博物馆馆藏王学浩《雷塘庵主补松像》极其相似,似为王学浩1807年第一次所画阮元小像并赠予阮元。”

  归隐昆山不忘交,书画合作留佳话

  嘉庆二十五年(1820)前后,王学浩归隐昆山。道光三年(1823),已古稀之年的王学浩在昆山新构易画轩。此时,阮元任两广总督。道光四年(1824),王学浩绘《梦游佛境图》,图中款识:“道光四年立夏后二日,松庵兄远寄旧纸索画,即正之,椒畦学浩时年七十又一。”阮元题引首:“梦游佛境图。松庵大兄属题,道光四年秋八月,仪征阮元。”

  道光十二年(1832),七十九岁的王学浩病逝。七年后,道光十九年(1839),已解任休致的阮元还为已逝的老友王学浩《山水册》题跋。阮元还曾为王学浩画《金华载咏楼图》(无纪年)题诗。

  阮元与王学浩还合作过两把成扇。一把正面是王学浩《山村待渡图》,反面是阮元行书书法;一把正面是王学浩《峰色夕还好》,反面是阮元隶书书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