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遇见凯棠【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
原标题:文史天地|遇见凯棠【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
凯棠,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下辖的一个镇,原称凯塘、凯堂。后改为今名,系苗语音译,意为集会场,昔日有名扬四方的节日鼓笙场,乡镇以此得名。获知凯棠,源于笔者还在当兵时看到的一则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一个西部贫困乡镇选择把发展教育作为立镇之本,无疑等于选择了一条投入最高、回报最慢、最让人煎熬和最难以坚持的道路。对于地处贵州省贫困山区、连年被评为贵州省一类贫困乡镇、急迫需要摆脱贫困、获得发展的凯里市凯棠镇来说,这条‘以教兴镇’的道路究竟能不能走得通呢?……”2018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庆祝改革开放40年·基层行”栏目聚焦凯棠教育发展,非常罕见地用6分多钟时间作了题为“贵州凯棠:贫困乡镇的教育逆袭之路”的专题报道,让凯棠这个地处贵州大山深处的小镇又一次闪亮登上前台,走到了全国观众面前,更撬动了笔者要一探究竟的心。
魅力凯棠
2019年,笔者从部队转业安置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协,进一步知晓了“贵州省政协原主席、省关工委主任王正福,清华学子、中国科院微电子所博士杨清华等一批批凯棠儿女发愤图强,走出大山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成为精英为社会作贡献”的励志故事后,对凯棠又有了直观印象,也更加神往。凯棠,襟山带水,钟灵毓秀;天灵地杰,人才辈出。这片只有51.27平方公里的地方,人均只有0.53亩耕地,全镇找不到一块超过30亩的大块连片农田。教育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理念至上,每一个孩童都能阳光成长,每一个读书走出去的孩子都会想方设法为家乡尽一分力量。因为每年输出很多大学生,凯棠多次荣获“文化之乡”“先进教育镇”“尊师重教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其“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读书”的教育传统让人由衷敬佩。
昔日的凯棠民族希望中学
去年,恰逢凯棠过吃新节。每年农历六七月,凯里境内的苗族均过吃新节,凯棠镇过吃新节尤盛。“潘哥,周三是苗族吃新节,活动持续到周末,诚挚邀请您携家人周末去凯棠过节。”节日还没到,985院校毕业、在省直单位工作的好友就早早地电话+微信盛情相邀。盛情难却,心驰神往,周末一到,笔者一家老小4人就驱车前往。说来惭愧,笔者这个因祖辈当年躲避国民党乱抓壮丁灾祸而迁徙、以致不会说苗语的苗族汉子竟没有一次过吃新节的经历。到了州政协机关工作后,也对文史工作研究不深、理解不透,对苗族过吃新节的典故由来更是一窍不通。
如今的凯棠民族希望中学
为有的放矢、不作胡言乱语之举,笔者临出发前紧急寻觅、百般科普、搜肠刮肚地恶补了下吃新节典故由来:传说远古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雷公的谷子国才有谷子。生活在世间的凡人只好在深山老林里打野兽、猎飞禽、摘野果和野菜度日,日子过得很苦。为得到谷种,住在南天门下的苗族祖先耇先、耇里绞尽脑汁、苦苦思索,最终在一条忠诚的狗冒着生命危险用尾巴巧妙地帮助下才取得了谷种。为了纪念,苗族祖先便定下了“吃新节”,一直流传了下来……为庆祝和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一到时间,苗族就会齐聚一堂,喜迎八方宾朋,以米酒待客,以舞蹈相迎,以苗歌祝福,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尽情欢乐,热烈庆祝。
凯棠文化底蕴很深,人也热情周到好客,知道笔者一家要来,细心的好友老早就发来了导航定位。下午时分,风和日丽、一路坦途,车程过半,临近凯棠分叉路的地方,道路两旁早已停满了各式车辆,不远处一大块空地上,歌舞喧天、人声鼎沸,宛如鲁迅先生小说里赶庙会似的,吃新节庆祝活动,从早到晚,已然雀跃欢堂。离开大道,蜿蜒盘旋,车行在风景如画的山间小道上,或许是要把老路改建成新路,现在的路面有些坑坑洼洼。小心翼翼地在上面走,别样的滋味涌上心头。车速渐缓,开车的我突然发现,前方一辆白色新能源车很是“神秘”:“打着双闪在前头不紧不慢,遇有弯道还不时驻足等待”“这辆车肯定是在带路,这待遇没谁了!”一旁的爱妻和我异口同声。
凯棠捐资助学蔚然成风
时间不长不短,翻过几座山,转了不少弯,凯棠就以一个美丽母亲的博爱向我们敞开胸怀。车在凯棠镇政府门口指定划线停车处一停好,果然,熟悉的好友就麻溜地从带路车下来迎接,对于我们的“非常感谢”,他还回以善意的谎言:“我们几个发小去看节目正好路过,顺便带个路!”街道纵横,房屋林立,遇到的人皆笑相迎。“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有着历史年轮的宣传标语还不时点缀。
好友家在当街的四层小楼上。老早等着我们,他的亲人热情洋溢地把我们迎了上去,这个家真是干净。到了饭厅,“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藤上结的……”满桌子的菜让我们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凯棠人的热情大方,也感动莫名。“让你们久等了,菜太多了!”“受宠若惊,人好家美菜多!”一直不怎么说话的妈妈和爱妻妙语连珠,禁不住致谢夸赞,我年幼的女儿也是欢喜得很,笑个不停。寒暄过后,大家坐下,吃上几口菜,喝了几杯酒,熟络了一圈我才发现在座的都不简单,均是大专以上学历,实实在在的能人,有老师、法官、公务员等,凯棠人文化底蕴十足啊!儒雅、落落大方,处处细节都透着高素质高质量,席间,大家的谈吐不俗更是让我敬佩不已。小饮一杯痛快人生,知道我对凯棠的教育传统很感兴趣,好友在晚宴中途还特地带我到里屋看了本书:《凯棠人》。
初略翻看,《凯棠人》一书颇有我们政协文史 “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风范。再往下看,才知道这是一本云集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乡贤寨老心血编撰而成的书,质朴厚重,囊括了凯棠人文历史景观、生活变革和有影响的人物传记等。“古人云: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家乡的人们,抑或穷则思变,抑或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故历来十分重视文化育人。大概从1890年开始,我的家乡就开始兴办私塾,到民国十三年(1924)就已经办了16家私塾。民国后期,有不少的乡贤为了读书而变卖了家产远赴贵阳、都匀、黄平、镇远、榕江等地求学,解放后大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贤才。家乡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家乡的适龄儿童特别是女孩子们均能上学读书,莘莘学子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建设伟大祖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为家乡争得了荣誉……”王正福老主席情真意切所作的序言实是凯棠“文化之乡”的直观写照。读书育人,在凯棠人的乡愁里,具有不一般的分量。
相聚时短,离别很快。过完吃新节回来,我对凯棠的兴趣愈发浓厚了。于是,我继续以一个探究者、向往者开启了“凯棠为未来播种希望”虔诚的追寻:顾明基(1866 —1922 ),苗名谓之九辗,系棉总昂别之后裔,凯棠教育创始人。他从教一生,造福一方,故人们皆敬称之为“九先生昂别”,其美名传遍凯里、台江、黄平等县(市)之边区。自张秀眉起义以后,在清政府大举派兵镇压苗族人民之际,九辗遂随父母离乡背井,四处逃亡。流落于都匀郊外,以种植蔬菜为谋生之道,七岁时就天天上山打柴过日子。家里穷,读书苦,可九辗勤学好问,聪明过人,学有所成。从读私塾到高级学府,都是名列前茅。科举考试获得九节连的官帽(苗语:帽九赏),但他不愿做官,毅然回到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三不管”之“土匪窝”——凯棠,开办私塾、反哺乡亲,提高当地人的文化水平。从教、躬耕,自食其力,顾明基返回故里以后,他悉心教出的学生也多半当了老师,为凯棠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极其良好的基础。从1890年“九先生”(顾明基)弃官从文开始,到民国十三年(1924),凯棠地区私塾发展到了16所,凯棠人勤奋学习,依靠读书起步,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
教育好了,凯棠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没有落下。凯棠在解放前是没有中学的,只有小学。凯棠小学的前身可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没有钱款修建学校,靠各村寨设立私塾来给子女传授文化知识。民国十四年(1925),王富文、张玉芝、顾怀铭等筹备建校,随后建成一幢一楼一底的木质三合大院,当时命名为“凯棠第五副区区立小学”。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与张亮公办起的短期国民学校(地址:白水村)合并,“凯棠第五副区区立小学”正式改名为“凯棠小学”。解放后,凯棠小学附设初中班。1984年兴建凯棠教学楼之际,由于财政困难,凯棠人民自筹1万元资金、集体献地6.6亩支持教学楼建设,极大地支持了教育事业发展。1987年3月24日,挂牌成立“凯里市凯棠初级中学”。2003年9月,时任省政协主席王正福与乡亲们座谈时提出把“凯里市凯棠初级中学”更名为“凯里市凯棠民族希望中学”。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同志亲自为“凯棠民族希望中学”题名,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为中学图书馆赠字。
“好好读书,读书成才。”善良的凯棠人民为了让孩子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读书,重教育爱教育蔚然成风。上世纪80年代,凯棠就成立了捐资助学的机构,到如今,凯棠镇每一个村、寨子里都组建有自己的教育发展基金会,自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捐资助学扶持和鼓励孩子们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社会风气。“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情。”凯棠籍学子走出去工作、经商后,也没有忘记父母的苦、始终想着家乡的好,又想方设法回馈家乡教育发展,好好工作报效国家之余常回到家乡共话教育发展,为凯棠教育发展建言献策,拉来建设美丽家乡的赞助和项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激励、勉励、帮助学弟学妹努力读书、完成学业,言传身教,教知识教做人教做事,教爱国爱家……
清朝时,凯棠没有一个读书人;民国时期,从初中到大学有了42人;新中国成立后,初中大中专生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中 比比皆是。从政的有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干部,求学的有考上清华大学的,经商办企业有享誉海内外的……龙门鱼跃偿夙愿,金榜题名看今朝。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凯棠先后走出了31个博士生、72个硕士生、2634个本科生、3600余个大专生……知识改变命运在这里得到了有力诠释。遇见凯棠,真的很赞。文末,借用《凯棠人》序言里的一句话:可以预见,凯棠必将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版式:刘 丽
校对: 王封礼
责编:郭 军
统筹: 姚胜祥
审核:罗 尧
★ ★★★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
·end·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