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清史100日》清朝历史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真能刷新认知
历史是一面明镜,也是一场角逐,清晰地反映着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掌握历史的人才能掌握未来。
我曾经非常不喜欢历史,因为它对于我来说过于宏大,最为关键的是它严重拉低了我的高考分数,阻碍了我的未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发现历史的巨大魅力,尤其是那些一个又一个微小的历史事件,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进程,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让人着迷的事情。
近日偶得一本好书,更是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就是《微观清史100日①》,这是一本帮助人们理解清朝历史的著作。
书中以每日一篇的形式,从历史的微观层面入手,从政治、军事到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精细而深入地剖析了清朝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和人物,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真相,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本身特色、皇宫生活和颠覆认知。
01本身特色:作者有料,书籍有颜
俗话说,文如其人。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去喜欢一个作者。也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喜欢一个作者,而去读他的书或文章。
翻开这本《微观清史100日①》,我首先就被作者刘澎打动到了,因为这是一个极其有料的作者,刘澎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的博士,世界史的博士后,还在专业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微观清史100日》这套书,也是他多年的心血结晶。
另外,他的学术出身和成长经历也是很有料的故事。并且可以这样说,他的经历本身就是值得书写的个人史。
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一个历史学专家的刘澎,却是理工科大学出身的。他曾经在一个拖拉机厂实习时,每天干的都是上机床、拧螺丝的活,那时候他的理想就是做个高级钳工。
然而他又酷爱史学,在工作之余硬是靠着读书自学考取了中国史的研究生,关键是考取取的院校还是响当当的、国内首屈一指的北京师范大学。当时在复试的时候,作为门外汉的他刘澎要跟十几个科班出身的考生竞争,可是他却脱颖而出,成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在研究生就读期间,他每天的读书研究时间都长达14个小时,并且如果白天有事耽误了一两个小时,他就会在晚上晚睡一两个小时,把耽误掉的时间补回来。即使这样还要一边打工补贴家用,一边攒钱买书学习。现在刘澎的个人藏书高达万册以上。
并且刘澎是苦孩子出身,他9岁的时候父亲就因尿毒症去世而留下了累累外债。可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当时他的母亲也下岗了,全家挤在一下雨就漏的只有20平的房子中,月收入只有300元。
幸运的是当时刘澎家门口就是市图书馆,借书证一年只要20元。于是刘澎就把自己的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到了泡图书馆,在那里进行地毯式地阅读。这种广泛地阅读,也为他后来的求学和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澎小时候博览群书,再加上研究生期间的专业学习,以及工作后的研究实践的学术积累,所以决定写出这套《微观清史100日》的巨著,一共有5册书,共计100多万字。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也尝尽了人生的艰辛:先是他的母亲得了肠系膜脂膜炎需要人照顾,第二年一直为他付出的姥爷又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这些都需要占用他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不过,刘澎喜欢尼采的那两句名言:“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但凡不能杀死你的力量,都能使你更加强大”。
所以有了爱的支撑,无论一路多么艰难,但他坚持过来了。他秉承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理念,并且执着于在黑夜里梦想着光,在坚韧中享受孤独的状态,最后终于得偿所愿,把这套具有深远价值的《微观清史100日》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这套书中的第一册:《微观清史100日①》。这本书可以说颜值很高,我看到第一眼就喜欢上了。
这是一本精装的硬壳书。书封采用的是米黄色和草绿色结合的颜色,给人的感觉特别赏心悦目,还轻盈明快,丝毫没有历史书的沉重感。跟书名中的“微观清史”非常相得益彰,让人不会一想到是历史书就会感觉沉重。
具体来说,书封的底色是淡淡的米黄色,然后配上淡淡的咖啡色的古代庭院建筑的线描图,书名的《微观清史》几个大字是草绿色的行书字体,特别遒劲有力、挥洒自如。旁边的《微观清史100日①》,还有书的副标题:帝国重构、五行八作与城市摩登(1644-1780)以及作者名,都是用黑色小字写成的,又给人一种整体的庄重感。书脊处也是上绿下米的配色,中间还点缀上了清朝官服的祥云图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拿掉书封,书籍本身的封面是更有历史的厚重感的土黄和棕褐色结合的亭台楼阁山水图案。虽然没有封皮那样轻快,但也并不沉重和压抑,反倒是很清晰明了,让人感觉意味深远。
翻开书首先看到的是前环衬,橘黄色背景上是红色的古代生活场景的线描,给人的感觉很是闲适和谐。
后面的封皮后面、书籍封底和后环衬都是跟前面一脉相承的,配色养眼舒服,也很注意细节的点缀。
总之,作者本身很有料,书籍本身的颜值也很高。
02皇宫生活:勤奋向上,严以律己
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可能都有一个皇帝梦,以为当上皇帝就可以“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的大权和财富都可以独揽一身,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可是事实上,皇上还真不是那么好当的。皇上的付出以及律己精神是我们普通人远远无法达到的。如果是一个勤政的皇上,付出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比如雍正皇帝,他每天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凌晨2点工作,每天只睡4个小时,工作时间长达十六七个小时。即便这样,他还能在日理万机之暇,与湖南农村文人打辩论赛,并把辩论赛对白全文公之于众。
雍正在位13年朱批1000多万字,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雍正每年批阅奏章字数基本上都快要八九十万字了。也就是相当于我们平时看到的五六本书加起来的字数。并且要知道,清朝时还是用毛笔书写的,毛笔书写的速度自然跟不上钢笔。并且,雍正还要腾出时间来亲自写佛学著作。
以雍正十年三月初三(1732年3月28日)这天为例,雍正皇帝一天的日程是这样的:
2点多起床洗漱,穿龙袍,看一会儿奏折,然后3点多召见军机大臣,大约5点上早朝召见其他大臣。最为关键的是,雍正基本上天天如此,一年之中只有万寿节(皇帝生日)、元旦和冬至这三天不接见军机大臣,但是其他大臣每天都要接见。
一般6点退朝后,卯正二刻早晨6点半,雍正在御膳房吃早饭。吃完早饭后,如果是每逢初五、十五、二十五就会有“常朝”,也叫“视朝仪”,也就是主要负责举行王公授予爵位,大臣升迁后谢恩、外国使臣朝见等。如果不逢五,就没有常朝。如果赶上皇帝登基继位、皇帝大婚、命将出征、册封太子,以及万圣节、元旦、冬至这三个大节,还会有“大朝”,就是举行庆典仪式。
如果早朝后没有常朝和大朝,接下来从早晨7点一直到未正二刻(下午2:30),雍正都会一直批阅奏折。雍正在位13年一共批阅奏折2万多件,每天要批阅奏折少则二三十件,多则五六十件,从无留滞。并且雍正的朱批动辄几百字,所以仅在奏折中写下的批语加起来就多达1000多万字。
然后未正二刻(下午两点半)吃中午饭(清帝从努尔哈赤到宣统都是每天吃两顿饭),到3点多吃完再开始继续批奏折或者读书,一直到晚上8点左右吃夜宵,也就是点心。然后10点左右上床睡觉。
到此,雍正的一天终于结束了,平均每天工作16.5个小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勤奋的帝王。
说完了皇帝,我们再来说说皇子。作为普通人的孩子,谁都梦想能成为养尊处优的皇子。然而,皇子的努力程度却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所永远不能达到的。
清朝的皇子,从6岁到16岁的十年时间内,都是每天晚上8点睡觉,凌晨2:30就得起床,一共只能睡6个半小时,白天要用11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背课文、写作文、学两门外语,然后再用三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骑马射箭。
一年之中只有正月初一能休息一天,除夕和除夕的前一天能休息半天,其余的362天天天如此。并且还有十年如一日,年年如此。
以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也就是1687年7月18日这一天为例,皇子们的具体作息时间表如下:
寅时(3:00-5:00):皇子在书房读书,复习前一天的功课,等待太傅到来。
卯时(5:00-7:00):太傅到位,皇子胤礽遵照皇父康熙“书必背足120遍”的规定,逐段背诵经书120遍,然后再写数百字的楷书一纸。
辰时(7:00-9:00):康熙皇上上完早朝后去检查太子背书。
巳时(9:00-11:00):在炎热的夏季中午,皇子依旧要长袍加身,不摇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写字。然后写好满文书法一张后,再将老师在《礼记》上新划定的篇章读上120遍。
午时(11:00-13:00):皇子用午膳,午膳后继续读《礼记》120遍。
未时(13:00-15:00):皇子吃点心,然后在庭院中练习射箭。射完箭回屋入座,开始疏讲。也就是,老师从学过的内容里面出题,皇字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
申时(15:00-17:00):康熙再次来考察皇子读书。
酉时(17:00-19:00):康熙检查皇子射箭。
19:00后,皇子洗澡。
20:00,皇子上床睡觉。
有人说,皇子的作息时间都要跟上衡水中学学生的作息时间了。作为一个衡水学生的家长,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是天大的误解,皇子们的学习强度要远远大于衡水学生。
因为衡水系的中学虽然管理严格,纪律严明,节奏紧张,但是每个学校的作息时间表都能保证孩子们的充足睡眠。晚上的休息时间外加午休时间,孩子们的休息时间都是达到了9个小时的,而皇子们才6个半小时。
再说衡水的中学一般两周会放三天假,即便是高三一个月也能放两天左右的假,但是皇子们一年才两天假期。并且皇子背书都要背够120遍,现代学生有哪一个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说,这个学习强度,真的是现代人无法比的。
如此高强度训练出来的皇子,才能够在成为一国之君时,拥有所需的精力,体力和学力。正如书中所说,文化时间上无逸,体育时间习武艺,不以无益废有益,如此,才能培养出合格皇子。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与功成名就,可是殊不知,只有“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本就已经是人上人的皇上和皇子尚且能够如此勤奋努力,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怨天尤人呢?
其实,回到我们现在社会也是如此,上层社会的精英人士都在争分夺秒,因为他们懂得时间值钱;而很多挣扎在社会底层,一事无成的人,却往往天天喊着要及时享乐,而因此浪费光阴和生命。
03颠覆认知:戏非人生,还原历史
我们都喜欢看清宫戏,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清宫戏,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事实。
清朝是一个特别讲究礼仪家法的朝代。
在现代清宫戏里面,会有黄帝依墙而坐或者翘着二郎腿的镜头,但是这在真正的清朝历史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自从顺治定家法以后,清朝皇帝都受着严格的教育。只要是坐,就一定要正襟危坐,绝不可以坐姿随意。
还有皇子的老师在听皇子背书时,也要跪着捧接皇子的书,如果皇子背得一字不错,老师就用朱笔点上记号。然后重新画一段皇子需要再继续读的新书内容,再捧还经书,之后才能站起来退到一边候着。
还有,在现代的一些清宫戏里面,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会光着头,不戴帽子,甚至不穿龙袍,只穿便服。但实际上这在清朝是绝对不允许的,在皇帝接见大臣时,皇帝和大臣都必须穿着龙袍和朝服,头戴帽子,不许有任何一丝一毫的不雅观的地方。
另外,皇上在接见军机大臣时,只跟跪在最前面的领班军机大臣说话,除非指明询问其他军机大臣才能答话。并且军机大臣之间,也不允许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互相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在召见其他人的时候也是如此,皇帝问话时只能由一人回答,别人不能插话,被召见人也不能相互说话,只有皇帝问到才能回答,不能像现在的清宫戏中那样像开讨论会一样。
并且,由于皇帝时间宝贵,大臣长时间跪着也太痛苦,所以大臣与皇帝的对话都是非常简明扼要,并不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长篇大论,喋喋不休。清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无论奏对何事,必以三语为率,并须简浅明白”。
现在清宫戏中有时候会出现皇帝与大臣平起平坐、或者站立谈话的镜头,这在清朝时也是绝对不可能的。皇帝接见大臣时一定是皇帝坐着,大臣跪着。并且不管接见时间有多长,大臣自始至终都必须是跪着交谈,直到皇帝允许“跪安”表示谈话结束,大臣才可以起立退下。在退出的时候,要一步一步后退至门口再转身退出,不能让屁股冲着皇帝。
并且如果臣子在皇帝面前跪的时间太长了,支撑不住一屁股坐到地上就叫“矢仪”,是会挨处分的,所以大臣们会经常在家练习跪奏以免失仪。比如,体仁阁大学士全庆,每日练习磕头120次,跪40次,并把练习“磕头跪拜”当作了一种健身秘诀,并因此活了83岁。
另外在皇帝面前,称呼也是有讲究的。上早朝时,汉族大臣必须自称“臣某某恭请皇上圣安”,满族大臣则自称“奴才某某恭请皇上圣安”。还有,不是谁都可以称呼皇帝为“皇帝”,只有皇太后或者皇太妃这样的长辈才能称呼“皇帝”,因为皇帝并不是太后太妃的上一辈。但是皇后、嫔妃、满汉大臣,无论当面或者背后都必须称呼皇帝为“皇上”,而不能称呼为“皇帝”。
另外根据清宫规矩,如果没有皇上的旨意,任何人都不得与皇上同桌用膳。并不是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皇上跟皇后、妃子在一起吃饭。真实的历史是皇上吃完饭后,把剩下的菜赏赐给后妃、皇子或者是军机处值班的大臣。
总之,清朝是一个礼法特别森严的朝代,皇帝和大臣以及后宫嫔妃之间都要遵守严格的清规戒律,不得逾越礼制。
04写在最后:更多精彩,尽在书中
《微观清史100日①》这本书中,除了我们上面分享的这些内容,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
比如,清朝对si刑犯还有临终关怀,并且朝廷sha人要与万物生长时间相配,春夏不sha生。还有女性犯罪如果不是犯 jian以及si罪,就不用逮捕,在家服刑即可。刽gui子手要从练习推豆腐、摸猴脖子开始,经过勤学苦练才能练成。另外,清朝的文字狱竟然是因南北汉族大臣的内讧攻击而起等等。
书中类似这样的富有故事性的历史真相还有很多。如果你也想知微见著,更深刻地理解清朝历史,强烈推荐也来读读这套《微观清史100日》,它一定会让你耳目一新,刷新认知。
走过时光的长河,我们最终只能算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如果能够借助历史作为指南,我们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中,成为万世之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