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救时故事:毕士安仗义救寇准!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能臣和直臣,为人刚直不阿,得罪了包括皇室在内的很多官员,所以为官四十余年,曾两度为相却一直沉浮不定。
但不可否认的是,寇准的出现为北宋王朝数次注入了强心剂,让国家走得更远。为了大宋的昌盛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比如,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入侵,朝野骇然,一度想迁都南下。时任宰相职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御驾亲征终于取得了胜利,寇准之举功不可没。
就在朝廷边境重获安全,寇准声望达到鼎峰的时候,一场政治阴谋向他笼罩而去。
01
辽兵撤后,宋真宗愈加信任寇准,时常大会小会表扬他。这让权臣丁谓等人对他更加不满,欲除之而后快。
原来,当年辽兵犯边时,丁谓等人为一己之私利力主议和并将都城南迁;而寇准则是妥妥的主战派,建议皇帝御驾亲征从而提高士气。果然此战击退了辽兵,但皇帝的懦弱和摇摆不定造成即使打了胜仗,为了息事宁人朝廷每年向辽国进贡大量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这一天趁着皇帝高兴,丁谓悄悄进言说:“现在朝野上下有一种说法,臣不知该讲不该讲?”
真宗急切地说:“爱卿自管讲来便是。”
丁谓趁机说:“自从澶渊之盟后,全国军民都念寇准的功劳,陛下的御驾亲征反而无人念及了。更可怕的是,朝廷每年给辽国交纳大量金银,丧权辱国的恶名都让朝廷背了,而寇准里外里都做了好人。”
说到这里,真宗不禁脸色一变。
02
原来当年辽兵犯境时,真宗想到自己的父亲宋太宗(赵光义)就是和辽兵打仗时,被射伤屁股最后重伤而亡。
当寇准鼓励他御驾亲征时,真宗是一百个不愿意去,无奈全国形势所逼,只好勉强去之。
丁谓的话立刻就戳中真宗的痛点,真宗自此以后对寇准心生厌恶。而正直的寇准哪里知道这些内幕,照样在朝廷上直来直去,甚至为了政事见解的不同对真宗指手画脚。
这一切丁谓等权臣看在眼里,进而喜上眉梢。一些忠直的大臣劝寇准应该收敛一下,而寇准却说:“我一心为公,难道有错吗?”
这一天,朝廷的御史监察部门忽然接到一封农民上报寇准和安王元杰勾连谋反的书信,大臣们不敢大意立刻呈给皇帝御批。
其实,此事稍作琢磨就会发现漏洞百出。寇准已经位极人臣,造反动机何在?寇准并未掌握兵权,造反底气何在?寇准即使造反,这样的秘事何以一个农民可以知晓?
明眼人一看,就是一场诬陷和阴谋。
03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真宗竟然意味深长地让相关部门认真调查此事,这一下寇准猝不及防,耿直的他一时难以自证清白,眼看就要遭受牢狱之苦。
有正直的人,就有欣赏正直的人,寇准的正直就得到了时任宰相毕士安的欣赏。
毕士安是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少年时就勤奋好学。中进士后,一路从地方官升到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寇准耿直性格不同的是,毕士安为人严厉而圆通,既讲究原则又掌握灵活,政治水平绝对在寇准之上。
鉴于毕士安的人品和能力,宫府每当有人被授予外任,宋真宗就会让毕士安去告诫和勉励这些人,可见,宋真宗对他人品、官品的认可。
毕士安听说此事后,凭着高超的政治嗅觉立刻觉得这是一场阴谋。于是深夜找到宋真宗禀报了几件无关紧要的事。事毕也不走,真宗于是顺便问他寇准造反的事有何高见?
毕士安恭敬地说:“寇准虽然耿直,偶尔也会犯上,但断然不会谋反。”
真宗听后只是点了点头,说:“寇准,刚然矣!”大意是说我也大概相信他不会谋反,只不过这个人太刚硬了,有时候连我都敢顶撞,此人怕不好驾驭啊!
毕士安立刻感觉到皇帝是想借此敲打寇准。于是紧接着又说:“现在朝廷和地方需要寇准这样干事的能臣啊!”言外之意你皇帝想趁机敲打他一下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杀了他。寇准虽然耿直,得罪很多人,但是中央和地方目前还需要这样的能臣,那些拍马屁的人是无法胜任的。
高明的皇帝和大臣不要更多的交流,只是几个眼神交流就足矣。
于是皇帝让毕士安负责此事,毕士安立刻拘拿了那个农民,连夜审讯后发现果然是诬告。于是上报皇帝,便立刻斩了此人了事。
寇准则顺利躲过此劫。脾气性格使然,寇准后来被一贬再贬,死后甚至朝廷连灵柩发丧的银子都没给够,只能草草葬于中途洛阳巩县,但不失为一个为国为民的直臣。
毕士安的结局则完美多了,景德二年(1005年) ,毕士安病逝。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赐白金三百斤,并下诏为他废朝五日,册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简”。
束语:
在这件事上毕士安无疑是处理的非常高超,他既没有惹恼真宗,只是告诉他留着寇准还有大用,又间接保护了寇准。果然以后的岁月,寇准又为国家和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而毕士安也凭着高超的政治水平,得以善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