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故事
陈力卫
这本小书2004年3月出版后,已经过去十七八年了,其间不断有人问起此书何时能再版,我也只是笑而不语。当时交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实印数不多,作为一本日本江户时代的俳句游记,也确实有些冷僻,市面不甚销售。尽管如此,不经意之间,此书也早已售罄。
早年,我们为了翻译这本名著,前前后后竟用了20多年时间,现在想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第一次接触到《奥州小道》,还是在黑龙江大学读三年级的时候,那时从日本来的专家内海忠治先生在古典文学的课上拿它作教材,从历史背景到人物分析讲得眉飞色舞,让我们也听得如痴如醉。可没讲到一半,学期就结束了,先生打道回国,真令人有余兴未尽之感。每每拿起来想继续读下去,但只凭着两三年的日语底子,哪里啃得动。于是乎,便两人一块儿来读,为了加深理解,一边查书一边整理古典语法,最后索性试着译成中文,半年下来,竟也积攒了厚厚几本笔记。为了译好俳句,又专程登门拜访了当时社科院外文所的李芒先生,得出的结论是尊重原作风格,不拘泥于“五七五”的固定形式。最后又按原文、注释、俳句欣赏、译文四个部分誊写了一遍,算是完成了一件事。一日碰到系主任刘耀武先生,呈阅此稿,竟得到夸奖,说可以由学校打印成册作为辅助教材。这样便有了此书的雏形——16开219页的打印本。封面上标有“八一年三月”的字样。
第二年年初,我们大学毕业,各奔一方,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先后来到日本留学,一个搞江户文学,一个搞日语史。这期间,先后实地走访了奥州和北陆的一些景点,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1987年10月在日本草加市举办的纪念《奥州小道》三百周年国际研讨会上,我应邀做了题为“松尾芭蕉和中国文学”的发言,并在会上结识了著名学者尾形仂先生,当年我们参考的多是他的译注本。那几年日本出了很多有关松尾芭蕉的书,我们在享有充分的研究成果的条件下,便陆陆续续地开始了本书修订工作,主要是对译文的修改。数易其稿,几度誊写,却仍是迟迟不能定稿。
早期的打印本,考虑到要做教材用,是以日文原文为主,加以注释和翻译的,故对文中的古典语法部分做了较为详尽的解释。这次出版则以中文译文为主,只对人名、地名加注,删去了日语语法的注释,但出于俳句的特殊性,注解得较为详细。又为了照顾日语学习者的需要,附上了日文原文,以便对译查找。
现在重读旧译,感到还是有些生硬的地方,想想40年前毕竟我们还是学生,译文多参考了注释书及现代译法,这次修订直接依据原文,且理解得比以前更为深刻。故重审译注,颇有些心得。中文的译文改动不少,以期更为准确,译注也随之有所改变。又选了几幅江户时代的插图,以悦眼目。
原来的日文文本只是附在后面,没做任何处理,这次仍旧依据素龙笔录本,参考“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岩波书店)版,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表记和用字,增补了日本汉字读音,并对相关的语法现象加注说明,以期能与中文译本相辅相成,既可以作为一本日本古典文学的读物,欣赏其原文的表达之美,也能学到些古典语法,起到一举两得之效。其实想来,这也是40年前的初衷。
上次出版后,也陆续做了一些修订工作,这次整理译稿时,翻出原是高中语文老师的岳母大人一字一句手抄的全文译稿,不胜感慨,上面批注甚多,这次采纳其善者修改译文,聊作一种纪念。
但愿这本小册子会给大家带来一点愉悦。
(《奥州小道》双语版,[日]松尾芭蕉著,阎小妹、陈力卫译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此文为该书后记,有删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