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金融数据即将发布,一季度信贷“开门红”稳了?
一季度金融数据发布在即,随着经济复苏和1月、2月数据超预期的表现,3月信贷增速尤其受到市场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78.4%,比上季度上升19.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6.1个百分点。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3月新增信贷料将延续强劲增长势头,预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约在3万亿元到4万亿元。二季度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略宽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可能还会增加额度或创设新的工具。
3月信贷料将延续强劲增长
随着国内疫情政策转变,稳增长政策效应陆续显现,市场信心得到提振。综合多家机构观点来看,3月新增信贷料将延续强劲增长势头,新增人民币贷款预计在3万亿元到4万亿元左右。
其中,3月末票据利率上行,让市场增加了对3月信贷数据的想象空间。数据显示,3月31日,6个月国股行转贴现利率为2.60%,较3月20日高17BP。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认为,3月末票据利率上行说明该月信贷增量较高、质量较好。月末票据利率上行的主要动因是金融机构对于信贷投放进度的自主调节。当信贷需求旺盛、中上旬信贷投放节奏偏快而超过本行合意水平时,金融机构会在下旬适度压降信贷增长的速度,甚至是信贷余额。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既可能控制短期和中长期贷款的规模,也会控制票据贴现的规模,后者的结果便是推高票据市场利率。
华泰证券宏观研究报告预计,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约3.25万亿元。一方面,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年初至今的较强势头、房贷/居民贷款需求或企稳,政策性银行金融工具继续带动基建投资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地产周期企稳回暖,居民信贷需求拐点或已现。
张旭则更为乐观。他预计,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4万亿元左右,且中长期贷款占比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此外,3月末票据利率走高说明该月信贷增长受到金融机构的主动控制,其中被压抑的部分信贷需求较有可能在4月得到释放。因此从当前情况看,4月信贷增长仍将保持供需两旺的态势。
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不断改善
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此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居民住房消费需求意愿和能力都不高,成为拖累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信贷结构存在“企业强、居民弱”的特征。
信贷结构在3月会否有所变化,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3月,植信房地产综合指数触底回升。其中,土地指数为1.1,较2月上涨0.5个百分点,但仍处于相对低位;销售指数为2.1,较2月扩大0.7个百分点,并升至2022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
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认为,3月房企融资指数为-8.5,与2月持平,整体融资情况在当月并未出现进一步好转。房企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存量中资美元债余额大幅减少,房企在季度末处于资金周转偏紧的时期。但3月住房销售和土地两个先行指标均有所上涨,表明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正在不断改善。居民信贷指标在相对高位平稳运行,意味着商业银行对居民按揭贷款投放力度维持不错的节奏。
实际上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改善在2月已有体现。当月,居民中长期新增信贷863亿元,同比多增1322亿元,自2021年11月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多增。
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3年一季度已有超百省市(县)出台政策超170条,超30城调整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至4%以下,各地政策多采用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发放购房补贴的方式,并涉及优化限购政策、降低首付比例、优化预售资金监管等方面。
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认为,一季度楼市供需两端政策继续协同发力,叠加宏观经济复苏,房地产市场筑底企稳态势显现。居民预期好转,信贷需求边际改善。但房地产市场复苏持续性仍有待观察。一是居民预期持续改善仍需时间,一方面,“房住不炒”基调下政策鼓励刚需购房,超额储蓄向房地产行业释放的规模有限,另一方面,短期内居民对交付风险仍存担忧;二是房地产企业、区域分化严重,制约市场整体恢复。
下半年再度降准可能性仍在
3月27日,央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预计释放6000亿元中长期资金。
展望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今年总量工具的操作空间较小,而价格工具调节的影响及难度都较大。主要发达国家紧缩性货币政策已接近尾声,中美利差倒挂收窄,我国兼顾内外部均衡的压力减弱。随着经济企稳回升,今年资金需求预计会继续上升,再度降准的可能性仍在,以0.25个百分点为一次调整幅度的概率较大,可能在下半年进行。境外将持续全年高利率水平,且我国利率已降至较低水平,央行也曾强调当前利率水平较为合适,今年降息的可能性仍然较低。央行将积极运用结构性工具加大调控力度,其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可能还会增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额度或创设新的结构性工具。
中国银行研究院预计,二季度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略宽松,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加之实体经济融资动力仍在持续回暖,预计二季度M2(广义货币)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社融增速则可能重回两位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