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由教师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素质,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其次,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后,要有明确的机制保障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拥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和自觉行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以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素质,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从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来看,它包括四个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结构、信念与价值观结构。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能力结构是关键,情感结构是核心,价值观结构是灵魂。

  四个层次的组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其专业知识必须掌握与中小学教育相适应的、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总之,只有具备了这四个层次的知识、能力和情意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和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的统一,它既有个体专业化的发展,又有群体专业化发展。中小学教师的个体专业化发展是指中小学教师自身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更加完善和成熟。其最终目标是成为一名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优秀教师。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拥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和自觉行动;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这是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目标,也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目标。

  而群体专业化发展则是指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素质结构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就形成了群体,群体形成后会产生群体动力。在群体动力的驱动下,在一定时期内会使中小学教师形成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文化。这种职业精神和职业文化能够增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有明确的机制保障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专业发展的趋势,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一要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机制;二要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三要建立中小学教师竞争机制;四要建立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从总体上看,要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一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教育的管理与服务职能;二要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三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四要发挥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的支持与参与。

  四、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以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它涉及到课程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制度、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场变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全方位的,包括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工作中去。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和自觉行动;最后,要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自主意识。这三点就要求中小学教师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在素质和能力上得到全面发展,需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在新课程改革中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既要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又要引导、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中小学教师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开展课题研究和实验,把科研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参加各种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六、强化师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把教育活动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影响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知识的传授上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要自觉地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以人为主体,对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加强师德教育,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和师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饱满、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七、加强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的程度。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就要加强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这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职前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学阶段的教育。大学阶段是指教师职业的起始阶段,也是其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职业生涯,而且会影响其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二是职后培训。职后培训主要包括在职培训、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三种形式。在职培训主要包括职前教育结束后进入学校任教期间,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集中进行系统地学习有关课程知识和教学技能,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校本培训是指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校本培训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使教师在专业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上不断提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