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男子成婚,道士讨酒时悄悄告诉他:入洞房后要赶紧灭灯

  民间故事:男子成婚,道士讨酒时悄悄告诉他:入洞房后要赶紧灭灯

  杨万良的父亲是从事丝绸生意的,早在他五十寿辰时,已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杨父曾期望杨万良能继承他的事业,使其生意更加繁荣,从而能够早日退休享受晚年的幸福。然而,杨万良对于经商并不感兴趣,他每日只想过着安逸的生活,如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然而,世事难料,祸福无常。就在明朝万历十七年的四月的一天夜晚,一伙武装强盗突然闯入杨家,手持大刀,抢走了几车财物,还纵火烧毁了杨家的四合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杨万良的父母无法承受,心力交瘁,最终离世。

  在临终之前,杨父从脖子上取下半块玉佩,交到杨万良手中说道:“儿啊,如今只有你能让我放心了——等我离世之后,拿着这半块玉佩,去万源城找一个叫刘云泉的人。他曾经受过我的恩惠,看到这块玉佩后,必定会照顾你的。”

  

  事实上,十年前,刘云泉和杨老汉曾一同搭船前往江浙地区从事商业活动。不料途中遭遇狂风暴雨,身体单薄的刘云泉不幸被卷入湍急的江水中,由于他不会游泳,生命危在旦夕。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杨老汉毫不犹豫地跳入江中,勇救了刘云泉。为了回报这份救命之恩,刘云泉后来在分别时将脖子上的一块平安玉一分为二,并郑重地对杨老汉说:“杨兄,我永远难以忘怀你的救命之恩。无论你还是你的后代,遇到任何困境,请务必带着这半块玉佩来找我,我在万源城等你!”

  杨老汉临终时想起了这段往事,于是带着试探的态度,将那半块玉佩交给了杨万良。杨万良含泪为双亲安葬,并带着他们的遗愿,踏上了前往万源的旅途。实际上,他并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但在家乡,失去了亲人和住所,生活无着,他别无选择,只能离开故土。

  离村时,村中的乡亲们见杨万良可怜,纷纷为他凑了些盘缠,并给他带了些干馍。经过长途跋涉,杨万良终于在两天后抵达了万源城。此时,经过多年的奋斗,刘云泉已成为万源城里有名的富商。

  杨万良急切地打听消息,终于找到了刘云泉的府邸。他迫不及待地敲响了刘家的大门,发出“咚咚咚!”的声音。门卫看着杨万良的狼狈模样,不屑地询问:“你找谁?”杨万良毕恭毕敬地回答:“尊敬的长者,我想找刘云泉,请问他在家吗?”门卫一脸不耐烦,正准备把杨万良赶走,这时刘云泉带着一个仆人准备去翠花楼品茗赏曲。他见到杨万良有些面熟,停下脚步,询问两人在门前争吵的原因。杨万良毫不隐瞒,立即拿出玉佩,清楚地说明了来意。

  

  刘云泉闻言,顿时泪眼婆娑,紧紧握住了杨万良的手,说道:“原来是杨兄的儿子啊,怪不得我觉得你面熟。侄儿啊,你父亲现在如何?为何这么多年才来找我?我等了你们十年啊!”

  “父亲已经去世了。”杨万良无奈地回答,随后将家中的遭遇一一告诉了刘云泉。刘云泉闻听,更加愤怒:“可恶的贼人,竟然害成这样!万良啊,你还记得那些贼人的相貌吗?我们一定要为你的父母复仇!”

  “贼人都是在夜晚来的,还蒙着面,我没能看清他们的相貌。不过如果他们再次出现,我一定能从他们的声音中识别出来。”杨万良叹了口气。刘云泉说:“好吧,那你暂时住在我这里,等有机会了再为你的父母复仇。”

  于是,杨万良就住在刘府里。由于他不会做家务,整日只顾读书,刘家的仆人们对他不屑一顾。一天下午,阳光明媚,刘云泉的妻子沈氏带着两个丫鬟在后花园散步。杨万良听到窗外的鸟鸣声,不禁出来散步,正好与沈氏相遇。杨万良感到尴尬,急忙回到屋里。

  沈氏见状,顿时怒火中烧:“这是何人?居然见到本夫人连招呼也不打一个?真是太失礼了!”

  “夫人,这就是前几天老爷收留的那个游手好闲的穷书生。”丫鬟小丽讥笑着回答。沈氏越发生气:“原来是他?!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今日看来,真不假。这种人留在府上干什么?那不是浪费家里粮食吗?”

  说完,沈氏气呼呼地找到刘云泉:“听说你收留了一个无用的书生?我告诉你,我们刘家可不养闲人,你最好让他赶紧离开!”

  “夫人,你是在说万良吗?我不是和你说过,他父亲曾经救过我的性命吗?如今他父母双亡,他又没有住处,我怎么能忍心将他赶走呢?这绝对不能让他离开!”刘云泉坚定地摇头。

  

  沈氏不满地说:“连他也不能让他白吃闲饭!老曹头不是说他一个人能照顾几十头牛吗,你让他帮老曹头一下手,这样你也不用再花钱雇佣人了。”

  刘云泉犹豫了片刻,思考着:让他一直在家里吃白食也不合适,不如顺势而为,给他找个事情干,他才会有成就感。于是,刘云泉点头道:“那就听夫人的,明天就让他跟老曹头一起去城外放牛。”

  就这样,杨万良成为了一名放牛郎。虽然不再像以前一样悠闲,但杨万良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并从中找到了乐趣。因为这些牛儿都很听话,每天杨万良和老曹头把它们带到城外的荒山,它们就会老老实实地在山上吃草。杨万良和老曹头只需要偶尔看一眼,防止牛儿走丢就好。

  七月十六日,刘云泉的独生女刘素妍满十四岁了,刘家在宽敞的大院中设了几十桌宴席,以庆祝这一日。酒席进行到一半,杨老良和老曹头才从城外回来。这时,一位道士前来乞讨,守门人给他倒了一点花生米,却被道士缠着要更多的肉食。

  “你这个道士,能有吃的已经不错了,怎么还挑三拣四的?”守门人生气了,差点把道士手中的碗踢飞。幸好杨万良及时冲上前,抢过碗来道:“道长请稍等片刻,我会想办法给您找些好吃的。”

  “这才像话!”道士点了点头,满意地看了杨万良一眼。杨万良没有废话,拿着碗去找食物了。守门人侯三本来就不喜欢杨万良,现在看到他狡猾地躲避,不禁对他的背影吐了口唾沫道:“呸,你这个放牛的,如今居然寄人篱下,还在这里假装什么好人?”

  

  "放牛郎怎么了?侯三,你说话可不应该这样——"老曹头也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看到侯三咄咄逼人,立刻与他争论起来。侯三无法与他争辩,只能气呼呼地作罢。

  不久后,杨万良端着一碗满满的肉食从院子里走了出来,道士看到后满心欢喜地说:“我已经一个月没有吃过肉了,今天幸好遇到你这位放牛郎,才能好好享受一下口福。为了回报你的恩情,我给你送个忠告吧。”

  “什么忠告?说来听听。”侯三在一旁看热闹,忍不住笑道。然而,那道士根本不理会他,只盯着杨万良说:“寄人篱下始终无法有所作为,马上院试就要到了,你一定要去参加考试才行。”

  明清时期,院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考中的被称为秀才。由于杨万良早已通过了县试和府试,具备了童生资格,所以他有资格参加这次院试。本来,面临这样的变故,他已经不再对应考产生兴趣,但是这个守门人侯三看不起人,嘲笑他说:“哈哈哈,一个放牛郎,居然还想参加秀才考试,我看他是做白日梦都还没醒呢!”

  “哈,那就让我通过考中秀才来证明自己吧!”杨万良跟侯三打赌后,他开始专注于学习。第二天,老曹头发现杨万良经常夜以继日地读书,于是在放牛的时候对他说:“小杨,我一个人也可以照顾这些牛,你去休息一下吧。”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