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能是北京学区房最后一个大年

  来源:销冠100

  昨天,在一个公开活动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一语惊人:

  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

  此话一出,有娃的年轻人、没娃的年轻人,都虎躯一震,惊呆了。

  其实,专家的这个表达只是转述了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的观点,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一个开创性研究,就是将子女视作可以为父母带来幸福感的耐用消费品。

  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但对中国的年轻人来说,态度似乎也很简单明了:你说的都对,但我就是不愿意。

  就在前几天,光大证券出了一份名为《人口峭壁》的研究报告,核心观点是, 2030 年之后,我国将从“人口红利”过渡至“人口负债”,住房市场将逐步向存量市场演变,预计2041-2050 年,潜在住房需求会降至年均4.8 亿平方米。

  4.8亿平方米是什么概念?

  目前,我国的潜在住房需求约12亿平方米,按照光大证券的测算,18年后,住房市场将萎缩60%。

  未来太远,全国太大,表姐只想知道,人口峭壁,会对这几年的北京楼市有什么影响。

  楼市的底盘是人口,人口增长靠生育,人口、生育、楼市的交叉地带,大概就是学区房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看人口变化到底会对北京的学区房有什么影响。

  

  这是北京教育高地海淀、东城、西城近十年的二手房成交套数走势,可以看出,峰值出现在2016年。

  2016年的峰值,除了全国楼市大涨因素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这一年彻底放开了二胎,对人口增长的预期,进一步刺激了学区房市场。

  这一年,也是人口、生育、楼市相关性最强的一年。此后,伴随学区政策调整、疫情、房地产调控,这种相关性越来越弱。

  我们可以理解为,学区房对二手房的带动效应渐趋弱化。

  

  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人口、生育、学区房仍将在今年以及接下来两三年内,产生一种阶段性的强关联。

  

  北京2020-2021学年小学招生人数的暴涨,原因就是北京曾在2014年迎来一波生育高峰。而在此前一年,我们启动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

  2016年生育政策再次调整,经过十月怀胎的等待期,201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出生人数顺理成章地达到新高峰,17.1万人。

  这是北京市户籍人口出生人数第二次突破17万,而上一次还是上个世纪的60年代。

  对北京楼市来说,这个数据至关重要。因为按时间推算,六年后的今天,正是这一批孩子入学的时候。

  正常来讲,2023年第一季度,应该出现一轮二手房的成交高峰。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与去年相比,今年一季度二手房成交套数的确有一定的上涨,只不过幅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就这点小幅的增长,可能就是我们见到的北京学区房的最后一次上扬了。

  对于北京的学区房而言,相比学区政策调整,出生人口的变化才是真正致命的打击。

  前面讲过,北京近十年来出生人口的巅峰是在2017年,从那之后,就开始一路向下。到了2021年,北京户籍出生人口已经减至9万人。

  4年时间,出生人口少了8.1万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趋势恐怕是很难挽回的。原因就是,这一代的年轻人,是完全不同于他们父辈的年轻人。

  人口出生的上一个环节,是结婚。现在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早已经变了。

  

  表姐到北京市民政局扒了下近十年婚姻登记数据,结果如图所示,结婚对数几乎是一条顺滑的下行缓坡,离婚对数则是像小山丘一般与日俱增。

  很遗憾,这一代年轻人不再热衷于结婚。

  长此以往,学区房注定迎来衰落。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预判:

  今年将是北京学区房的最后一个大年。

  这个大年所依仗的,就是2017年那次生育高峰。

  光大证券的那份报告说,2030 年前,我国住房需求仍会相对稳健,其中,2023-2025 年潜在住房需求为年均 12 亿平方米。

  接下来这几年,是人口红利最后的辉煌。销冠10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