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阶层的文化水准、提高社会认知率,为日后的大众教育奠定基础

  汉纳莫尔(Hannah More,1745-1833),18世纪英格伦重要的女性作家、慈善家与育家。

  理查德萨缪尔(Richard Samuel,1770 -1786)曾创作过一幅名为《九位当代缪斯》(The Nine Living Muses,1779)的画作,描绘当时英国社会中九位在文学与艺术上引领时代的女性,莫尔就位列其中。著名诗人萨缪尔杰克逊(Samuel Jackson,1749-1814)也称赞莫尔是「最富有技巧的英文诗作家」(the most skilled versificatrix in the English language)。在18世纪的英国,她的作品比玛莉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和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71)更为畅销,她创作的经典悲剧《波西》(Percy,1777)是当时最为成功和轰动的剧作。

  1772年,莫尔离开家乡去往伦敦发展,到更大的世界中探索和体验,此时的英国正值工业革命时期,这不仅带来技术革新,也引发大量人口移居,人口逐渐集中在大城市,城市的发展促进了中间阶层(the middling sort,the middle kind of people,the middle rank)的扩张,他们受益于经济发展,逐渐积累财富,受育水准也逐渐提升。

  同时,受益于印刷术的普及、城市文化的兴盛、社会受育水准的提升,报刊业得以蓬勃发展,透过报刊,人们获得丰富的社会信息和动态,并慢慢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报刊业的发展也改变了文人的生活方式,原本被宫廷供养的文人,随着宫廷的没落而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报刊的发展恰恰成为他们的新生路,文人开始为迎合市场和大众的口味写作,社会文化也更加丰富。

  但是革新也带来危机,随着中间阶层的壮大,他们也渴望在社会上获得更大影响力,而随着工业革命兴起的劳工阶层,面临物价上涨和工资下降的局面,却在政治上毫无发声机会,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社会中下阶层对政府的批判愈发激烈。如何在此境况下维持社会的稳定,成为许多旧贵阶层与知识菁英的核心关怀,莫尔也在其列,她善于社交,凭借著文学才华,她逐渐融入了伦敦的上层文化圈,面对当时的危机,她呼吁有知识、有能力和有影响力的菁英女性们善用资源,在不颠覆原有秩序的情况下,为国家和社会福祉贡献力量。

  1780至1810年,莫尔陆续出版《论为年轻女性设置的课程》(Essays on Various Subjects Principally Designed for Young Ladies,1777)、《评现代女性育体系》(Strictures on the Modern System of Female Education,1799)、《培养年轻王后的建议》(Hints towards Forming the Character of a Young Princess,1805)等多部行为指导手册(conduct book),透过育权贵及菁英阶层女性,表达她对女性观点。她也曾创作过一部小说《科罗布找老婆》(Coelebs in Search of a Wife,1809),借其中的女性角色,传达她所认同的价值。

  18世纪末期政治激进团体对英国政府严词批判,政府的坚固同盟英国国会(Church of England)也面临着批判,福音派(the Evangelicalism)的兴起、卫理公会(the Methodism)的建立,都对国会的固有权威形成挑战。

  受到福音思想感召,渴望增进社会福祉的莫尔,在她的朋友,同时也是福音派支持者,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的资金支持下,她的社会关怀从中上阶层的女性育扩大到门迪普山区(Mendip Hills)的贫困劳工上,她和妹妹玛莎(Martha)为山区的矿工、农民、铁匠子女创办共计十所主日学校(Sunday schools)。为配合主日学校发展,1795年至1798年,莫尔编辑了一套《简易文集》(Cheap Repository Tracts)作为材,这套育读物包含200多篇道德训诫、宗精神、政治倡导的短篇故事。《简易文集》不仅是主日学校的材,也是她为中下层民众提供的通俗读物,莫尔创办学校期间还创作许多主日读物(Sunday Readings)供主日学校的学生阅读。

  莫尔的慈善活动响应当时已被讨论多年大众教育问题,他们希望藉由慈善的方式,形成权贵阶层与底层人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同时完成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为此,他们为劳工阶层提供基础教育、改善劳工阶层的文化水准、提高社会认知率,为日后的大众教育奠定基础,他们是第一批推进大众教育之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