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江苏“剧”好看!

  《红色》《民生巷 11 号》《我这半辈子》…… 最近,小剧场 " 风暴 " 席卷南京。

  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 " 紫金杯 " 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热闹进行,吸引周边小伙伴围观。

  江苏戏曲舞台,自古热闹非凡。《江苏文库 · 史料编》收录的《康熙南巡秘记》中就提到燈船戏台。

  悠悠琴弦,声声古韵,词曲的美好,在时间沉淀中,影响当下,感动当下。

  300 多年前

  老门东就有 " 实验戏班 "

  4 月 2 日,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 " 紫金杯 " 优秀剧目展演在老门东开幕。其实,300 多年前的老门东,就是戏曲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清顺治年间,江浙一带横空出世了一位 " 网红作家 ",自称 " 湖上笠翁 "。短短几年间,《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 爆款频出,惹得 " 全网抄袭 "。

  这位神人就是如皋人李渔。

  李渔画像

  他的一生传奇多彩,做过畅销书作家、" 实验戏班 " 主理人、书画出版商。在众多身份中,戏班主理人,可能是李渔最享受的一个。

  清康熙元年(1662 年)前后,李渔离开杭州来到南京,开始了他文化事业上的全新时期。在芥子园,李渔实现了人生的一个高峰:自己当老板、搞演出,忙得不亦乐乎。

  李渔家班是明清时期家班的 " 另类 "。李渔自编、自导,不但频频在芥子园里盛情演出,还先后前往福建、苏州、三楚等地巡回演出," 全国九州,历其六七 "。

  芥子园

  当时,李渔的家班有演技卓绝的乔、王二姬,不仅人美、嗓子亮,对戏曲的理解也很深入。

  在兰州时,乔姬向李渔提出建议:" 谓而今而后,我始得为偕凰之凤、合埙之篪矣,请以若(指王姬)为生而我充旦,其余脚色,则有诸姊妹在。"(李渔《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

  有了乔、王二姬这样的出色演员,配合李渔这样的顶级编剧,李渔家班很快红遍大江南北。《凰求凤》《慎鸾交》《巧团圆》《琵琶记之寻夫》都是他们的火爆剧目。

  可惜,1672 年,李渔携家班自金陵溯江而上,遨游楚汉之间,乔姬竟然因为过度劳累,客死他乡。第二年,王姬也得病死去。李渔家班也因这两位的去世,星散夭折。

  江宁织造府

  三天三夜 " 嗨歌 " 不停

  300 多年前,江宁织造署是戏曲人的梦想之地。

  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的一天,秦淮河畔,江宁织造府内,高朋满座,热闹非凡。原来,一连三天三夜,戏剧《长生殿》在演出,一时琴瑟乐舞,不绝于耳。

  舞台下,均是各地戏曲名家,当然还有这场戏真正的主角,曹寅和洪昇。看到动情处,曹寅热烈鼓掌,洪昇点头示意,默契十足。

  有人不禁要问,管织造事务的官署怎么能歌舞升平?其实这要从当时的历史说起。

  明清时,听曲是中国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迤逦悠扬的昆腔,更是从苏州沿着水路,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当然这中间也包括江宁织造署。

  曹寅是戏曲的狂热粉丝,精通诗词歌赋。有一次为了迎接圣驾南巡,他特地创作了一曲《太平乐事》。剧中多角度展现了康熙年间社会各阶层欢度上元灯节的热闹场景,展现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洪昇夸赞 " 传神写景,文思焕然,诙谐笑语,奕奕生动 ",可见其专业爱好者功力。

  正所谓 " 马屁 " 拍得好,优待少不了。江宁织造府本就是网罗天下信息的集中地,曹寅干脆自组戏班,搭建曹府戏苑。《苏州戏曲志》记载:" 曹寅熟悉昆曲,并备有伶人、曲师俱全的家班,其规模之大,为江南第一。"

  曹府戏苑

  曹寅家的这次 " 演唱会 " 彻底轰动了江南,曹家对戏曲的热爱,被曹雪芹写入了《红楼梦》。书中,看戏是贾家的主要娱乐活动,《西厢记》和《牡丹亭》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催化剂。

  不仅如此,曹雪芹还借书中人之口,道出了自己家族与戏曲的独特渊源。

  (贾母)指湘云道:" 我像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相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 众人都道:" 这更难得了。"

  这里的《续琵琶》就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的作品。

  水上戏台

  边吃边游边听曲

  固定戏台看得不过瘾,还有一种行走地戏台。江南水乡孕育温润的江南人,诞生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水上戏台。

  明万历以后,江南水乡的士大夫喜欢在船上看戏。张岱《陶庵梦忆》卷八 " 楼船 " 中写道:一个大户人家在楼船上用木排搭高台演戏,城里乡下来看戏的船有千余艘。午后忽然刮起大风,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因为太高几乎倾覆。于是,人们用几千条缆绳系着船,网网如织,风不能撼,一直坚持到演完。

  戏船模型

  戏船可以随意移动,划到哪演到哪,是一种适合水乡的演出场所。明末,苏州虎丘山塘出现了一种商业性质的戏船,叫做卷梢。

  卷梢停泊在水中演戏,船头就是戏台,船舱便是戏房。船头平台上张挂灯球,吊起帐幕,演员们就在这小小的船头上演出。观众驾着名为 " 沙飞 " 的小舢板,围在卷梢大船周围观看。

  高升台模型

  晚清时期,苏州还有一种非常有名的戏船叫高升台。它全部由竹木构成,采用活络榫头,可随时搭成一座飞檐翘角、造型精美的戏台。

  据《苏州戏曲志》载:这艘戏船是晚清吴江芦墟乡一家造船厂所造,它的舞台是按照芦墟泗洲寺的正殿仿造的,十分气派。因船厂老板叫陆高升,所以船就叫高升台,能来高升台上演戏的可都是角儿。

  老厂房、古建筑

  化身小剧场

  历史沉淀下的精彩,影响着如今的剧场、剧院。

  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小剧场艺术在中国已经走入了第 41 个年头。江苏更是与小剧场戏剧渊源颇深。1989 年,全国首届 " 南京小剧场戏剧节 " 在南京举办。

  连日来,来自全国的 46 部小剧场剧目,如春日繁花在南京各个小剧场绽放,令人目不暇接。

  梅花小剧场、1913 国民小剧场、大华大戏院 · 群剧场 …… 这几年,南京的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南京兴起,拥有各类小剧场 107 个,其中有稳定演出团队并常态演出的达到 50 个,电影院、老厂房、古建筑等多种类型的空间都被活化利用。

  国民小剧场

  大华大戏院

  目前,江苏已建成各类型小剧场 1156 个,总座席数约 25 万个。2021 年以来,先后认定两批共 20 个示范性小剧场和 20 部精品小剧场剧目。2021 年至 2022 年,全省小剧场演出总场次近 8 万场,观众总人数约 1000 万人,演出总收入近 1 亿元。

  从六朝古都到水韵姑苏,从大剧院到小剧场,从专业院团到民间剧团,传统戏剧的魅力镌刻在江苏城市的基因里。

  悠悠琴弦,声声古韵,

  这份 " 诗和远方 " 将一直停留在人们心田。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宋经纬 张然 胡玉梅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