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好文

  

  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

  及教学活动设计(一至六年级)

  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套教师教学用书有三大亮点:

  一、“文本教学解读”——指向语文教学内容的解读;

  二、“板块式活动设计”——指向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设计;

  三、全书每课都有配套精美教学课件。

  名师推荐:

  从以往的侧重“课文内容解读”转变为侧重“语文教学内容的解读”,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从以往的侧重“课文内容讲解的设计”转变为侧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因而,这套书为小学语文教学用书编写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从语文教学的视角解读文本,从儿童学习的视角设计活动,从课堂实践的视角优化过程。

  ——薛法根(特级教师)

  从文本教学解读出发,寻找统编新教材每一课教学的独当之任。这套教学用书,必将成为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良师益友。

  ——张祖庆(特级教师)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的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杨利伟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笑着说,这个“家”实在太大了,很羡慕他的战友们能入驻其中。

  

  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的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曾于2003年10月15日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出发登舱前挥手致意。(新华社)

  同年,杨利伟获得“感动中国2003年十大年度人物”称号,与他一起获得该称号的,还有钟南山、陈忠和、巴金、成龙等人。

  

  6月26日,杨利伟曾写的一篇详细讲述自己进入太空前后的经历及感受的文章,在网上走红。截至发稿,相关微博转评赞已超36万。

  

  这篇被编入统编新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的课文,名为《太空一日》,来自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天地九重》。后者系杨利伟亲自书写的一部自传,他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了他从一个小城少年成为军人、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再经过无数次极限训练,成为航天员的过程。

  在《太空一日》中,杨利伟回顾起飞船发射的上升阶段,火箭与飞船产生了低频共振,他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挺过了最艰难的26秒。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杨利伟返回地面后,向工作人员详细描述了这次低频共振的经历。随后工作人员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航天员在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在这篇文章中,杨利伟辟谣了这一传言。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

  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无论是神秘未解的“敲击声”,还是下降过程中飞船频频剧烈的晃荡,外国航天员不会给新手讲述的,杨利伟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们一一讲述:“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揭秘《太空一日》是如何入选教材的

  6月27日,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将该文章选入统编新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的主要考虑。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近日有网友发现,统编新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名为《太空一日》,作者正是航天员杨利伟。随后,该文章引起大量转发关注。有网友看完赞叹称“真实的故事远比小说精彩”、“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才真正明白他为什么是英雄……”。

  谈到这篇文章的“突然走红”,温儒敏说,“可能跟最近我国三名航天员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进驻空间站等消息有关。另外,以前的语文教材比较少选科学类作品特别是科幻作品,统编新教材选了之后大家会格外关注。”

  记者看到,《太空一日》还原了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经历中的大量细节,如火箭升空过程中“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时出现、至今仍原因不明的“神秘的敲击声”,以及惊心动魄的归途。

  “杨利伟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写出了太空的神秘,航天员碰到各种紧张与意外之时的心理反应,以及那种科学探险过程的勇敢和严谨精神,文字表达也简洁明快。”6月27日,作为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向新京报记者回忆称,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组也曾与杨利伟取得联系,征求他的意见,随后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

  记者注意到,该课文位于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6单元。这个单元中,除了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还有茨威格写南极探险的传记《伟大的悲剧》,以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等作品。

  “这是专门设置的一个有关科学探索的单元,突出的是探险。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险的激情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动力。”温儒敏讲述了将这些文章选入语文教材的考虑:语文主要培养阅读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对于自身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但同时又担负着思维训练的任务,包括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力。

  温儒敏特别提到,学习《太空一日》这篇课文之后,要求学生思考杨利伟为何被称为“英雄”,还让学生设想“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这样的设计就把语文素养学习和科学精神培养巧妙地融合起来了。温儒敏指出,“科学类文章包括科幻作品入选课文,是近些年来教材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看《太空一日》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1

  

  02

  

  03

  

  04

  

  

  

  航天人甘用生命追星逐月

  在九天之上

  刻下中国印记

  

  星河璀璨,我们必将闪耀!

  (原文来源:上海教育出版社,书香上海略有删改)

  编辑:段鹏程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