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张一兵:价值形式的商品

  

  在过去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通常都是从1872年出版的德文第二版着手,而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中,却呈现了马克思最初的经济学阐释形态。

  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物相化透视中的科学认识进展之一,是他以对应于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konkreten Arbeit)和对应于价值(交换价值)的抽象劳动(abstrakter Arbeit)表征了劳动的二重性,并首次提出了价值形式(Werthform)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破境了商品价值形式上生成的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斯密、李嘉图没有注意到的劳动二重性,就是直接塑形和构序物品用在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交换关系客观抽象出来的价值(交换价值)的抽象劳动。马克思认为,这个以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实体的商品价值关系的呈现形式问题,会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的钥匙。在马克思看来,与使用价值的可感的“自然形式”不同,价值背后的这种没有具体物品用在性的“质和内容”的抽象劳动,作为一种在商品交换中客观抽象出来关系性的场境存在,“价值形式(Werthform)只存在于商品与商品的关系之中”(Verh?ltni? von Waare zu Waare existirt),而这种特定的交换关系矛盾场境是非直观的,或者说,只是一种abstrakte Gegenst?ndlichkeit(抽象的对象性),仿佛是一种幽灵般的Gedankending(观念物或想象物)。然而,这个最简单的矛盾关系抽象却嵌套着之后整个资产阶级经济物相化的全部复杂关系。

  马克思这里所指认抽象劳动的抽象,绝非观念的抽象,而是当劳动产品进入交换场境中历史发生的客观抽象,这种劳动交换关系的抽象是产品使用价值转换为等值产品时生成的“没有其他的质和内容(Qualit?t und Inhalt)的人类劳动的对象性”。依马克思在《大纲》中历史现象学的解码,这正是资产阶级经济物相化神秘编码的第一步,也是价值关系中发生的异化,它还是之后复杂的商品、货币和资本自在运动和勾连人与万物普遍关联的“第二自然辩证法”的逻辑起点。可是,在这里经济学的阐释性话语中,马克思没有再让哲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和批判认识论直接出场。他只是通过发明这个“难懂”的Werthform(价值形式)概念,来表征商品的这种经济定在的不在场的在场性关系场境。应该说,商品价值(抽象劳动)表现出来的Werthform(价值形式)是马克思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新观点,同时也是批判话语构境中的方法论自隐。在认识论层面,这种不可见的矛盾关系场境中的价值形式当然更是难以捕捉的认知对象。也因为,马克思不可能在这里复现自己在《大纲》中那些极其复杂的关系脱型和转换过程,这就会让太多的黑暗炼金术场境压在了这个可怜的“价值形式”身上。马克思此时已经知道,先前他借用经济学中常用的“交换价值”并非价值本身,于是,原先那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表面关系就现身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由工人的具体劳动物相化活动直接塑形和构序的产品的用在性,而价值则是无质无内容的abstrakte Arbeitsgallerte(抽象劳动的凝结)。这是一个经济学科学认识中的重要进展。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在场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商品使用价值是客观发生在生产过程具体劳动物相化塑形和构序后von Natur (生来就有的)Naturalform(自然形式),即感性对象的存在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一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木桌“可放置物品”的使用价值,作为劳动的产品是直接可感的。而作为abstrakte Arbeitsgallerte(抽象劳动的凝结)的价值,并不是真的有一个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独立物相化塑形和构序的生产过程,价值的生成,只是在流通领域中一个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往”(交换)时,才会在经济物相化编码空间中客观抽象出一种等质价值关系,也因为这种在场于交换场境中的价值关系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对象性表现形式,所以,价值就不得不通过另一个特殊商品(货币)的对象化的“自然形式”表现为可量化的“交换价值”实现出来。这也意味着,交换价值不过是价值表现出来的带有神秘性的最初形式。

  任何一种进入到市场交换关系场境中的商品,必须都是试图换回等价的商品,可是它却无法以自身的物性实在或者差异性功效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同质的抽象劳动),可是,在商品之间的交换场境中,一个商品的价值却可以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表现出来,或者说,一个商品不能以自己得以塑形和构序的具体劳动来直接表达自身的抽象劳动,而可以通过交换关系场境中的另一个商品的具体劳动塑形和构序结果,来作为表现自己包含的抽象劳动的形式。于是,价值形式也就突显出等价关系和相对关系两个特征。特别是这个此-彼错位的相对价值关系,是价值形式本身作为Anderssein(他性存在)的矛盾存在方式:价值关系本身是不可见的,但它却以可见的他物表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是从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商品物像开始的。作为面对人们直接需要的用在性的物品,商品是自身可以触摸到的sinnliches Ding(可感觉的物),就像一张木制的桌子,它从木匠通过劳动物相化活动,使有目的的爱多斯对象化到木头失形和重新塑形的“形式改变”之中,成为我们生活中可放置物品和附身工作的桌子,这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可是,当它一旦标价,成为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时,它立刻就变成一种sinnlich übersinnliches Ding(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即在前述可以触及的用在性存在之外,又多出来一种不可触及“值多少”的社会经济定在质性——实际商品交换中客观抽象出来的抽象劳动的价值关系。马克思形象地比喻说,正因为这种不能直达的价值关系场境,作为商品的桌子就会“用头倒立”,成为一种非直观抽象劳动社会规定的价值形式中神秘的存在。马克思说,这就是“商品世界具有的拜物教(Fetischismus)性质或劳动的社会规定所具有的对象性的外观(gegenst?ndlichen Schein)”。 在这个意义上,价值形式作为经济定在本身就是商品拜物教观念得以发生的基础。

  依我的理解,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提出的经济拜物教中的“物”,是以看起来自在的sinnliches Ding(可感觉的物)为外观而隐匿起来的社会关系场境。这个Ding,不是一般物像中现成的直观对象,而是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经济物像)。这一经济物像本身就是双重社会关系的遮蔽:一是在商品的历史发生中,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构境中具体劳动塑形和构序物品用在性(使用价值关系)在进入交换那一瞬间已经被祛除了,二是抽象劳动被客观抽象出来之后的价值关系在畸变为商品的自然属性中被遮蔽。由此,经济拜物教的本质是对经济物像的虚假图腾。这是一种以否定性的经济物相化存在论为基础的复杂事物化颠倒和劳动异化关系场境的虚假外观。在之后的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上,这种虚假图腾的假象则表现地更加“耀眼”罢了。

  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时,它是不可直观的社会关系,但在一般等价物的自然形式中,价值却通过“一般的社会蛹化”物的颠倒价值形式直接显现出来。其实,当这个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被逐渐集中某些特殊商品身上时,货币关系就作为一般价值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从一般商品中脱型而出。货币是商品,但它与一般商品不同。货币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二重关系是愈益复杂的。因为,“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它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以镶牙,可以用做奢侈品的原料等等,此外,它又取得一种由它的特殊的社会职能产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就二重化了,作为货币出现的黄金(开始可能是石块、贝壳或者其他一般金属),当它们作为货币时,它们自身作为某一具体劳动塑形和构序的有用性物品的特殊使用价值都是存在的,比如打磨石块和铸造铁制或青铜制钱币等,但同时,它们又获得了一种其他商品没有的特殊的社会职能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注意的是,这个特殊的使用价值并非开采和制作金币的劳动物相化塑形和构序生成的直接用在性,而是原先镜像式映现在那个上衣中的麻布内嵌的抽象劳动,现在成了所有商品中嵌套的抽象劳动在黄金货币上经济物相化编码中生成的一般等价功效。如果回到上面已经讨论过的等价物关系中去,我们就会发现,黄金的实物形态,成了其他商品的通用价值表现形式,即一般等价物。因为,“其他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所以它们是作为特殊商品来同作为一般商品的货币发生关系”。在马克思附录中已经出现过的等式中,一大堆商品等于黄金,物性的黄金则反过来代表一切财富。马克思说,也正是在这个等式后面,发生了一件与商品拜物教场境中的神秘性相类似的奇怪事情。当物性的黄金在交换的无数次反复的经济物相化编码中逐步成了所有财富的代表时,我们渐渐地遗忘了一件事情:“货币形式(Geldform)只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固定在一种商品上面的反映(Reflex)”。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管是黄金还是纸币,“物的货币形式(Geldform des Dings)是物本身以外(selbst ?u?erlich)的东西,它只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的关系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商品都是一个符号,因为它作为价值只是耗费在它上面的人类劳动的事物性外壳(sachliche Hülle)”。我们又一次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社会场境:由那个神秘的价值形式历史演变而来的货币形式,是货币的物性实在之外的东西,它不是我们看到到场的它,这个可以直观到的物不是它自身的verschwindend darstellt(正在消逝的东西),而是一种经济物相化编码反射关系性中的他者,即颠倒地表现人的劳动交换关系的物性外壳,或者说,抽象劳动为基础的价值关系的反向sachliche Hülle(事物性外壳)。由此,货币拜物教得以成形。

  

  来源 | 《南京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审校 | 李跃华老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