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听邻居辅导孩子作业,我决定推荐他这本书……

  原标题:偷听邻居辅导孩子作业,我决定推荐他这本书……

  写在前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将会去拜访一位已经对孩子的教育毫无办法的父亲,日常交流、辅导作业、约束行为基本只能靠 「吼」「摔」「砸」等比较原始的手段。为了终结这位父亲和他的妻子、孩子之间无限循环的复仇者战场,神勇小编辑高清老师决定强行破门而入,在蹭吃蹭喝的同时,希望能给他提供一些可靠、实用的小方法,为保护他那为数不多的头发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小贡献。

  

  上周三晚上,我家楼下一家三口像往常一样吵架、摔东西、砸墙。

  我趴在地上听了半天。

  结果还是上次那些话。

  爸爸喊:「带你出去玩也玩了,吃也吃了,答应得好好的,结果回来还是这个样子!」

  妈妈喊:「老师今天又找我了,你怎么就一点长进都没有呢?上次错的这次还错!」

  孩子喊:「行了你别说了!啊!啊!」

  妈妈喊:「你作文到底写不写!大半夜的你别吵了!」

  孩子:「……」(太模糊了,我没听清)

  然后他们去了另一个屋吵,我有点懒得换位置,就从地上爬起来,躺回了沙发。

  当时有种冲动,想给楼下的孩子送一本《写作教练在你家》,但我忍住了,我知道那感觉就像是挂急诊看病,却被大夫塞了一本教材让回家好好学习,挺讨人厌的。

  

  前天晚上,楼下邻居又吵架了。

  我又趴在地上听了半天。

  大概还是上次那些话,偶尔也冒出几句新的。

  爸爸喊:「你住在家里,吃家里的用家里的,就得听这个家的规矩!」

  妈妈喊:「你是要把我气死吗?生病了就不能好好吃药吗?」

  孩子:「……」(太模糊了,我没听清,不过语调和她爸妈挺像。)

  解决问题没那么容易,但我还是想帮帮他们,毕竟经常半夜听别人吵架,一吵就半宿,也挺累的——每次还得趴地上才听得清,听不清的话我会更好奇,好奇到睡不着那种。但考虑到他家人都挺能吵架,我需要再准备准备。

  昨天晚上,一个安静的时刻,我敲了敲楼下邻居的门。

  「您好,我是您楼上邻居。」

  「什么事儿?」这应该就是孩子她爸,声音大概听得出来。

  「我最近经常半夜听您家跟孩子吵架。」我稍微往屋里探了探头。

  「哦,我下次小点声。」

  「……我能进屋跟您聊聊吗?我不是卖保健品的……也不卖护眼灯。」

  「……」

  

  ?

  

  他家户型和我家一模一样,我非常自然地拐进了客厅。孩子和妈没在,应该是去上课外班了。

  「我觉得孩子的情绪需要一些疏导。」

  「嗯,她这个脾气我真管不动了。哎?等会儿,你到底是干嘛的?」

  「您知道多尔多吗?」

  「多什么?是什么药吗?」他开始警觉起来。

  「不是,她是个是儿科医生,也是个精神分析师,做过很多儿童精神分析。」

  「哦,哪个医院的?」

  「见不着啦,不过她写过《儿童的利益》和《儿童精神分析研讨班》,我可以拿来给您看看。」

  「不用不用,我没时间看那么多书。」

  「她其实就是想说:孩子是独立的人,不是宠物。很多人觉得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只要教就能教得好,还有很多爸爸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从来不管孩子……没说您啊,我听出来您还是管的。」

  「所以?」

  「有了多尔多的研究,加上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现,大家才发现孩子一生下来就能跟周围环境交流,能感受情绪、表达情绪,甚至会逻辑思考。所以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一种互动,父母在塑造孩子,孩子也在塑造父母。」

  「大家都这么觉得?」

  「……大多数人还是会照抄上一辈的权威压制,不吼孩子确实也挺难的,我有时候也忍不住……您能帮我倒点水吗?」

  「谢谢,您不嫌我话多吧?」

  「您还知道自己话多?」

  「没关系,习惯就好了。」

  「……」

  

  

  「按照神经科学的说法,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嚷嚷发火对自主性和自信心都不好。」

  「那你的意思是原来那套教育方法全都不能用了?」

  「倒也不是完全不能用,只是一种方式而已。不过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不能只看表面行为,要好好分析孩子发泄情绪的原因。」

  「分析之后呢?」

  「弄明白孩子的行为背后有哪些情感和需求。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得分析行为,回应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回归平静……您有笔和纸吗,大点的纸。」我比划了一下。

  他给我拿来一张画画的纸,还有盒水彩笔。

  「总之就是善意教育,既不是严厉也不是宽容,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我在纸中间画了个大圈,中间写了个善字。然后伸出几个杈,连着几个小圈:

  

  「这就是善意教育。」

  「这我也会说,你再说具体点。」

  我换了张纸,画了个大圈写上「善」,然后继续画小杈。

  

  「你吃饭了吗?」

  「没呢。」

  「那你一起吃点零食吧,我懒得做饭了。家里就零食最多,全是给孩子买的。」

  「还挺齐全。」我打开一包薯片,好久没吃原味的了,挺好吃。

  「我觉得你说的还是不太具体。不过倒也是个思路……」他挠挠头。

  我看他头发还挺多的,不像天天吵架的样子。

  「那我再说得细点。」

  「你吃水果吗?我给你洗点葡萄。」我们俩一起去了厨房。他从冰箱里掏出一兜葡萄,找了把剪刀,一颗一颗剪进不锈钢盆里。

  「真圆啊,我想吃鹌鹑蛋,有吗?」

  「……」

  

  

  「要不我给你五条建议吧,每天做一条,先试一个礼拜的,下个周末之前,应该就能有点用。」我靠在橱柜旁边继续说,顺便拿起一颗独立包装的蜂蜜鹌鹑蛋撕开,汤滋了一点到地上,我用手蹭起来,又去冲了下手。

  「你说说看。」

  

  「第一条,好好分析孩子的情感需求。很多孩子只要心里没底就会发脾气,比如说父母要求太高自己做不到,同学哪件事让她不高兴了,觉得自己被人抛弃或背叛了……想让孩子有能力面对失败、失落、被人拒绝,必须得有结实的情感基础。她得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爱她,支持她、理解她,帮她,否则哪怕是小情绪也会爆发得很厉害。」

  「确实,其实每次吵都不是因为什么大事。但我也不能天天抒情吧。」

  「也不用特意说什么,其实就是耐心陪着,每天至少半个小时,听她讲这一天发生的事情,或者一起搞点什么活动,但是你不要话太多,也不要孩子说什么你都一脸嫌弃。」

  「也行,反正就半个小时。」

  「第二条……」

  「这就第二条了?」

  「我就说不难吧。」

  「……」

  

  「第二条,聊聊她的情绪,也讲讲你自己的情绪。哪怕是成年人,也有很多人光觉得浑身难受,但说不明白情绪是什么样的。为了给孩子打个样,你也要分享自己的小烦恼和情绪体验。这样,孩子也会知道你在意什么,你每天有什么情绪。最重要的是她会相信,当她说出自己的情绪,你愿意听也能理解。」

  「就是觉得有点丢人。」

  「连父母都不愿意聊自己的经历和感觉,孩子就更不会觉得这是什么好事。可是,孩子又没法自己消化情绪……」

  「你教我两句,我其实不太会说……」

  「很简单的,比如说啊,你和孩子一起分析她经历了什么事,感觉到什么,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你是不是觉得别人提的这个要求自己做不到?然后你就觉得很难过,对吧?你还觉得很生气,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做不到,是不是自己特别笨,别人都在背地里笑话自己……』你猜对的越多,她就越有可能告诉你实际发生了什么。然后你才知道怎么安慰有用。」

  「她以前成绩其实挺好的,就是突然之间就不爱学了,你觉得跟你说的这个有关系吗?」

  「其实很多有天赋的孩子偶像包袱都很重,只要感觉到学习吃力,就会下意识地逃避,比如故意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复习,这样如果考得不好,就可以说是复习时间不够,而不是自己笨。不想写作文可能也是一个道理。」

  「你连作文的事儿都知道?」

  「……听得出来你们挺生气的。」

  「……」

  

  葡萄洗好了,一大盆。我俩回到客厅,他顺路把垃圾桶拽了过来。

  「皮扔这儿。第三条呢?」

  「第三条,一起制定家里的规则和限制。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父母立规矩后要以身作则。要想让孩子有安全感,父母就得确立规则和限制,创造一个安稳的环境,否则孩子的心理会产生混乱。一旦孩子感觉到父母控制不了局面,她的焦虑感和压力就会增强。父母大吼大叫和惩罚孩子只会引发恐惧,原因就在这里:孩子觉得家里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父母的能力也不足以掌控局面。」

  「可我就觉得她总想跟我对着干,定什么规矩都没用。」

  「这是你的感觉,孩子主要是想显示一下存在感,或是确认一下她自己的某些想法,这对个体身份构建很重要。你们最好按她的能力水平,给一些自主决定的额度和范围。」

  「又要尊重,又要安全……」

  「那没办法,如果规则太死板,孩子会产生恐惧;但要是没有规则,又管不住沮丧和冲动。与父母的说一不二相比,孩子更需要善意的、能带来安全感的威严,这是情感安全的基础,然后他们才能学会管理情绪,越来越成熟。」

  「那真的不能罚吗?我经常觉得已经管不住她了。你喝可乐吗?」

  「冰的,谢谢,要不还是乌龙茶吧。」

  「你喝完睡得着觉吗?」

  「放心吧,你天天晚上吵也没耽误我睡觉。」

  「……」

  「我说到哪儿了?」

  「为什么不能罚孩子。」

  「哦,所有人都被罚过,能罚不罚也没有确定的答案,不过如果罚的话,必须适度而且合理,跟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罚应该是带着善意的罚,真心为孩子将来着想,而不是为了罚而罚,最好还能带点创意。惩罚有时候也能带来安全感。」

  「安全感?」

  「孩子不是木头人,也不是无法为行为负责的婴儿。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够自己做选择,也会故意做坏事。如果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比如打同学、偷东西,就必须承受后果。你想,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都被允许的世界里,他们发现打人、偷东西、骂同学不会受到惩罚,那在学校又怎么会有安全感呢?」

  「也就是说罚也是有好处的。」

  「有些惩罚能激发出人的负罪感或羞耻感,同时让人反省。但也有些惩罚完全是武断的、没有根据的,这时候孩子的不解就会变成暴怒,当面或背后说父母的坏话。」

  「那你说奖励有用吗?她每次都是就把奖励拿到手,答应的事儿也不好好做。」

  「奖励也不是乱用的,用胡萝卜勾着驴往前走不是什么好方法。奖励和惩罚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加强责任感,懂得自律。奖励时如果不解释,不赋予意义,那么奖励就会变成机械的。孩子为了得到奖品而学习,并不会增加内驱力。说得肉麻一点,最好的奖品是能在你的眼神、微笑中看到的东西,孩子要感觉到自己被爱,被理解,被重视,才会真的开心。」

  「……感觉白花了好多钱。」

  「反正也是肉烂在锅里。」

  「……」

  

  「第四条,仔细分辨孩子的需求和任性。如果你问『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你为什么惹我生气?』,孩子肯定说不出来答案。」

  「我确实老这么问……」

  「你要找到背后线索:在学校发生了什么?跟朋友吵架了?同学欺负她了?老师批评她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之外,可能是感觉自己能力不够,也可能是没考好一直自责,这时你让她做作业,她就会跟你对着干。其实,她只是需要一点儿放松的时间,跟你待几分钟,打打闹闹一会儿,然后再写作业,你在旁边陪着开开玩笑就行了。」

  「我听明白了,做的越多错的越多。主打的还是个陪伴。」

  「对,有的时候家长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一做就是反效果。」

  「……」

  

  「第五条,父母要做出榜样,保持情绪稳定,不要大喊大叫,不要发火。」

  「我要是能忍得住,不就不天天吵了嘛。」

  「觉得实在忍不了的时候,可以先停下,独处几分钟,做几次深呼吸;反思整个状况;找到解决冲突的方式,再去找孩子聊。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这都是很好的解压方式。而且,你得反思一下,你对她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的,够不够清晰。比如,如果孩子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就不要让她在五分钟之内上桌吃饭;如果孩子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就不要指望她能在整个聚会期间乖乖待在桌边,类似这种吧。」

  「说了半天,只要我改就行了吗?孩子不用做点什么?」

  「你怎么还跟孩子斤斤计较?」

  「你可不知道,她有时候真气人。」

  「倒是有一些具体的小游戏和小活动,我送你本书看吧。」

  「还是躲不过看书……」

  「没多少字,每天照着做也就是十来分钟的事儿,你就当上个当。」

  「……您不卖保健品都屈才了。」他擦了擦手,接过书,嗖嗖嗖地翻了一遍。

  「……你能去洗个手吗?」

  「可是你不觉得书里这些小活动都有点……」

  「仪式感?」

  「我本来想说虚头巴脑。」

  「你试都没试就说不好用?」

  「我就是觉得我做不出来这种事。什么情绪盒子赞美碗……我一大老爷们儿弄这种过家家的东西?」

  「你想不想多活两年嘛……」

  「……」

  「绝大部分行为问题背后都是情绪问题,你好好跟孩子说话,她才有可能合作,你之前天天吵,吵了那么久有用吗?」

  「没有。」

  「那你还不试试别的路?反正也不会更差。」

  「……」

  「你每次都催孩子干这干那,但是你夸过她吗?」

  「偶尔也夸。」

  「认真夸了吗?」

  「怎么叫认真?」

  「让人觉得真诚就叫认真,孩子对情绪是最敏感的,没你想的那么好糊弄,书里夸人的方法你得好好学学。仪式感不是花架子,是让你用一种从来没试过的方法面对孩子,找到和解的可能。」

  「能解决青春期问题吗?我其实还挺担心这个。」

  「也有关于青春期的解释和相处方法。我刚才说的你还记得吗?绝大部分问题背后都是……」

  「情绪。」

  「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只会更大,你得有思想准备。我们是孩子的保障,她正在成长,形成个性,需要自我肯定。你越是用善意教育孩子,她就越有可能合作。」

  「只是有可能吗?」

  「……总比没有强。」

  「……」

  「……喂?哦,我没在家,您放门口吧,谢谢啊。」

  「我外卖到了,虽然我也快吃饱了。走之前再送你个小礼物吧,你好好琢磨琢磨。」

  

  「好吧,他们娘儿俩也快回来了。」

  「那我走了。」

  我出门,上楼,拎着外卖进门。

  看了看地板,头发还挺多的。

  「算了,过几天再收拾吧。」

  ——好了听众朋友们,今天的亲子广播剧就到这里,以下是广告时间。(???)

  上面的故事虽然是我编的,但是理念是靠谱的理念,方法也是真的方法,出自《帮孩子自由成长》,一本通过资深「情绪医生」、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观察和描述孩子的问题,帮大人与孩子相处的亲子指南。

  这个被称为「儿童心理工具箱」的系列此前已经出版了三册,更关注儿童早期养育的 3 个方面(情绪、心智、学习)的 11 种具体问题,相信只要列出来,每个家长都会找到打动自己(为之发愁)的点:

  总结起来,这个系列的特点就三句话:

  帮家长高效学习

  从别人身上看见自己

  用小游戏缓解情绪风暴

  这几本书搭配使用,能解决成长中的大部分典型问题。而完结篇《帮孩子自由成长》面向的是朝着青春期过度的孩子,指导家长帮助尚未成年的孩子与周围人相处,这些人既包括孩子眼中比自己平庸的人、每天欺负自己又不得不见面的同学,当然也包括父母。

  拿「天才儿童」这一章打个比方。

  作者会通过经验总结告诉你,天才儿童分为均一型和复合型,前者在各个领域都遥遥领先,但后者往往在某些方面看起来出类拔萃,却在另一些领域弱于他人,甚至处境艰难,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不成熟、孩子气、过于敏感或焦虑。通常是后一种孩子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孩子,产生的情绪问题最多。

  

  要解决问题,先要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这就是这一章的第一部分——

  ◆ 如何识别天才儿童

  

  ◆ 天才儿童在生活和交往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 家长应该用什么心态面对孩子

  

  有了基础知识和理解之后,作者开始剖析一个代表性的案例,家长或许会在其中看到自家孩子的影子以及家里熟悉的场景——

  ◆ 孩子的表现

  

  ◆ 孩子的想法

  

  ◆ 大人的想法

  

  最后,作者会打开常年积累使用的工具箱,从不同角度提供具体的技巧——

  ◆ 想帮孩子认识自己,可以通过调研、让孩子写一本书、填写普鲁斯特问卷。

  

  ◆ 想帮孩子按摩放松,有些小的技巧。

  

  ◆ 想帮孩子提升注意力,可以通过某些简单的瑜伽动作让孩子平静和专注。

  

  ◆ 想帮孩子控制情绪,有些好用的小工具,比如说情绪盒子、角色扮演游戏、黏土。

  

  ◆ 想帮孩子加强社交,有哪些去处。

  

  广告的最后,让我们以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好啦,今天就到这里了~ 祝你家中常伴 Love & Peace~

  ▲

  本文作者:高清

  柱子清洁工 + 养护员

  文中所用矢量插图来自

  Gan Khoon Lay &

  https://pictogram2.com/

  想要试试文中提到的书

  可点击下图进店购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