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临风险决策时,个体的贫困感对其会产生什么影响?

  以往研究发现,贫穷感高的个体对金钱的损失感到十分焦虑,进而可能做出更加规避风险的行为。但并没有贫穷感影响风险决策的直接证据。

  

  其次,贫穷感对风险决策影响的内在机制还有待探究。

  因此,研究引入焦虑情绪、中庸思维变量,探讨贫穷感对风险决策影响及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在受贫困影响的人群中,规避与经济回报相关的风险倾向更加明显。

  处于贫困环境中的个体,平常生活中那些令他们感到稀缺的事物会占据他们大量的注意力资源,从而导致其认知功能与执行功能受损。

  因此穷人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产生更多的不理性行为。

  其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焦虑情绪似乎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常态。

  而此前不少研究发现情绪对风险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的负性情绪会使其更加的规避风险。

  

  Kermer等人发现,人们为了避免在失去或损失时带来的负性情绪,将更倾向于规避损失。

  梁雅丽等人提出与非贫困学生相比,经济贫困的大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虑与抑郁。

  并且以往研究证实自发的消极情绪会让个体在面对具有潜在收益的风险时产生强烈的厌恶感,进而做出更多的风险规避行为。

  而贫穷感作为一种与金钱有关的稳定内心感受,孙时进等人认为贫穷感高的个体在损失金钱时会十分焦虑,并且提出贫穷感对风险决策影响的预测。

  贫穷感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研究通过两个不同范式探究贫穷感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研究一采用Hsee等人编制的风险偏好水平量表测量被试的风险偏好。

  

  发现贫穷感越高的个体在做风险决策时越倾向于风险规避行为。在研究二中,通过ART钓鱼风险决策任务来测量被试的风险倾向。

  此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贫穷对风险决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贫穷感作为个体在金钱上所表现的关于认知、情绪以及行为上的差异。“齐当别”模型认为,个体在金钱上所表现的差异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同的经济决策。

  孙时进等人在总结前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贫穷感这一概念时曾表示,贫穷感越高的人在面临金钱损失时会更加的焦虑。

  由此他们在做经济决策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风险规避,但并未有确切的结果证实。而研究通过两种不同范式得出贫穷感越高的个体越倾向于风险规避的结论。

  

  这与大量的相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越贫穷的个体在做风险决策时越倾向于风险规避行为一致。

  其次,传统关于贫困的研究认为,穷人会比富人面临更多资源上的匮乏以及更多来自生活环境的威胁。

  因此他们会通过尽量减少面对这些无保障的风险来减轻损失,从而出现过度规避风险的现象。

  另外贫困文化理论也提出,穷人之所以在面对风险决策时出现过度规避风险的行为。

  是因为穷人所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形成了特有的心理机制与决策行为,而这一现象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效应,由此他们会更加的规避风险。

  

  此外有研究从个体内部机制出发,发现长期处于贫困环境下的个体的认知资源与注意力资源会过度损耗。

  对此资源有限理论与稀缺理论均认为穷人由于资源的匮乏会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这些匮乏物资上,从而造成注意力资源的损耗进而产生更多错误的决策行为。

  而自我损耗论认为当个体处于认知损耗中时会做出更多的非理性决策。由此研究关于贫穷感越高的个体越倾向风险规避的结论得以解释。

  状态焦虑在贫穷感与风险决策间的中介效应

  研究一在被试进行风险决策任务后,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测量其焦虑情绪。

  发现状态焦虑在贫穷感与风险决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特质焦虑不起中介作用,得出结论:贫穷感越高的个体在做风险决策时越感焦虑。

  

  并且这种焦虑会致使个体更倾向于风险规避。

  在研究二中更换风险决策任务后将性别与特质焦虑作为协变量再次对研究一的结论进行验证发现,结论仍然成立。

  由此可得出结论,状态焦虑在贫穷感与风险决策间起中介作用。

  贫穷感越高的个体其状态焦虑越高,越倾向于风险规避。研究表明,情绪是个体做风险决策时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证实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对风险决策具有显著影响。而贫穷会使个体产生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等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孔宪福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分析并探讨了贫困大学生的常见心理困惑,包括自卑、焦虑、抑郁、人际交往等。

  

  其中关于焦虑心理的探讨指出贫困大学生除了面对生活中的经济资源匮乏外,还要应对来自家庭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以及人际方面的压力。

  这些生活事件会加深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

  2019年孙时进等人在提出贫穷感概念时基于生命史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理论就指出贫穷感高的个体对环境感到不安全,对于金钱的损失会十分的厌恶。

  由此可以解释贫穷感对状态焦虑的显著影响,贫穷感越高越感焦虑。

  Butler等人则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高特质焦虑的个体会更高预估将来的潜在危险。Raghunathan等人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一结论延申至状态焦虑。

  并发现了状态焦虑与风险决策的关系,研究表明,高状态焦虑的个体在做风险决策时具有更强的回避倾向。

  

  并且国内外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与解释。主要包括认知资源因素、信息加工因素、情绪取向因素等。因此结论得到验证。

  再者,国内外不少研究者通过探究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发现,当个体处于积极情绪下会更倾向于风险偏好。

  他们会低估风险,而处于消极情绪下的个体会高估风险从而更倾向于风险规避。

  由此可以解释状态焦虑对风险决策的显著影响,状态焦虑越高的个体在做风险决策时更倾向风险规避。

  因此,综上所述,研究关于状态焦虑在贫穷感与风险决策间其部分中介作用的结果,以及贫穷感越高的个体越感焦虑从而更倾向风险规避的结论得以解释。

  

  中庸思维的调节作用

  研究通过ART钓鱼风险决策范式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探究在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中庸思维作为华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对贫穷感所致的焦虑情绪造成的过度风险规避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贫穷感与中庸思维的交互项对状态焦虑起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说明中庸思维在贫穷感与状态焦虑间起调节作用。

  且对中庸思维的平均值进行加减一个标准差之后,在95%的置信区间下,中介效应均不包含0,表明中庸思维能有效调节贫穷感所致的状态焦虑情绪。

  自我调节是一种人们在某种情况下主动去调整自我情绪、状态、行为的内在方式,不同的调节方式具有不同的行为结果。

  

  而以往研究表明,贫困会损耗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高认知功能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使个体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进而影响决策。

  而中庸思维作为自我调节能力的一部分,拥有自我调节思维的加工模式。因此研究结果可以由自我调节理论解释。

  社会文化会对个体情绪表达进行塑造,进而影响其行为调节,中庸思维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情绪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其次,中庸思维强调对于情绪的积极调控。

  对于拥有高中庸思维的个体来说,他们会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内在价值与需要与当下所处的环境相结合,从而采取最适合当下的情绪表达,做到与环境和谐共处。

  

  研究表明,中庸思维的行事方式与准则会显著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个体的思维方式能够影响情绪的表达与稳定性,思维方式,贯穿情绪的产生、发展直到恢复。

  因此通过改变思维方式便能够改变情绪。

  而中庸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能够让人思考问题时具有全局性、和谐性,并且根据所处环境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以往研究表明,分析思维能显著影响贫困个体所作的决策,中庸思维作为一种能使个体和谐、多方考虑整体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能够有效调节贫困所致的负性情绪。

  因此通过中庸思维的干预方法能够让个体有效的消除不良情绪刺激,更快的适应社会,促进身心健康。

  

  因此,研究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发现了中庸思维对贫穷感与状态焦虑的中介模型的调节作用,这为“有效摆脱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决贫困问题可以尝试从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培养个体的中庸思维着手,进而改善贫困个体的非理性决策行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