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问答·广安|把雨水“包袱”变成解渴“财富”

  2023年4月14日,时代传媒观察到,小平干部学院二期完成土石方开挖70万立方米、景观湖体开挖1.3万平方米、雨水管网埋设约200米等海绵设施;广安经开区沙坪路项目已完成道路海绵类透水混凝土铺装,正在进行景观绿化栽植;神龙山组团项目胜利大道、莲花大道、荟文路等道路海绵设施正加快完善……近段时间,四川省广安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目前,全市7大类241个海绵示范项目已开工102个、完工48个,完成总投资37.66亿元,海绵城市建设迈向‘从点到面’‘从有到好’的新阶段。”广安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说。

  自2022年6月广安市成功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逐步向纵深推进。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举措,在建章立制、建设管控、项目推进等方面持续发力,一座会“呼吸”、更宜居的生态城市正加快形成。

  

  顶层设计破局

  让城市“呼吸吐纳”

  广安作为一座典型的内陆城市,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到雨季,城市内涝现象比较突出,影响可持续发展。

  如何把滂沱的雨水变害为宝?面对困境,广安争取到一副“良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破解缺水内涝之殇,这与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坚定实施“品质主导”战略不谋而合。

  海绵城市,人们形象地称呼其为“会呼吸的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在干旱缺水时,又能将“海绵”内蓄存的水“挤”出来并加以利用,一收一放之间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生态得以循环。

  作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利器”,海绵城市建设乃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顶层设计,是为大局、为人民、为城市发展而来。我市结合自身实际,在多方调研、全面论证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分析、全域谋划,让海绵城市理念根植于心、落地生根。

  “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机构,抽调精兵强将,统筹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广安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说,自2022年6月以来,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头深入一线调研、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推动解决项目推进、管控措施、资金保障等重大问题。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市级统筹、区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党委有部署,人大有行动,广安海绵城市建设的地方立法步伐也大步迈进。广安市住建局牵头起草了《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将其纳入2023年地方性法规立法计划,并聘请西南政法大学作为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推进立法工作,今年年底将报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既需市县两级联动,也需部门左右协同;既要高站位谋划规划纲领,形成制度安排,也需精细化制定专项方案,形成管控体系。

  去年以来,广安市先后研究制定了《广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绩效考核细则》《广安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全过程管控相关事宜的通知》等制度文件,全面加强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过程管控,中心城区内所有新建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工程等均严格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全市56宗新供应土地均落实海绵城市规划要求。

  梯级滞蓄体系

  统筹城市洪涝治理

  “休闲步道既好看又实用,雨天不积水,走上去柔软舒适。”4月12日,家住官盛新区的市民何姗和家人吃过晚饭,又来到海棠溪公园散步,踩着透水铺装的道路,看着两边下凹式绿地,何姗不禁感叹。

  “公园内选用的是高渗透性的透水混凝土、陶土透水砖和承载式植草地坪,便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也易于蒸腾释放土壤中的水分。”广安经开区住建交通局城建科工作人员梅俊杰介绍。

  “不仅是公园,我们在广场、绿地、小区等场所也精心打造了城市‘海绵体’。”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说,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我市梳理形成《广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清单(2022—2024年)》,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绘好“施工图”,定下“时间表”。

  按照规划,广安整体推进神龙山组团、文庙、西溪河流域、官盛湖、前锋区老城片区等重点示范片区建设,紧抓西溪河沿岸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神龙山组团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等骨干项目,高标准打造小平干部学院、渠江红滩音乐公园、麒麟湖等样板项目,加快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

  

  经验欠缺,是广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最大短板。对此,我市先后赴遂宁、泸州、武汉等城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并邀请行业专家到我市举办专题培训班。

  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意味着“照葫芦画瓢”,广安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

  立足中心城区特有的三级台地地形特点,广安市构建起“外挡洪水、内疏河道、分级滞蓄、源头削峰、系统治理”的梯级滞蓄体系,统筹城市洪涝治理。

  ——一级台地,在城北片区建设堤防工程,强化滨江缓冲空间保护与利用,推进奎阁森林公园及渠江东岸生态带防洪工程、渠江右岸广安城区官盛大桥至肖家沟堤防工程等,增加弹性空间实现“外挡洪水”。

  ——二级台地,城南片区重点开展西溪河排涝能力提升及生态综合治理,实施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神龙山组团等新城区严格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开发建设。

  ——三级台地,枣山片区等新城区重点保护山体、洼地等自然生态空间,优化地形竖向,高标准建设排水管网,尽量将本级雨水控制在本地,减轻对城市下游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广安市还联合本地企业、高校等,向省、市科技部门申请海绵城市相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申报“广安海绵城市关键技术研究”省级科技创新课题,鼓励本地企业参与研究发展海绵产业,引导本地高校科研方向向海绵城市倾斜,助力城市实现“双碳”目标。

  在一系列制度政策护航与助推下,广安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层级递进,昔日的雨水“包袱”正逐渐变成“解渴”的财富。

  如今,漫步在广安主城区,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从老旧小区到公园绿地、从城市主干道到街头巷尾、从城市公园到河系治理,很多地方都因海绵城市建设而悄然变化。广安,这座会“呼吸”的城市,未来可期!

  内容来源:张施施 广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俊帆

  推送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