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前沿》(英文刊)推出特刊 聚焦后疫情时代下供应链韧性提升

  新冠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并引发了关于供应链韧性的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管理前言》(英文刊)聚焦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3年第1期出版了“后疫情时代下供应链韧性提升”的特刊。该特刊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王红卫教授提出,北京理工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法国大西洋高等矿业电信学院等机构学者担任客座主编,重点围绕供应链企业”供应-生产-分销”短板、弱项和瓶颈环节,分别从“技术赋能-模式创新-政策治理”三个维度研究推动后疫情时代下供应链韧性机制构建与优化,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堵点和难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安全水平。

  本期客座主编之一、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物流系主任李果表示,后疫情时代,在政府财政政策刺激下,虽然居民消费有所反弹、供应链中断有所缓解,但供应链全面重启还将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全球供应链依然脆弱,国际国内双循环断点堵点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大幅上涨,生产成本激增,生产周期延长。供应链韧性管理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供需双方不匹配的多重挑战。实践中,许多企业尚未重视供应链韧性能力的提升建设,在危机面前不堪重负。因此,企业正确设计、建设和管理弹性供应链以有效及时应对意料之外发生的外部冲击势在必行。

  寿涌毅团队论文《数字化促进供应链韧性和稳健性:协同和正式契约的作用》探究了数字化如何助力构建和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健性。研究采用组织信息加工理论,以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支撑,考察了供应链合作的中介效应和正式合同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对供应链韧性有直接影响,且企业间协作能够直接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健性。调节效应的验证明确了数字化和供应链协同的边界条件,并为治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和行为提供了思路。

  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应对不确定事件引起的供应链中断,但二者之间作用机制不清。徐素秀团队论文《数字技术如何在新冠大流行中提高供应链弹性?来自中国制造企业的证据》利用信息处理理论开发了序列中介模型,探究由264家中国制造商组成的样本集。实证研究表明,数字技术是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平台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供应链可追溯性和敏捷性,进而影响供应链韧性。要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企业不能仅优先打造数字化供应链平台,而是要综合平衡并提高供应链可追溯性和敏捷性。

  李果表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确保企业在不同运营场景下都能实现在高效和稳健模式之间无缝切换,灵活应对不同场景的不同要求,维持供应链平稳运营,这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张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