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里火锅冒菜发源地:肖溪,最后的川东巴蜀风情

  川东里火锅冒菜发源地——肖溪,最后的川东巴蜀风情

  今天川东里火锅冒菜带您跟随江湖饕客向东老师,一起去川东里火锅冒菜的发源地肖溪古镇游览一番。

  肖溪,渠江的支流,蜿蜒小巧、玲珑优柔地绕着广安新城流淌,广安城因它而多了几分灵秀。1919年初秋,16岁的邓小平就从广安渠江东门码头乘木船赴成都和重庆,从此走上艰辛辉煌,荣辱沧桑的革命生涯。

  在渠江的岸头,清晨的雾霭中,一只小舟渐渐远游而去消失在视野里,凉风习习,吹动晾晒的鱼网,网下几艘的小木船在青水碧波中如婴儿摇篮般轻轻摇晃。远处,是春日里略显清秀的山形,山腰几株蜿蜒交错的大榕树,含蓄蕴藉的点染着古道旁一簇衰落的旧楼,几缕炊烟正从憔悴的青瓦中徐徐升起又缓缓散开去。一座老桥慵慵欲睡,若不是桥头剃头匠烧水的炉子噗噗作响,你或许会意味着这是一座昏睡不醒的痴呆乡镇。从广安花园乘船溯江而上,两岸奇丽迷人的美景,古朴甚而有些原始的鲜活生动的小场镇就呈现在你的眼前,这就是极具明清特色的水运码头--肖溪古镇。

  肖溪,一眼看去并不显得像别的古镇那样婉约柔美,也不像那些新旧混杂、土洋掺合的旅游古镇。更多像是头缠白布巾,身着白布短褂,露出一双黝黑粗壮胳膊的川东男人一般的坚实俊美。古镇青黑的屋面、狭长的街道、粗旧的柱樑、斑驳的石墩、宽大的檐廊,虽历百年风雨却破旧而不曾衰败,依然可追忆昔日那繁喧的盛景,百船云集的气场。

  古镇依山傍水,山,是巍峨峻峭的摩岩山;水,是清澈碧绿的渠江水。摩崖石刻造像形态各异,定光古佛雄居山顶,俯视滔滔渠江,数尽片片白帆,阅尽人间沧桑。渠江两岸翠竹丛丛,林木葱葱。江面渔舟穿梭。每到夜晚,船只聚集,忽悠忽闪的油灯高高地挂在船舷上,随风摇弋,星星点点地铺洒在水面上,使小镇显得格外空灵恬静。

  烟雾锁渠江

  

  肖溪镇原名肖家场。据《广安州新志》载,古谓龙凤州,传说有龙凤飞翔而得名。当年"湖广填四川"时,有肖姓移民在此建房落户,设店经商。因这里系渠江水运码头,又是渠县通往广安的必经之道,过往行人,贩夫商贾多在此憩息,故店铺云集,生意兴隆,街道自然延长,至清末民国初年,形成了一条长三百余米的石板路。后因战火纷飞,土匪肆虐,原街房大部分被毁。民国十年,当地绅士林功亭、杨乾山率先在废墟上重建街房,经二十余年形成规模。

  一到肖溪古镇,场头便矗立着新修的石牌坊,上书对联为“百年渺街恋幽篁独领巴渝风景,千载摩崖留华赋尽书禹甸文明”。穿过牌坊石阶,一转身,显露在脚下的是通向镇街的狭窄陡峭的弯曲石梯,右边的山岩上刻着一首“梦回肖溪”的诗句,左边便是一片破旧的黑瓦房。从钟家岩自上而下步入石板古道,是一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钟鼓石”,一个直径约七、八米的奇石,其形状既像一口古代的圆形大钟,又酷似一面诺大的鼓,“钟鼓石”就由此得名。顺“钟鼓石”而下约30米,是一块看似碑座、实际上是一座“无字碑”。

  山崖上的“梦回肖溪”,让我亦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肖溪古镇不同别的地方,她忍得住寂寞,几百年来虽情殇累累,却也处之泰然。她从不期待让外面的世界了解自己,墨守着孤芳自赏的那份悠然,传承着清末民初时期的山乡景况。他就像一幅剪影,一放就是五百多年。在粗旷豪放的川东巴文化熏陶下,更多了一份岁月的宁静与凄清。

  古镇的街道呈南北走向,南至钟家岩,北临响水溪,全长约450米,西高东低,一半建在山梁上,一半躺卧在山脚下。现存的古街有胜利街、解放路、锅市街、半边街。建筑多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为主,均属穿木结构,悬山式建筑,分平房、一楼一底式两大类,房屋多为二进或四合院,少数檐廊,临江多为川东风格的吊脚楼。街道以地形取势,高低衔接,首尾呼应;街面狭窄幽深,石板铺地,宽数米,除了解放路头几家买鱼的餐馆热闹外,越往里走越古朴、沧桑、宁静;许多房屋还保留着红军时代和文革时期的标语,不少因其破旧已是人去楼空。沿着窄窄的青石板向山坡蜿蜒而行,穿过一座石桥就到了说那山梁上的小街,虽说叫街,实际上除了几家小商铺和挂面作坊外,大都是民居老宅。

  一座古老的石桥,将古镇山梁山下的老街连接起来。

  

  肖溪古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檐廊,也就是说屋下街沿比街面还宽,极为奇特,肖溪就是凭着“檐廊”把“淳朴”两个字深深地刻入每个过往游人的脑海里。所有街房都沿街面各伸出檐廊4-5米,檐廊下地面比街心露天地面高出0.6至1米,赶场交易全部在檐廊下进行,晴天不被太阳晒,雨天不被大雨淋。正如俗谚所云:"落雨赶肖溪,买卖不湿衣;热天赶肖溪,清凉如家里"。街面青石板路,因岁月的踩踏、风吹雨打显得错落变形,凸凹不平,但也古朴淳厚,韵味优雅。镇上明清建筑更是古色古香,淳厚雅致,是巴蜀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川东风格的古城镇。

  小镇不仅街古老、房古老、佛古老,且匾额题刻同样古老。竹林丛边,树林里造型各异的石板小桥错落其间,定格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瞻仰寺庙,拜拜菩萨,浏览精美绝伦的匾额题刻,再观看清光绪年间修建的、气势恢宏的杨仪宁石室墓,思古之幽情飘飘而然。

  太阳刚睁眼,镇街上也就散发出一日三餐温馨而平淡的生机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古镇显得有些凄凉,但却也生机盎然。逢场时,镇后山几条小路走来川流不息的山民或赶集人,或挑着鸡鸭鹅,或抬着肥猪、牵着羊;或背着粮食、山货,挑着蔬菜、水果,沿着山路石阶沉静地走来,红黑的脸膛汗珠滚动,笑容绽开,一幅自然而然的生态情感给古镇带来鲜活的生动。

  倘佯在古镇青石板道上,随便走进一座院落,推开一扇房门,顺手拾起一块旧砖,仿佛都能感受到肖溪那布满尘埃的历史积淀。镇街上居民家中很多木柱虫蚀腐朽严重,墙上石灰脱落,墙体有些倾斜。这些老房子经受洪水浸泡,渐渐开始腐朽,变得更加脆弱。若不是时常进行加固处理,恐怕有的早就垮塌了。刻在墙上的一道2.4米的水位线引起了我注意,2007年7月7日,渠江一场特大洪水淹没肖溪的高度,我惊诧在那场特大洪水面前,肖溪是如何抵挡、躲过那场浩劫的?

  晒花生、晒菜籽, 人们总有事情操劳。

  

  在高处俯瞰肖溪镇景,真也是云中有山,山中有田,竹林深处有人家。午后的肖溪,清闲而淡然,溪流伴着石板路在木屋间迤逦蜿蜒;悠闲的老人坐在竹制的“马架椅”上闭目养神;太婆、妇女们三三两两或坐在一起飞针走线,闲聊、拉家常;三五稚童或爬在低矮的木凳上做作业,或在小街上戏耍玩具;茶房内的客人有品茶、下棋、打麻将,斗地主的;做小生意的也是静静地看着过往路人或是整理商品,不声张不吆喝……人们就是这样一切顺其自然,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这日复一日的平淡构成了肖溪特有的生活形态。

  镇街上的民居院子里,看上去似乎破破烂,家中的陈设也极其简陋,但屋檐下、天井中、墙脚边都长满了花草,她们不要撒种、无需栽培,一簇簇、一蓬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年复一年,死而复生,春夏秋冬,无声无息地陪伴着院子里的男女老幼。

  打长牌、品新茶、摆龙门阵也是古镇日复一日不可或缺的风情。

  

  虽不是赶场天,镇街上亦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只只燕子在镇街上来回穿梭。几乎每家的屋檐下都有燕子窝,不时会看到窝里嫩黄的乳燕探出身来吱吱的叫几声。有趣的是,有人打个喷嚏、或是女人招呼玩耍的娃儿,那清脆响亮的声音,悠悠扬扬穿过房梁屋瓦,回荡在街沿梁柱之间,整条街都能听见。人们显得休闲自在,不慌不忙,不温不燥,不像城里的人行色匆匆,一脸疲惫。碰到外来的游人,他们都憨厚的笑笑算作打招呼吧,那笑绝对是真实的,没一丝矫揉造作。

  镇街上不时有扛着竹器,提着菜篮、挑着鸡鸭、用竹背篓背着娃娃的父老乡亲,从古街的尽头走来,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那有些凹凸的青石地板上,背影映衬在古老苍凉的街道上,形成一幅幅十分和谐的巴蜀风情图。一些穿着很乡土很花哨的妹娃们在镇街上打闹嬉笑,天真无邪、快乐无涯的情景,也不失为一个让人感怀的画面。

  虽说古镇相对较为偏僻闭塞,可居民们却心安理得地过着清闲松懈的日子。

  

  每到赶场天,那就热闹非常,镇后山几条小路走来川流不息的山民或赶集人,或挑着鸡鸭鹅,或抬着肥猪、牵着羊;或背着粮食、山货,挑着蔬菜、水果,沿着山路石阶沉静地走来,在古镇宽大的屋檐下摆好自己的物品,一溜从镇街头排到街尾;有的则坐在石阶上,把蔬菜瓜果、山珍野菌、鸡鸭鹅兔放在路边;中午,或邀约几个亲朋好友喝茶,或进入酒店饭馆,叫上两碟豆腐干花生米,切上半只猪耳朵,美滋滋地对酒开怀……川东把人那种直率、侠义、豪爽的性格表现得朴实而潇洒。

  在山里人的眼中,小镇就是他们最贴近的“都市”了

  

  “水流花谢本无情,道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青催满镜生。自是欲归归不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崔涂在春游肖溪冲相寺后,留下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春游冲相寺》,该诗又名《春夕》,至今仍然镌刻在冲相寺后的摩崖石壁上。

  穿过古镇老街,几分钟后,便到了传说中的冲相寺。这个寺庙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从低矮的寺门、破败的梯道以及年久失修、规模较小的殿堂庙宇建筑看,你不由会怀疑其“国保”的真实性。我对古寺古庙向来不太有兴趣,更注重观察鲜活的生态景象。眼前的冲相寺之所以被评为“国保”级单位,主要是因为她有无价之宝——全世界佛教圣地唯一的“太阳菩萨”石刻造像。也许是历史的偶然馈赠,抑或是冥冥中菩萨的神秘自保魔力,现在整个摩崖造像除“太阳菩萨”保存完好外,其余均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损毁,无一幸免。据说,自古以来至清末的一千多年漫长岁月里,这里一直香火鼎盛,香客如织,肖溪码头也是舟帆过往、商务繁忙。然而到了民国之后,因为战乱频仍、经济萧条,这里的光景也日趋式微,直至逐渐被世界和历史所遗忘。

  冲相寺旁的肖溪古镇依然焕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川东任何一个乡镇,你都会看见那青石板路的小巷、歪歪斜斜的吊脚楼、家家推开小窗就能俯瞰大江东去的别样山景;还有苍凉而悠远的叫卖声,那原生态风味各异的各种粑粑和传统小吃。那担水汉子们黑里透红的肩头、挑转女人身披的枣红色方巾;不时吼得震天响的川江号子;更有那板车大军上坡时埋头弓步拉车的沉重,与下坡时飞快地冲下去,双脚还要像蜻蜓点水式地调控方向的惊心动魄;一瞬间,就会幽幽地想念乡村青绿的麦苗,四月茂盛的梧桐花,牛背上吹口笛的牧童…… 这所有的一切,只有当你置身其间,才能感受体验到那份惊艳的山乡生命的顽强活力。一路下行,身旁仍是山岭依旧、江水东流、白云悠悠!古镇缓慢的节奏留给行者更多的思考空间,令人难以忘怀,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的风景,也许是因为孤寂与落魄吧!

  两个留守儿童简单的早餐

  

  镇外江边的红土丘陵便是一片片庄稼地,此时此际也正是收割菜籽、玉米和插秧的时节,鲜活生动的蔬菜瓜果,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精神饱满,喜气洋洋的;鸡鸭鹅,猪牛羊在地头陂坎自在游荡,轻松觅食;几只水牛也在草地上悠闲地吃喝着;远处一位老农正在独自收割着成熟的菜籽,随着新菜油的榨出,意味着全年的一日三餐就可以油嘴滑舌朵颐滋润了;竹林掩映的青瓦农舍冒出徐徐炊烟,一位大娘在菜地里翻弄蔬菜,兴许是在准备今天的下饭菜肴;大江缓缓流淌,渔船轻轻摇曳;从青草和菜地里穿过,双脚和裤腿全被露水湿透,沾满了红红的泥土与杂草,而我的心情却是愉悦的。眼前的一切,有如大自然、天地人之间的情景对话,是那麽温馨亲切,农耕、生态、四季、时节,都在无声的演绎着长之自然、取之自然,食之自然而自然而然吧。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又似曾相依……

  

  常言道:有山无水没灵气,有水无山不壮丽。肖溪古镇依山傍水,山是巍峨峻峭的摩岩山;水是清澈碧绿的渠江水。站立在江边,望着江中缓缓划来的一叶扁舟,不知不觉中沉落似痴呆状。我想如果时间充足又颇有兴致的话,搭乘鱼舟,披着落日晚霞,在渠江江面优游一番,渔歌唱答,炊烟袅袅,把酒言欢、海品鱼鲜,任凭江风拂身,水花洗颜,七情六欲尽在五彩霞光里消散,那当是何等地潇洒,空灵恬静啊!遥想那千多年前神游海吃下四川,在吃喝游乐之余,在吃情食趣之间,抒发了诸多诗词佳作的杜甫、陆游也没有如此这般的口福与雅趣吧。

  有山无水没灵气,有水无山不壮丽,山水无船缺生气。

  

  人生来就是喜欢热闹的,好地方总是让人趋之若鹜,穷乡僻壤之地,自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可正是这样反倒让肖溪没有受到大都市里那些红男绿女和市俗商业的污染,保持住了一种原始的古朴与现代的苍凉,呈现出的是一幅未加粉饰的原生态农耕文化与农耕文明,总会让人觉得心平如镜,心静如洗。千百年间,肖溪古镇与华夏大地所有乡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夏耘冬藏,敬畏天地,崇尚自然,祖祖辈辈视土地为生存的根本,将三餐美食看着是山水土地,对懂他、爱他的勤劳人们的馈赠。这一农耕文化、农耕文明的世代延续,方才让中华民族成为地球生态环境中最大的民族。

  虽说鹅儿们生活在乡野小镇,却也处变不惊逍遥而自在。

  

  作为一个匆匆过客,怀着对脚下这片古老土地厚重人文历史,最后的巴蜀风情的敬畏,我为肖溪固守成规而有些叹惜,又为他的这种心无旁贷地坚守感到欣慰。古镇一任光阴在不经意间慢慢地逝去,如狭长的石板街,简单而清静!眼前延续了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与生态文明正在无可奈何地逝去,长吁短叹中心情也格外沉重和压抑。一天半的逗留,从旭日初升到夕阳西下,原先那种生分感觉消失殆尽,代之以遐想与回味,这里成了我记忆中很厚实的一块地方。在回来的路上,我仿佛听到一个悠远而弱弱的呼唤在耳边萦绕,久久不曾散去——想法救救肖溪吧!

  姐弟两望着我这个外乡人渐行将远,显得有些不舍。

  

  川东美味别样情

  广安的名特小吃亦很丰富,颇具特色。只是岳池米粉便有羊肉、牛肉、鸡肉、鳝鱼、肥肠、炖鸡、豌豆等多种,色香味俱全;鸳鸯蒸饺、莲藕抄手、红鼻子抄手味道独特;烘糕、油麻元、焦饼甜而不腻,芳香扑鼻;糟蛋既有醪糟的甘甜酒香味,又具鸭蛋细嫩香砂的特点,蛋黄尤其爽口;珍珠粥、竹筒饭、桐叶粑清香宜人,营养丰富,是不可不食的佳品。

  而肖溪的美食美味,又独具当地特色,尤以河鲜最美。江内生长的边鱼、岩鱼、青波、鲢鱼、白鳝等河鱼肉嫩味鲜。肖溪的粉蒸鲢鱼、河滩鱼、五指鲫鱼等闻名遐迩,来者必食,食之不忘。粉蒸鲶鱼色、香、味俱佳,是必尝的美味佳肴,还有大河五指鲫鱼、黄花鸡、腌腊肉等。肖溪胭脂红萝卜,又名“透心红”,色泽鲜红,且里外红透,洗净生吃,嫩甜可口,原产于肖溪东阳、冲相等沿江村社,乡民多用来腌制泡菜,清脆异常,颜色鲜红。肖溪高梁粑、叶儿粑、桐叶粑更是乡味一绝。不同于大多川东地区的饮食风俗,广安及肖溪则多以咸鲜醇浓为主,麻辣为辅,讲究咸鲜香醇。

  九斗碗、坝坝宴,是镇街常上演的吃情大戏。

  

  邓家菜,即是邓小平家招待客人的菜肴,虽听来有些牵强,但吃来倒也是川东风味浓醇。菜肴特点是乡土风味浓郁、经济实惠。像“邓家菜”特色菜品有八个,大都出自于川东地区的“八大碗、九大碗”。像粉条或莴笋丝垫底的麻辣“凉拌瘦肉片(丝)”,海带、芋头或白薯所蒸的“八宝蛋”、“夹沙肉”、咸烧白、盐菜扣肉、酥肉烧杂烩、川东香辣回锅肉、老腊肉,以及鸡鸭鱼、豆花、豆腐、时令鲜蔬瓜果等美肴。

  夫妻俩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为烹制“邓家菜”快乐忙碌。

  

  邓家盐皮蛋,传说300年前起源于广安牌坊村,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到处烧杀抢掠,邓家先祖与乡亲们避乱于深山,数日后返回家中,发现一片狼藉,破败散乱,惟有藏在地窖里的做卤菜用的老卤水、香料、盐巴、鸭蛋等尚还保存完好。但因连日大雨,鸭蛋哈香料混杂泡在一起。一家老小为了充饥,便把浸泡在卤水香料中的鸭蛋用以煮食,却意外发现煮熟后的鸭蛋兼有盐蛋与皮蛋形态与美味,于是邓家先祖便以此法经改良,形成独特的鸭蛋腌卤技法,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制作加工,对外售卖,使全家人度过了兵荒马乱的岁月。

  邓家先用清水将鸭蛋洗去污秽晾干,再将广安茶叶放进铁锅熬酽,倒入瓦缸中等茶水冷却,放进食盐,后置鸭蛋于茶水中加盖密封,浸泡若干天后取出,煮到适当时候即成。此时的盐皮蛋悄悄然发生了完美演变,蛋清呈咖啡色胶质状,清晰透明;蛋黄则是金黄沙糯,细腻香美,形成一个蛋两种形态、颜色各异、风味迥然的天然美食,因既有盐蛋又有皮蛋的特质和美味,故名盐皮蛋。

  大娘一个人的早餐,就是一碗稀饭和一个盐皮蛋。

  

  盐皮蛋咸鲜香醇、口感细腻,可按当地乡村人家吃法,用柴火灰烘熟的鲜青椒剁碎,盐皮蛋切成小块,加酱油、香油拌合即可;也可将鲜青椒和盐皮蛋切成丁颗,菜油烧热,下锅加适量酱油、香油翻炒几下即可;还可将盐皮蛋切成条或厚片,辅以其他蔬菜烧成汤肴。无论何种,都不失盐皮蛋的天然美味,不仅是佐酒的美味食品,更是夏日佐餐开胃、爽口清心,清热祛暑的最佳下饭菜之一。

  一个皮蛋,两种风味、两样口感。

  

  粉蒸鲢鱼:镇街上的饭馆都有摆在街面上的小蒸笼,有肥肠、排骨、牛肉,但最具特色的还是粉蒸鲢鱼。传统川菜名菜中有款荷叶粉蒸鲢鱼,即是出自于此,通常是把鲢鱼切成条块,加五香米粉、郫县豆瓣、泡红辣椒末、姜蒜米、冷鸡汤等调味料拌合,把肉一块块放在荷叶上包裹起来,再放入蒸碗入笼大火蒸30-40分钟取出,翻扣在盘中,揭去荷叶,撒上辣椒面、花椒面,再淋上热菜油,撒上葱花、香菜即可享用。而川东一带,像达州、广安当则将捕自渠江的鲢鱼切成肉条,拌以米粉,米粉中加以辣椒面、花椒面、姜末等蒸而食之,吃时再淋以芝麻油、撒上葱花即可。粉蒸鲢鱼肥美无碎刺,味道鲜美,口感极好。

  镇街上大蒸笼里的各种粉蒸菜,肆无忌惮地香诱路人。

  

  三巴汤,堪称川东地区既古老又传统的江湖名菜。此菜以牛的嘴巴、尾巴、牛鞭为原料,配搭适量的当归、沙参、大枣、枸杞、三芍等十几味中药,用土沙罐慢火煨炖六小时以上方可食用。刚出炉的"三巴汤"色鲜味美、清香宜人,具有活血生津、滋阴壮阳之独特功效,它是人们固本保肾、强身健体的上乘食补品之一。推荐餐厅:马氏清真园、沿口古镇牛肉馆、三江大河鱼。

  清炖三巴汤,记忆中也是十几年前的美味了。

  

  黑豆花,在四川乡下,最具风味特色的是青豆豆花,以新鲜青豆剥壳、泡入水中轻搓去皮膜、经推磨、滤滓、熬制成豆花。青豆花色绿如翡翠、光洁似碧玉、清香怡情、甘甜可口、配以乡村特有的新鲜辣酱,即便是山珍海味,瑶池仙肴上桌也会无人搭理。而在川东山乡人家,除了青豆花、黄豆花、绿豆花,还有一种对城里人来讲十分少见,显得有些珍稀的“黑豆花”。当然是用黑黄豆磨制的,这黑豆花不仅颜色特别,灰黑灰黑的,吃到嘴里,口感和味道也有些异样,天然本味、清醇甘美。黑豆花、青豆花实乃豆花之珍品,倘若农家以此款待,你不是贵客亦当是贵宾。这便是乡里人家之总统元首级待遇了。

  一钵黑豆花与香辣酱,你大可以品出川东人的耿直与淳朴。

  

  川菜文化学者《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作者

  图文原创·江湖饕客 向东 2020.07.18 成都

  “川东里”起源于,四川老川东地区江湖菜。

  川菜名满天下,其中川东菜系更是独具一格,广受欢迎。其特点是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快、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

  “川东里火锅冒菜”正是传承了川东菜系麻辣醇香的特点,加上多位川菜大师多次改良升级,加入现代制作工艺,锅底由几十种名贵香料精心熬制,汤料以多种动物骨头为原料,再辅以纯动植物油绿色调味品,绝无添加剂,真正使用一次性锅底,味道鲜美,又有益健康,开胃下饭,老少皆宜,其霸道过瘾的味感,不拘一格的选材和慷慨大方的用料为人称道,是为成都冒菜最为正宗的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