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协和医学院百年管风琴时隔81年复鸣

  沈媛在音乐会上讲解管风琴与曲目4月7日晚7时30分,适逢世界卫生日,协和百年管风琴时隔八十一年后复鸣于医学殿堂。由协和医学院举办,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管风琴家沈媛担任演奏的“复鸣——协和百年管风琴音乐会”在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举行。

  1921年9月,《第一管风琴奏鸣曲》等多首乐曲在礼堂奏响。伴着管风琴的第一次奏鸣,二十多个国家的医学家和学子们在这里庆祝协和医学院的落成,开启了一段辉煌的百年历史。

  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经历若干劫难,这台管风琴也见证了时代的风起云涌,气象万千。礼堂中,民国时林徽因、徐志摩曾在这里演出英语剧《齐德拉》为作者泰戈尔庆寿,鲁迅、胡适曾于此慷慨陈词,甚至孙中山的追思仪式也曾在这里举办。协和壹号礼堂一度成为当年北京最具影响的医学、科学、艺术、思想、文化的聚集地,而为这些活动鸣奏音乐的,就是这台管风琴。自此,协和管风琴成为“协东西之德,和天地之道”的协和精神的承载器、传承者,奏响了科学医学的时代之音。

  1942年,日军侵占协和,管风琴戛然失声,北京人头盖骨丢失、孙中山肝脏标本丢失,这台管风琴的演奏台也丢失。及至2021年,枯木逢春,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基金会重新启动了修复工作。在得到了胡应湘爵士、胡郭秀萍夫人伉俪的慷慨捐赠后,修复工作终于得以实施。

  在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娓娓道来的开场后,音乐会缓缓拉开大幕。当晚的曲目中西合璧、异彩纷呈,十分“协和”与谐和: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正是当年协和医学院落成举办仪式的地方,“协和”本就是西医东渐、惠及民族的典范,底色便是兼容并包与中西结合;管风琴在修复的过程中加入了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也是中西结合的体现;曲目又是中西结合——从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到贝多芬的《欢乐颂》,是理性与大爱的结合;从《协和颂》到《红旗颂》,有家国情怀与在地性的凸显;阵容上,歌唱家王莉和协和雨燕合唱团的加入则使得音乐会的形式更加丰富。医学与音乐在这一晚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结合,医人医心,及至人类的真善美。同时,音乐会在形式上是全息式的,沈媛在台侧演奏,镜头语言时而关注演奏家的指触,时而转向繁忙的脚键盘,时而带领观众探秘管风琴的内部。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院校长王辰表示:“这台管风琴是协和医学院的一件文物,承载着协和的历史和文化,凝聚着协和师生的感情。我们意识到这台管风琴对于协和、对于中国现代医学界和中国文化界,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我们决定实施修复,而且坚定地开始实施修复。我们知道这个过程会碰到很多困难,但必须勉力为之。”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事务处处长杨涛表示:“我们决定修旧如旧,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坚持原物修复,尽可能用它曾经奏响协和医学院历史旋律的音管,来重新鸣奏,来展现协和医学院的复兴。”(

  管风琴中的教堂管风琴最为常见,而协和管风琴是一台罕见的剧院管风琴。相对于教堂管风琴,剧院管风琴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和更为丰富的音效与艺术表现力。在管风琴演奏家沈媛看来,这台管风琴无疑是“历史留下的瑰宝”,“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台管风琴,是在中国建造的惟一的剧院管风琴,修复之后也成为亚洲最古老的剧院管风琴。要知道,剧院管风琴在世界上仅仅于1887年至1942年前后存在了半个世纪,鼎盛时期在北美建造的7000台剧院管风琴现在也仅存四十余台。”

  乐迷杨威利听后十分感慨:“协和医学院是中国最好的医学院,而自创校始就鸣音的管风琴也是中国最早的管风琴。从上世纪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被日军接管以后,这台琴就再也没有响起。时隔八十一年复鸣,非常令人感慨。协和管风琴跨越百年的传奇经历,让我们认识到这台傲世的乐器之独特魅力,理解它对协和医学院和中国现代医学界的历史意义,最重要的是享受它带给我们的感动、感悟和愉悦。也许礼堂不够大,声音回响不够,偏硬偏干,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这样的声音就像这所学校的人一样,应该有一颗一座礼堂也装不下的雄心和能量。”

  张听雨/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