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出自律孩子的父母,都会做好3件事;警惕孩子的这三种迹象
1-9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上下册微课全集
中小学全科各版本教案课件试卷免费下载
全套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件免费下载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令父母头疼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几乎从孩子的幼儿时期贯穿到孩子成年,这个问题就是“不自觉”。
在网上搜索“孩子不自觉”,搜索出来的结果多达100,000,000条,可见这个问题困扰了多少父母!
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却拖拖拉拉不愿意去做,父母的提醒也总是当作耳旁风;
多说几句就会惹来孩子的厌烦,父母受累还不讨好……
这些让父母头疼的“不自觉”,通常体现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上。
吃饭、洗漱这些基本的个人事项,也要父母一遍遍地催才会去做;
早上起床上学、回家写作业这些学习相关的事,孩子一点不上心,反倒是父母每天急得上火;
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你家的日常呢?
“我对孩子其实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并不要求他有多么优秀。只是希望他能自觉一点,至少自己的事情要完成吧。”
父母这点合情合理的要求,真正实现起来却很难。因为要求孩子自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想要孩子自觉,父母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
01
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建立的黄金时期就是小学阶段(6周岁~12周岁)
因为这时候孩子的逻辑思维正在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只了解事物的表面,更开始探索事物的内在构造,也包括人际关系的内在构造,喜欢拆装东西,同时也会思考“为什么妈妈说的话我就一定要听”。
所以,当孩子开始顶嘴的时候,恭喜你,你的孩子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这时候他开始向世界初步展现真正的自己。
要允许孩子长大,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1.让孩子去体验他这个年龄该有的困难,既不过度呵护,也不超前要求。
2.允许孩子自己与困难战斗,让他从中体验自我价值,增强自我价值感。
3.在孩子与困难战斗的时候,给与支持,既不过度包办,也不逼他非成功不可。
这里的操作重点,用两个词可以概括:
放水(降低期待,不要要求太高)、(夸奖)
不要小看放水和夸奖这个工作,要在什么情况下放水,要如何放水,放水后怎么通过夸奖提升孩子的能力,都是一门学问,是需要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去用心感受的。
特别是对于受挫很严重,已经开始畏难逃避的孩子,适度的放水再配上及时夸奖,就很有用。之前吃橡皮、吃鞋子的那个小朋友,我就是用了这个方法。
我们可以去感受一下,当孩子畏难已经很严重了,内心非常受挫,一看到题目就觉得好可怕,所以一看到学习就想逃跑,在这种状态下,老师家长可能用尽手段,甚至武力威胁,孩子就是看你发飙了,就勉强做两下题,有时候还会阳奉阴违,应付了事,甚至越发的畏难。
其实成人也一样,比如妈妈们在带孩子的时候,正努力教育孩子,焦头烂额。这时候爸爸在旁边指手画脚,说妈妈这样不好,那样不行,临了临了再骂你一句,连个孩子都教不好,妈妈是更烦躁了,更无助呢,还是觉得自己更积极,更自信呢?
如果妈妈在焦头烂额的时候,爸爸过来和妈妈说,别担心,我觉得,你的教育方法已经很好了,我们再一起想想办法,再调整调整。这时候妈妈是更烦躁无助呢?还是更积极,更有动力去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呢?
将心比心,当孩子受挫的时候,焦头烂额的时候,家长们能放放水,降低点要求,夸夸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了。
孩子的自觉,都是从自我觉察开始的。
当孩子察觉到做某件事会给他带来价值感、成就感时,他会从内心去认同这件事,并自觉地去做。
反之,当孩子感觉到某事带给他的是不好的感受时,潜意识里就会产生抗拒。
比如被父母提及次数最多的孩子学习不自觉这件事。
有没有发现,成绩好的孩子很少会被说学习不自觉?因为学习带给他们的是成就感和各种称赞,他们会很愿意去做这件事。
而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孩子,大多都在学习上有过非常不好的体验。
有些孩子在学习这方面就是比同龄人吃力一些,写作业、完成学习任务,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速度比别人慢,还可能招致父母的责骂,使得他们对于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都慢慢减少。
当在一件事上找不到价值,又觉得没有希望做好时,就会很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
所以,帮助孩子提高自觉性,就需要先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有个妈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儿子从三年级开始,每天做作业就成了令她头痛的事。不催个10遍8遍的根本不会去做,而且做作业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每天的英语打卡视频,每天总是拖到最后她要发火了才完成。
有一天她小女儿看到哥哥读英语的视频,嘴特甜地夸了一句:“哥哥读的英语好好听啊!”
哥哥开心了一下之后又有点沉闷地说:“哪里好听了,我同学他们读的比我好多了。”
妈妈赶紧安慰他:“但是只有哥哥可以教妹妹说英语呀,别人读得好又不会来教妹妹。以后你每天录完视频就教妹妹几个单词好不好?”
第二天哥哥英语打卡的积极性明显更高了。每天有妹妹这个“小迷妹”的夸赞,后来都不用妈妈催着做作业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看到了自己学习的价值,可以教妹妹,同时当小老师这件事又带给他成就感。
由内而外的力量,才能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02
不要越过孩子的界限
不得不说,父母常常好心办坏事。
有个妈妈跟我抱怨:“每天早上都像是在打仗,催起床、催吃饭,还要帮他检查书包,我急得要死,孩子却跟没事人一样。有时候送完他去学校我自己却迟到了,为什么他就不能自觉一点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呢?”
有时候真不是孩子不自觉,而是父母的过度照顾,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就像这位妈妈,什么都帮孩子处理好了,孩子早上连时间都不用看,因为知道妈妈会把握时间不会让他迟到。
懒惰是人的天性,追求散漫自由是人的本能。更何况是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清晰认知的孩子,自然是随着本能走。
孩子的事情都被父母大包大揽了,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有哪些责任,也就不会产生自觉性。
我给这位妈妈的建议是:把责任还给孩子。
“给孩子一个闹钟,告诉他你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以后早上的时间需要他自己安排,到了点你就可以出门了。”
也许刚开始没有了妈妈的催促,他会赖床,会没时间吃早餐,甚至会因为没有你开车送而迟到。
但是当他体会了这些事情带来的后果,他会逐渐明白: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事情。
不要越过孩子的界限,把原本属于孩子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对于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是很有必要的。
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只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和惰性,分不清自己的责任,毫无自觉性。
03
对孩子多一点耐心
孩子从“不自觉”变得“自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
对孩子来说,这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毕竟是从一个懒散、安逸的状态转变成自律自觉的状态,对孩子的心理、意志都是一大考验。
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自身树立很好的榜样,懒散的父母难以养出自觉的孩子;
需要父母的陪伴和耐心,当孩子萌生退意时,父母的信任和鼓励就是孩子的力量源泉。
强制要求和逼迫并不能培养孩子真正的自觉性,但也不能指望孩子自己自觉。
父母需要做的,是有足够的爱和耐心,去帮助孩子找到这股由内而外的力量。
尤其是孩子有这三种迹象,说明他正在做无用功。
01凡事都要人催,努力变成“假把式”
有一位爸爸偷偷拍下了儿子写作业的全过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视频开头,爸爸对儿子说了一句“儿子,赶紧写作业吧”,然后就出门了。
爸爸走了之后,儿子开始认真写作业,但认真的状态只维持了十几秒,孩子就开始了小动作。
敲墙、拉门、在墙面画画、扭身体、扣脚、上厕所…
9分钟的视频,孩子真正写作业的时间只有两分多钟。
这一段过于真实的视频,让很多父母感叹:“这就是我家的娃”。
生活中从不缺乏“三心二意”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有一个问题“不自律”。
做事总爱拖拉,明明半个小时就能做完一件事,却偏偏要花费2个小时;
能独立完成的作业,非得父母催促和监督才能自觉。
如果孩子做一件事时很容易就被其它事吸引注意力,他的专注就变成了“假把式”。
雷军曾说:“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
真正的努力,从来不是比谁熬夜到更晚,比谁花的时间更多,而是找到合适的方法,抛下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件事。
今年一个叫吴京泰的男孩因高考优秀,成了很多人的榜样。
吴京泰从小就不允许自己成为“懒孩子”,生活作息也非常自律。
他有自己的原则:闹钟响了,立马起床,从来不赖床。
正是这种持续踏实地做好生活和学习上的每一件小事,让他在高考中发挥出色。
如果孩子总是做事拖拉,必须要人监督和催,无论他看起来多么努力,也不过是假把式。
自律,才会让孩子的努力开花结果。
02总是陷入“比较”之中,孩子越来越弱
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好胜心很强,很爱和别人比较。
在学校考试考不过别人,就会疯狂做题;
钢琴弹不过别人会崩溃大哭;
连早上上学比别人晚,心理都会不平衡。
这样的孩子心里总存有一种“我比不过别人,那我就很丢人、很糟糕”的负面心态。
他们把表面的输赢看得太重,心理上就会变得偏激,因此往往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他们的心里想的可能是“为什么他考得比我好,究竟凭什么?”,而不是“我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好”。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努力,但注意力会转为对他人的嫉妒和不平衡,比着比着就会弱化自身的动力,却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爱比较的孩子,通常有两个结果:
“赢”了,便愈加骄傲自满,人也会越来越被动。
“输”了,那就会变得自卑和压抑,认为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任何意义,最后慢慢扭曲自己的价值观。
曾经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一个高中男孩,以前每一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但高考成绩出来以后,他的成绩竟比同班同学低20多分。
于是男孩心生忌妒,将同学的志愿偷偷篡改了。
这一改,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
当孩子陷入了“爱比较”的困境,内心就会萌芽一种“我要赢”的胜负欲。
把输赢看得太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重,人也越来越弱。
03爱“威胁”父母,让孩子越来越被动
心理学家马克·莱珀、大卫·格林和理查德·尼斯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们把随机抽取的一部分3-5岁的儿童分成两组,要求他们认真画画。
一组是坚持画画可以赢得“优秀小玩家”的奖励;另一组除了给他一支画笔什么奖励也没有。
起初,有奖励那一组的孩子对画画的积极性更高。
然而几周以后,有奖励那一组的孩子已经没有人坚持画画了,而没有奖励那一组一直在坚持画画。
实验得出结论:
物质满足能够推动孩子一时的前进,当满足感消失后,动力也会随之消失。
这个实验足以证明,父母利用“物质诱惑”来激励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无效的。
但很多父母却惯用“条件式育儿”来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本身是好事,怕就怕父母用错误的激励方式,让孩子学会了用条件“威胁”父母:
“我把作业写完,看半个小时电视”;
“我考到了前五名,就带我去游乐场”;
“你不答应我,我就不写作业”。
孩子习惯性地“威胁”父母,实际上就是在绑架父母,潜意识认为“威胁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如果此时父母妥协,只能激起孩子一时的兴趣,而不能达到让孩子持续的效果。
就好像某些孩子会说:
你不给我奖励,你管我考多少分;
你不答应我,我就不读书了…
满足孩子需求换来的动力,永远都是被动的努力,它只能短时间刺激孩子,却不能诱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04真正努力的孩子,是在质量上取胜
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孩子的优秀,“耕”的是自律和力量,收获的是自信和自觉。
懂教育的父母,能真正利用“勤奋”让孩子从一个普通人脱颖而出。
因此,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抓住这三个教育先机。
1)培养好习惯,让孩子在自律中提高效率
曾有机构对数千名哈佛大学的家长做过调查,结果显示:
72.9%的哈佛大学的父母认为,孩子非常自觉,成绩不需要父母操心。
要想让孩子自主向前,那就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孩子才会在该努力的时候绝不会偷懒。
自觉的孩子更能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不用提醒就会用效率去学习。
培养孩子的自律,给父母两点建议:榜样和监督。
父母要用言行为孩子的自律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孩子没有自主能力时,用规则去约束孩子。
渐渐地,孩子会自觉养成自律的习惯,他的努力也会变得更有意义。
2)肯定孩子,让孩子找到方向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
孩子在4岁的时候就会出现争强意识,逐渐开始争强好胜,以此来获得关注和大人的赞赏。
因此当孩子总是喜欢和别人比时,其实内心更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认同。
孩子6岁开始,胜负欲会逐步增加,父母的关注和肯定是最好的认同手段。
父母只需要这两步。
“别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给孩子正面的评价,让孩子认识自己,让他觉得“我不需要和任何人比,我就是独一无二的”来激励他前进。
帮孩子摆正输赢的心态:
爱比较的孩子,更需要关注和陪伴,它可以弱化孩子的恐慌和自卑,去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能从父母的爱中注入力量,更能激励他向前。
3)培养孩子的自驱力,让孩子主动去做是关键
在《中国少年故事》中,陈思凝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
她的妈妈在谈到教育时这样说:
不要逼着孩子去学习,而要培养他的自主性,让孩子自己寻找动力和错误,做一个教育的旁观者。
父母的干扰和诱惑,它只会让孩子被动地努力。
让孩子主动向前的秘诀在于“信任和规则”,它能充分激发孩子的自控力。
樊登老师曾经说过,他家里的电子产品从来不上锁,也不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孩子看电视,而是给孩子制定一种规则。
他告诉孩子:“我相信你能监督好自己。”
信任,其实是让父母把主导权交给孩子,引导他“我该怎么做”,这会让孩子充分被尊重。
规则,会培养孩子的边界感,让他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执行力。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之路的摆渡人,既要做榜样,又要做导航。
不要怕监督孩子,因为养好他的习惯,孩子能学会自己掌控人生;
肯定孩子的成果,给孩子内心注入力量,让他相信“我可以”。
看都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