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辉书法作品欣赏

  

  王东辉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藏品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美术学博士。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美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书法创作委员会秘书长。

  

  王东辉书法艺术集评读东辉兄的书法,看到的是传承中的跳跃。笔笔有理,然而弹性十足,这是童子功的法度,加上时代的能量与个人的性情所致吧。近年,大家常说守正创新,正与新的统一,实在很难。之于个人,可以在藩篱中游弋,已是足够的幸福。看到东辉兄书法,就有那份自由与踏实的双重感觉。尤其喜欢他每字、每句的收尾处,很有思量,“回锋收笔”突现功力!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王君东辉兄乃吾多年挚友,其人敦和温厚,其思博而能约,尤重学问与艺道知行合一,多年纵横跨界于美术、设计、策展、艺术评论、文物保护鉴定诸多领域,承而能创,皆有所成。尤于书道,东辉兄自有心得。本出身于书画世家,其自幼秉承家学,长年研习书法、篆刻、诗词、画学,曾师从刘炳森、王十川、李文新、陶如让、侯德昌诸名师大家。转益多师之间,其书风遂成生动朴茂,笔走龙蛇自得生趣,挥洒畅达,章法考究,书卷气甚浓。书道见心,笔迹见性。吾东辉兄之书更见格韵文思,得见识,得情思,得生趣,得史境。是以书道超越鸟虫字迹,终呈心印也。

  于洋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

  

  东辉兄是一位极具才华的美术家,对诗词、绘画、工艺以及文艺理论有一贯通的理解。在此丰厚的学识基础上钻研书法,使得他能够写出书法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技法层面讲,书法不外点画布白而已,但因为有限的技法语言须表现人的身体体验和气质修养,所以点画布白才有了审美价值和品质高低。东辉兄在书法道路上也探索了几十年,体验既深,修养既富,故其书益精,气亦宏。首先,他的书法能给人一种轻松快意。点画起收转折初看似毫不经心,但是运笔濡墨却能酣畅多变。他的书法在行气上很少作欹侧扭捏的姿态,单字的体势都比较正,这就需要极度强化下笔之际细腻丰富的变化。变是人为的改变,化则是自然的化生。人为改变用笔的粗细、轻重、浓淡,总显得做作、难以丰富,而且常常容易露出书写者的窘态。东辉兄写字总能进入忘我之境,因此下笔“化”多于“变”,显得书写时状态悠游自在,能给观者带来松快的情绪。其次,他的书法取法正路,既平易又精醇。东辉兄早年家学渊源深厚,求学路上常得名师指点,转益多师,很多人观其书会觉得“不知以何为祖也”,咀嚼久之,恍然感到他是以自我气质覆以万方但求心下自在。可其实,他的书法早年学颜、旁涉篆隶、中年后广涉苏东坡、何绍基,养成了一种精神内敛、气息深厚的气象。内敛深厚之余又图破,我们还能隐约感受到徐青藤那种恣肆飞扬的笔意,或许用“亦庄亦谐”来形容他的书法更为恰当。总之,欣赏东辉兄的书法,既能够品味他的性情修养,又能感受到一股活泼泼的书法文脉流淌其间,如良师通透,如益友醇和。

  魏广君京华印社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

  

  东辉兄是一位极具才华的美术家,对诗词、绘画、工艺以及文艺理论有一贯通的理解。在此丰厚的学识基础上钻研书法,使得他能够写出书法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技法层面讲,书法不外点画布白而已,但因为有限的技法语言须表现人的身体体验和气质修养,所以点画布白才有了审美价值和品质高低。东辉兄在书法道路上也探索了几十年,体验既深,修养既富,故其书益精,气亦宏。首先,他的书法能给人一种轻松快意。点画起收转折初看似毫不经心,但是运笔濡墨却能酣畅多变。他的书法在行气上很少作欹侧扭捏的姿态,单字的体势都比较正,这就需要极度强化下笔之际细腻丰富的变化。变是人为的改变,化则是自然的化生。人为改变用笔的粗细、轻重、浓淡,总显得做作、难以丰富,而且常常容易露出书写者的窘态。东辉兄写字总能进入忘我之境,因此下笔“化”多于“变”,显得书写时状态悠游自在,能给观者带来松快的情绪。其次,他的书法取法正路,既平易又精醇。东辉兄早年家学渊源深厚,求学路上常得名师指点,转益多师,很多人观其书会觉得“不知以何为祖也”,咀嚼久之,恍然感到他是以自我气质覆以万方但求心下自在。可其实,他的书法早年学颜、旁涉篆隶、中年后广涉苏东坡、何绍基,养成了一种精神内敛、气息深厚的气象。内敛深厚之余又图破,我们还能隐约感受到徐青藤那种恣肆飞扬的笔意,或许用“亦庄亦谐”来形容他的书法更为恰当。总之,欣赏东辉兄的书法,既能够品味他的性情修养,又能感受到一股活泼泼的书法文脉流淌其间,如良师通透,如益友醇和。

  魏广君京华印社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

  

  琛之生于书画世家,自幼喜爱书法,得京城名家开蒙指导,日日临池不辍,深得书法三昧。近来用功尤勤,以二王为宗,挥毫染翰,笔墨精进。其书如其人,雅健清正,遒劲慧中,温文尔雅。琛之作为中青年学者,于东西方文化艺术融汇精研,理论与实践并进,知行合一,故其书法深蕴文心。读名章佳句到会心处,辄濡毫素楮;或事有会心,常自拟文句联语,以舒情怀,临池皆书其所读所思,所历所感。书写或者书法是一种日常的状态,是研读学问的一种记录。正因如此,站在琛之作品面前,静静读着,似乎看到琛之站在眼前,儒雅的微笑着,与你低声交谈,却句句让人温暖愉悦,似一泓清澈的泉水,缓缓流进心底。时客景德镇,匆匆写就。

  任清 美术学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山水工作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东辉君,以书名于当世。吾曾与君同窗读博,风雨辗转,砥砺同行,情如亲兄。常言道,字如其人。东辉君为人仗义豪迈,处事周全,爱喝酒,不贪杯,笑谈间妙语连连,丰神俊朗,真乃当世之雅士。字随人性,东辉君的书法,脱俗、飘逸、气足。首赞脱俗:书道之难,不在技巧,而在格调。技巧可以靠量提升,但格调有赖于天赋,更在于人格修为。试想一个碌碌为生计所困之市井人,其书岂能脱俗。而东辉君承家学,遇明师,出名校,近年来更是身处王府之中,学养修为岂能不高。次赞其字飘逸,如龙蛇竞舞。遥想昔年公孙大娘舞剑之英姿,今亦有秋风扫落叶般爽快。飘逸而不油滑,最为关键。此中的妙处,在于速度的把控。东辉君显然已得高人真传,笔虽急但能收得住,即笔笔送到;同时,徐疾相间,在数笔灵动间必有一沉着如定海神针之用笔。再赞气足。书法乃是生命之艺术,其笔既出,精气神则流转于纸间。如:迟疑不决者之书往往短促,躁动不安者之书往往浮动……东辉君之书,观之从容,表现出其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俨俨已是大家风度。“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前,吾常与君及诸好友畅饮谈艺;十年后,吾与君各忙世事而相聚愈少,然其书法则频见于微信朋友圈之中。见其书,如面东辉君之心,吾有一感一喜——感君技艺日臻纯熟,喜君仍怀赤子之心。古人论书以“熟后生”为最佳宜。吾以为,以东辉君之灵气才情,假以时日,必能去繁冗归简朴,从“有法”至“无法”,及至“法我两忘、从心所欲”的化境。是为记,与君共勉。己亥秋日,得稿于望京。

  苏睿 美术学博士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

  

  饶宗颐先生曾经说过,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得天独厚的条件会给学习过程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弯路。王东辉博士有令人羡慕的家庭背景,有极好的家学根基,所以他学书起点极高。他五岁即开始学书,在他父亲和刘炳森先生的指导下学习颜真卿的楷书和汉隶等经典作品。颜真卿宽博开阔,汉隶古朴雄浑,这些根基也是他后来行书带有很古质的碑意的根源,这与一般流畅甜俗的二王帖学行草书风的流美就有了很大的不同。艺术满足于人类情感,抚慰人的心理。人性中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是一种缺乏。人类生活中能够有着艺术的欣赏和活动给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愉悦身心的乐趣和美好的体验。艺术作品的审美功用一为悦目,二为赏心,形美可悦目,神美则能赏心。东辉兄长于行书,其行书迟涩的用笔传达出厚拙的气象,字形也不取跌宕之姿,以端正大方示人,不随俗流去追求用笔的流畅和结构的优美,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在从容不加雕饰的书写中追求的是能打动心灵的内美。东辉兄以碑意作行草书。此种风格前有康有为、沈曾植以碑刻书迹的笔意书写迟涩凝炼的点画,后有于右任取北朝石刻书迹天真烂漫,变幻诡奇的结字而又纯以流畅自如若漫不经心、不加修饰的用笔方式挥洒,于浪漫天真中时见奇趣。实际上,书法本无南北、碑帖之分,试看二王笔力之精绝,线质之爽利而又凝炼;汉碑魏碑的点画中所蕴含的挥写之势态,便可知简牍石刻实无二致。东辉兄所作碑体行书,笔下颇有民国文人书法的那种沉实朴厚的老味,金石气与书卷气皆具。行笔中逆锋顶纸涩进,追求生拙朴厚的线质,即使是牵丝引带的细微之处也不失笔力与笔意。这样的书写更便于塑造点画的形态和质感,而不是只单单追求熟练快速准确流畅的书写,于一笔一划之间书写着自己的心迹,不断变幻出自出机杼的笔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状态和审美观念。为学及为艺有为己与为人之别,为己则易真,为人则易伪。取悦自己的艺术才能触及自己心灵深处,才能有真切的表达,一心只为求得别人的认可而不忠实于自己的精神诉求,自然也无法打动别人。东辉兄不以长于书法而自矜,有着自己从事的专业和日常行政和业务工作,而又勤于笔砚之间,以翰墨自娱,不亦快哉。

  傅振羽 美术学博士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书法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强大的传统,传统是书法书写规律、审美因素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就好比书法的基因一样代代相传,“万亿斯年,不可改易”。传统一方面推动书法历史的发展和承续延伸,同时也为泥古不变带来了理由,进而成为书法创新发展的羁绊,因为它有着近乎真理的规定性,以至于多数人把传统奉为金科玉律,对于书法的学习总是拘泥于某家某派,像而不知变化,阻碍个性和创新发展。学像只是继承传统的手段和过程,而非目的,正是出于对“法古求新”的深刻认识,东辉兄对于书法的学习显然是不拘泥于传统的,他对传统的学习持开放的态度,无论刻帖名迹、还是碑版砖瓦,古今字迹只要符合学习的需求,都纳入到自己的取法范围。显然,这和他转益多师有关,先后得到刘炳森、王石川、李文新、陶如让、侯德昌等名师的点拨和教授;东辉兄的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也为他取法广泛提供了便利,长年浸染于博物馆的古迹当中,得以便览名迹,对雍正皇帝、成亲王、溥心畬等帝王贵胄的书法颇有研究,其笔下自有一种独特的皇家气象,这从他的“福”字系列作品中不能看出;展陈部工作期间广结当代书画名家,多次策划当代书画名家展览,对当代书法创作也有着宏观的把握,所以他的作品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这些不可多得的书学经历和工作性质造就了他不为传统所囿、兼收并蓄、汲古出新的书风,在大家普遍趋同的风气下,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表现出强烈时代价值,尤为难能可贵。

  梅跃辉 艺术学博士中国 国家画院专职艺术家

  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