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 让马克思主义哲学飞入寻常百姓家丨同心筑梦
转自:国家民委
云南省腾冲市和顺古镇,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考察时,专门前往艾思奇纪念馆,看展品,听介绍,详细了解艾思奇为党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作出的积极贡献,并强调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
艾思奇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他是如何走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路,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民大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呢?这还得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
艾思奇,蒙古族,原名李生萱,1910年出生于和顺水碓村。他的父亲李曰垓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在辛亥滇南起义、护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长兄李生庄是“五四”时期云南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长期从事进步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参与创建了云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大同社。在父兄的影响下,艾思奇从小就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青少年时期,艾思奇赴香港、日本等地学习,不仅广泛接触各种先进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还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他曾说:“我总想从哲学中找出一种对宇宙和人生的科学真理,但却觉得说不清楚,很玄妙。最后,读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才豁然开朗,对宇宙和社会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解释。”
“九一八”事变后,艾思奇认识到,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桎梏下,单讲建设工业,不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于是毅然弃学回国,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者。“艾思奇”这个名字,就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艾”是“爱”的谐音,“思”取马克思的“思”,“奇”取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中的“奇”。
1932年,艾思奇前往上海工作,在当地共产党员的团结带领下,以笔为武器,与形形色色的反动哲学进行斗争。他在《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一文中,对当时流行的错误认识作了尖锐批判,指出“旧哲学统治的时代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在中国有着无限未来的必然是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使被压迫者的前进之势更加锐不可当”。
在斗争过程中,艾思奇深刻体会到,“我们这个国家能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不多,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我们写文章,做工作,一定要把这些人当作我们的对象”。从1934年开始,艾思奇把自己在“量才业余夜校”的哲学讲稿整理成《哲学讲话》,分24期在《读书生活》杂志发表,讲解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为了尽可能地贴近群众,艾思奇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结合,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各种现实问题。比如,他用“无风不起浪”来解释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用雷峰塔的倒塌来解释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用卓别林和希特勒的胡子来阐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讲到事物自身发展规律时,他巧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谚语说道:“就像癞蛤蟆能捉水里的虫子,却捉不到空中的天鹅,如果你所希望的事情和物质规律相违背,就必定要落下笑柄。希特勒想独霸世界、日本帝国主义想征服地球,这是全世界人人明白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好典型,保管你费尽了天大力量,还是要碰钉子!”
《哲学讲话》发表后大受欢迎,其单行本于1935年底出版,在遭到国民党当局查禁后,改名为《大众哲学》继续发行。李公朴为该书作序称:“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在黑暗的旧中国,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普通的事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介绍给劳苦大众,很多进步青年在这本书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至新中国成立前,这部被称为“一卷书雄百万兵”的著作,共印行了32版。
艾思奇一生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之后,被党组织调往延安。在此后几十年的生涯中,他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见解,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卓越贡献,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
艾思奇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优秀代表。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闪耀的真理之光必将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