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考生,曾用“甲骨文”写作被川大破格录取,如今却成了小丑

  一个曾经写过《甲骨文》的四川考生考上了川大,现在却成了一个小丑。这首唐代孟郊的歌曲《登科后》,道出了古代文人苦学十年后的喜悦,一举考上科举的喜悦。并且是空的。

  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容易,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虽然现在高等学府很火爆,但是那些名牌大学,依然难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毕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细节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这些名牌大学,或者211、985等大学都是考生心目中的理想大学。

  除了天生的天赋,相信大部分同学都经历了三年紧张的高中备考,在大量的试题中反复练习,提升应试能力。但有些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写甲骨文作文的四川考生被985录取,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现在变成了“小丑”。

  1.试卷上发现甲骨文作文

  2009年高考照常进行,考后批卷的老师们都严格认真批改每位考生的试卷,尤其是作文。试卷需要老师认真审阅,看学生有没有跑题,有没有逻辑,甚至能找出其中的亮点,给高分。

  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老师面前出现了一篇奇怪的作文。与其他作文不同的是,老师只知道写在上面的字是字,但大部分字都不认识。我觉得有点“尴尬”。要知道,一个语文老师,一个说不上见多识广,但对文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比较高的语文老师,却不知道试卷上的单词,这很不可思议。

  后来,经过老师们的研究,他们认为这些看似“生僻字”应该包含“大学知识”,于是报请专家研究组亲自批改,最终确定这些“生僻字”为《甲骨文》,而这篇作文就是用甲骨文写的,试卷中甲骨文的发现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

  然而,作文经过专家组“翻译”后,老师们发现作文内容与试题要求有偏差,即写得“跑题”,老师只给了6分的分数。要知道,高考一分之差就会让你与理想的大学隔绝,而高考作文在考试成绩中占据着很大的权重。6分的分数,明显是少了985大学。

  考生的高考成绩只有428分,并不理想,但是这篇甲骨文作文却让老师们眼前一亮。要知道甲骨文代表的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作为现代学生,即使是这方面的研究专家也是凤毛麟角。作为一个高中生,能写甲骨文,说明他潜力巨大。

  于是,很多高校都对这位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向这位学生抛出了橄榄枝。经过自己的筛选,这名学生最终选择了川大,成为985学校的破格录取对象。他的学生之一,而他自己也被称为“古文字宗师”,就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皇陵”。

  2。走斜边一条高考捷径

  黄玲是四川考生。他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又回去了一年。第二次考试时,他已经知道高考之路并不平坦,于是想出了一条“捷径”来参加高考。

  黄龄喜欢研究古籍,一不小心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其他学员不同,别人对甲骨文只是粗浅的了解,而他却认真研究、钻研。从阅读到写作,高考期间,他已经熟悉了800多篇甲骨文。

  历届高考,录取中出现了多次破例,这给黄龄带来了“灵感”,于是他决定在高考期间用甲骨文写论文。这肯定会引起老师的注意。毕竟,像甲骨文这样的古字,能看懂的人少之又少,剑偏了就难说会出现奇迹。

  可是,我在写作文的时候遇到了问题。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只有1000多个字,而黄龄所掌握的甲骨文就有800多个字,现代作文所需要的常用字在甲骨文中是没有的。用甲骨文来完成构图是非常困难的。难以实现的事情。

  于是,黄龄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自己掌握的甲骨文写了一篇作文,但掌握的字毕竟有限,只能写一篇“跑题”的作文。黄玲的大胆举动,风险系数很高。一旦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将面临另一次失败。

  很明显,这次黄龄的“捷径”是对的。虽然他的作文跑题了,只得了6分,但老师从爱才爱才的角度,还是不忍埋没他所掌握的知识,想要挖掘和激发他更深层次的潜能和能力,于是四川大学破例录取了他。

  黄龄的成绩最多能考上三所大学,却因为一篇甲骨文作文进入了985大学。从中也可以看出,川大对黄龄的重视,还对他实行一对一教学,希望他能在古文研究上有所建树。

  3.川大教授拒教黄玲

  为了让黄玲能够更好的发展,在四川大学与川大金城学院的联合培养下,川大为黄玲量身定做了一套学习计划。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授何宁也被聘回川大,负责黄蚋的培育工作,可见他的重视程度。

  不过当时的黄龄已经是名人了,一开始他一直很低调,甚至有人认出他是谁,他还一口否认。然而,随着学校和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这位“古文字大师”,黄玲也渐渐迷失了自我。在过度的包装和夸奖下,没有多少人能保持理性,更何况是一个刚进入大学的A生。

  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黄龄整天沉迷于这种虚荣心,根本不注意学习。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包装自己和与人交往上。在古文学习上,他并没有学校预期的那么敬业,何宁教授甚至觉得他有些“夸张”。

  要知道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非常重要和中肯的。学校聘请的一对一教授,显然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慎重决定,何教授自然会考虑一下自己的名字。学生们满怀希望,但黄莉并没有给何教授留下好印象。

  何教授让黄龄研究先秦文学和古文字的内容,黄龄却声称自己看过《文心雕龙》,更何况这本古书与教授讲授的内容毫无关系他。从虚心好学方面,黄玲没有尽到尊师重教的本分。

  古人云:“学之道在于严于师,师严而后敬道。敬道而后民知而敬学。”不尊师重道,不重视老师的教诲,注定以后走不远。果然,在何教授的悉心培养下,黄龄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水平并不尽如人意。

  甚至给出了“学习情况不理想,甲骨文造诣不高”的结论,于是递交辞呈,拒绝执教黄龄。这时候,黄玲成了别人眼中的“小丑”笑话。

  总结

  看黄龄的“小丑”状态,简直就是现代版的“仲庸”。有句话叫三分靠天赋,七分靠努力。如果沉迷于满足现状的环境,最终会成为“小丑”,成为他人的笑柄。聪明源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不是吗?

  参考资料:《登科后》《礼记·学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