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小伙”,这是部队最令人难忘的往事了吧?

  开“小伙”

  绿水青山

  在雪域军营当兵的那些日子里,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人和事。或许是民以食为天的缘故,开“小伙”是最令人难忘的事之一。

  

  开“小伙”也称开小灶,通常是借助于在部队当干部、在炊事班工作、在连队当通信员的老乡的平台,几个同乡凑在一块儿打打牙祭,改善一下伙食。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当兵的炮兵团驻扎在拉萨河南岸。那时候,尽管部队伙食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生活仍然十分艰苦。

  开“小伙”,也不是说就一定能够吃上大鱼大肉,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老乡些在一起说说家乡话,谈谈家乡事而已。

  三连有线班的务川同乡吴永强到生产班轮值,九连的务川同乡陈林离开班排去喂猪后,他们那简陋的看菜棚、喂猪房便成为我们务川同乡经常开“小伙”的去处。

  一到星期天,我和一连的邹书洪、一营部的常荣川、三连的李毅、三营指挥连的喻海等几个同乡就在吴永强的看菜棚、陈林的喂猪房里打五十开(扑克牌的一种玩法),两人一组打对家,谁输了就买十余包袋装方便面,和事先在炊事班的老乡处获得的肉罐头一起煮着吃。大家一人一碗,端起就开干,呼里哗啦吃得硬是香呀!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开“小伙”的即便只是一碗方便面,也可以胜过一餐山珍海味。

  务川同乡陈东在团修理所担任通信员期间,每逢节假日,我们几个同乡便集中在陈东处开“小伙”。陈东心灵手巧,厨房这一块儿玩得很转,他弄吃的是一把好手,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喜爱。其中有一次陈东用高压锅压糯米饭,最是让人记忆犹新,这顿糯米饭色香味俱全,吃出了家乡的味道。

  1992年的冬天,在一营营部卫生所廖国云医生的宿舍里,我们几个同乡开“小伙”吃了一顿狗肉。虽说味道做得不咋样,但那却是我们远离亲人在西藏高原过得一个难忘的冬至。

  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是,只要有老乡回内地休假回团里带回来的腊肉香肠,着实让大家开了荤,解了馋,哪怕分下来一人只有几小口,也觉得很幸福。因为我们吃的不仅仅是来自家乡的腊肉香肠,那是母亲的爱,还有满满的乡愁。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一次,十多个务川同乡在团收发班的老乡何显成处开“小伙”。你拿罐头,他拿蔬菜。有菜的出菜,有力的出力。人多力量大,居然不一会儿功夫就弄了十多个菜。没有桌子放菜,就在地上铺上一层旧废报纸搁菜。大家或坐或蹲或站,围成一圈儿,欢声笑语,甚是愉快。那是我过的第一个生日,也是我的20岁生日,虽说没有生日蜡烛和蛋糕,但我仍被老乡战友们的真诚祝福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连的李承明、二营营部的陈述义和申友科、五连的简永阳、九连的田波、汽车连的陈禄志和团小灶的彭刚等务川同乡曾在炊事班工作过,他们为我们开“小伙”或多或少都提供过便利。

  进入新时代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西藏部队的伙食越来越好。尽管我们开“小伙”的那些事儿永远成了历史,但开“小伙”的那些场景却让我们常常想起。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绿水青山:本名黄筱龙,网名黔中凡人,7O后,贵州务川人,苗族,从军二十五载,多次立功受奖,军转干部,出版文集《走向世界屋脊》、长诗《真心英雄》(与人合著)、散文集《小溪慢流》。编有《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研究文集》《贵州省国防教育手册》《奔向小康路上的老兵》等书籍。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

  

  作者:绿水青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