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永州丨周依蓓:柳宗元与林黛玉
说起潇湘,大家都不陌生。潇,即潇水,发源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境内的野狗岭。《水经注》对“潇”的解释为“水清深也”。湘,即湘江,郑山明教授在他的《意象潇湘》一文中对“湘”字的理解为“目之所及,水木清华”。两条河流自南向北在零陵的蘋岛相汇,故“潇湘”也成了永州的代名词。站在潇湘的汇流点蘋岛之上,我想起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在此处谪居十年之久的柳宗元,一个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潇湘馆主人林黛玉。本来两人的关系八竿子也打不着,却因为潇湘二字产生了一定的联系。
一、柳宗元贬永州,林黛玉入贾府
在唐朝,湘南一带是蛮荒之地,尚未开化,多是文人被贬谪的地方。当权者把官员贬到这些地方来,就是让他们远离帝都的繁华,在这里好好反省自己的过错。贬谪之路,出发于秋天,却已是次年春天到达。
柳宗元初到永州,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又是带罪之身,言行举止,多是小心审慎,他在多篇文章的开头都是自称“罪臣宗元”,尽显卑微。随行的母亲本已年迈且多病,再来到潇湘之后,经历了一个湿热的夏天之后,身体每况愈下,一病不起。不到半年的时间,母亲离了人世。而在踏上南行之路前,柳宗元的两个姐姐及妻子杨氏就已先后离世。屋漏偏逢连夜雨,母亲的离世给柳宗元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因为是带罪之身,又不能亲自护送母亲的灵柩回家,柳宗元伤心欲绝,悲痛万分,内心更是孤独了。
冬天来了,冰雪覆盖大地,到处都是一片银装素裹。被大雪覆盖的,不仅有九泉之下的亲人,还有同朝为官一同革命的战友,而立于冰天雪地之间的是卑微而孤独的自己。他写下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他缓缓地把压抑在内心的孤独融入到辽阔的天地之间,继而这种孤独被放大到千万倍,眼见之处尽是寂寥,心中所想唯有伤痛。
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心境和柳宗元初到永州时是差不多的。林黛玉的家本在苏州,父亲林如海是探花出身,任兰台寺大夫。后来担任巡盐御史,到扬州上任。在上任的前一年,黛玉的弟弟死了,父亲担任巡盐御史一年后,母亲贾敏也与世长辞了。
虽说林黛玉是去外婆家,但毕竟贾府是名门望族,大户人家,当朝显贵,还是会有很多的礼仪与约束,寄人篱下终究没有在自己家自在。所以,黛玉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虽说她极受贾母的宠爱,但是,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导致她内心也极度的敏感,这种感受又不被贾府的人所理解和认同,大家只会认为是林妹妹过于矫情,她只能独自惆怅,以泪洗面。这种敏感、惆怅、卑微也造就了林黛玉喜欢清冷、孤独的感觉。
在贾元春省亲之后,她下旨让众姐妹搬进大观园居住,林黛玉则选择了僻静的潇湘馆。从她搬进潇湘馆的那一刻,一个虚构的人物和历史中的潇湘也产生了呼应。潇湘馆的规模不如薛宝钗的蘅芜苑大。在《红楼梦》中记载: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这里栽满了翠竹,不比别处种的是花。此处的翠竹,一来呼应湘妃竹,也借贾探春之口解释:“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对于林黛玉为何会选择潇湘馆,或者说曹公为何要把林黛玉和潇湘建立关联,探春的湘妃一说既对,又不全对。在我看来,除了内涵林黛玉爱哭之外,另外还可以补充五点。其一,从位置来看,潇湘馆的位置相对僻静,远离贾府的权力中心。就像柳子被贬至的潇湘,也是远离朝堂一样。这种“疏远”,一来象征着黛玉在贾府的地位慢慢下降,二来也为后来焚稿仙逝的凄清埋下了伏笔;其二,从气质来看,林黛玉是天仙下凡,不惹尘埃,而潇湘相比中原就如同待字闺中的女儿一般,也是超凡脱俗的。其三,从思想上看,潇湘馆的住所是林黛玉主动选择的,也就是说林妹妹本身也不想卷入贾府的纷争。如果说薛宝钗劝宝玉求功名,是儒家的思想,那么,林黛玉这种就属于道家逍遥派。潇湘馆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她在这个地方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这处居所,又适合读书。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哪怕是看禁书,也没有人管得着她。而潇湘,也属于这么一个地方,只是柳宗元是被迫逍遥而已。其四,从气质来看,黛玉的这种郁郁寡欢的性格与潇湘文人的愁绪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同李白诗中所写的“哀怨起骚人”,屈原的被放逐的离愁、柳子被贬谪的离愁都形成了湘人的性格的一部分,所以,黛玉的性格是和潇湘人的气质融到了一起。你看她哭得惹人心疼的样子,这不正是潇湘夜雨的愁情吗?其五,从五行来看,才更能看出曹公的深意。林黛玉前世是一棵绛珠仙草,五行属木,前世获神瑛侍者施水之恩得以续命,这世幻化为人,以泪报恩。林黛玉的姓,双木林即暗示了她的五行属性。水生木,水尽而木枯,泪尽而黛玉亡。所以,作为神仙下凡的林妹妹,必须要靠水养着。而“潇湘”二字,都带了水字边。综上,可以看出林黛玉虽说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无论是从性格、气质、思想、风水来说,林黛玉已经完全与潇湘融为了一体。
柳子远离朝堂初至永州的孤独和林黛玉背井离乡在贾府的落寞,其心境感受是一样。潇湘的雨,有柳子怀才不遇、亲人离世时落的泪,也有黛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抽泣,两人的心境感受也在这一虚一实中遥相呼应。
二、柳子文冠八家,黛玉诗才出众
两人的文才方面,柳子是山水游记的鼻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曹公笔下的黛玉也是博览群书,有咏絮之才。
有人说,柳子和永州是相互成就。柳子以山水游记成就了永州的千年古城之名,永州以独特的风光成就了柳子“文冠八家”之号。在我看来,柳宗元当然是成就永州更多,毕竟凭柳子才学,不管他被贬到何处,他都会下笔如神,为当地代言。柳宗元被贬永州,是柳宗元的不幸,却是永州的大幸。自古“文章憎命达”,坎坷的政治道路也赋予了柳子山水游记更为厚重的人文情感,其包括对底层劳人民的同情,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在《捕蛇者说》一文当中,借蒋氏自叙三代捕蛇的不幸遭遇,说明赋敛之毒;然后通过蒋氏之口揭露了赋敛之毒毒于蛇的严酷现实;点出了时代的痛点——赋敛之毒甚于毒蛇。
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柳宗元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而他写的《天对》更是体现了他对宇宙哲学的思考。千百年来,无人敢对答屈子的《天问》,柳子是第一人。《天对》是对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 天问》中一些问题的解答,认为世界是由元气构成的。《天对》指出,在天地形成之前,只是一团混沌的元气,“庞昧革化,惟元气存”,根本不存在有意志的天帝。还说“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认为阴、阳,天统一而为元气。运动是元气本身对立“交错”的作用,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是元气自身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二气之外并不存在其他神秘的动力。《天对》在阐发唯物主义思想方面作出了贡献。
林黛玉的文学造诣也很高,她读过很多书,诗也写得很有灵气。比如“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之句,灵动俏丽中不失神韵,以花自喻,完美地展现出自我的兰心慧质、冰清玉洁、高标独立与卓然不群。“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一诗得到了元春的肯定。“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更是体现了黛玉对底层劳动人民的体恤与同情。
黛玉对生命的思考与尊重而产生的抑郁情思与柳子有相似性。在黛玉葬花的情节有所体现,黛玉一边葬花,一边唱着《葬花吟》。“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认为落花本是干净的,落入流水之中漂泊无依,若陷入沟渠就被玷污了,所以,她才小心翼翼地用布包裹起来,再埋入土中,以立花冢。在她看来,人有人品,花有花魂,人死后需要安息,花落之后也需归入尘土。黛玉葬花体现了她对生命的尊重,对灵魂归属的重视。
黛玉的哲学思想也是很有高度的。在第二十二回宝黛论禅中,宝玉挥笔写下“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并且填了一曲《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黛玉看后,续了两句在其后: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玉的“立”还是在尘世当中,黛玉的“无”已经参透了佛法中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义。这两句偈语让宝玉对黛玉的参禅境界之高肃然起敬。
柳子和黛玉都有知识分子的才情、气质和风骨,同样尊重并关心生命,都有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
三、子厚英才早逝,颦颦红颜薄命
子厚是柳宗元的字,颦颦是宝玉给黛玉取的字。自古情深多不寿,子厚和颦颦,一个是英才早逝,一个是红颜薄命。
柳子对苍生的情感,怀才不遇的情思,让他心中多有郁结,47岁时便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好友刘禹锡同样宦途坎坷,却活了71岁。
两人同朝为官,命运相似,为何一个可以活到古稀之年,一个却在中年时便溘然长逝呢?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刘禹锡的性格要相对豪放,在被贬之初,他可以写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句,在被贬和州时依然可以吟诵“斯室陋室,唯吾德馨”。乐观的人,自然也更长寿。而柳子的性格要相对内敛忧郁其。其二,从家庭因素看,柳宗元在被贬之际亲人也相继离世,这给柳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其三,柳子对疾苦民生总能感同身受。看柳宗元在永州的作品,除了山水游记,也有不少的散文是揭露社会现实的,而这种忧国忧民的气质也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所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便可以看出刘更善于在逆境中调适自己的心态。
819年,宪宗大赦,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也许有人会觉得柳子没有活得更久是一种遗憾,好不容易遇到大赦回京,马上就可以大展鸿图了。其实不然,刘禹锡815年奉诏回京,不久又被贬了十三年。当时朝中尽是新贵,老臣若想重新立足,其实是难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少受十几年的贬谪之苦,未尝是一件坏事。
黛玉作为女一号没有活到书本的最后一页,在我看来,对黛玉而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黛玉本是仙子,下凡经历情劫还上世之恩。恩尽,便也回归仙位了,多活一天对黛玉来说都是磨难。在黛玉死后不久,贾府就经历了破败,抄家,树倒猢狲散。如果黛玉活着,后面的命运大概率是被卖为奴身或者下嫁他人,要么出家出尼,要么上吊自尽。这么看,曹公安排黛玉的结局也是颇有深意的。
无论是柳宗元还是林黛玉,真实也好,虚构也罢,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时候,决不能用年龄去丈量他们生命的长度,因为他们的才情、思想已经远远超过了那有限的数字。
当你站在潇湘汇流点,看着一左一右的两条河流,一条温婉动人清新脱俗,一条雄浑有力奔腾不息。这时,你的脑海里是否浮现了两个身影,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本来毫无交集,却因潇湘二字,交汇于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