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高衔接有壁这个事儿......
我真的很喜欢一批海淀家长。
因为写了公众号,有幸结识了很多家长。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海淀家长总是能够起到引领风向的作用。
比如,我们聊到初中的区排名的时候,海淀家长就能单刀直入地说到朝阳判分放水的问题。
我相信,如果是清醒的朝阳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可能会感到冒犯,但是也会警醒起来。
我这个“其他区”的家长,在那一刻也是心里感到不安和警觉的。
实际上,海淀家长的务实态度和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人在北京,越来越土》里描述的人群基本上就是海淀家长这个群体:
生活中讲求简洁实用,避免花哨,孩子的校服优越于任何品牌的衣服,这是这个群体家长的价值观的呈现。
但是,海淀家长这个特点的形成不是家长一个方面作用出来的结果,是一个环境里各方各面共同造就的氛围,衍生出来的一种圈子文化。
最近要期中考试了,参观一下各个学校的试卷,你会感受到中学各校之间简直就是一场大型宫斗剧。
比如,外部能够看到的各个好学校的试卷,都只有主卷。而实际上,期中考试各校或者集团校自己命题,能够明显体现区分度的是科目不定、长度和难度差异都比较大的加试卷。
只不过,这个加试卷属于“生人勿扰”级的,学校不让外泄。
为什么要这样?
其实这很好理解,自己学校投入了人员精力花了很长时间很大功夫研发出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经验总结(哪一类题目值得加试),不可能轻易地拱手出让。
更何况这还是学校出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想到说这个问题是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几个初高中衔接出现问题的例子。
比如,中考数学接近满分,高中入学考三四十分;中考物理满分,高中入学考试不及格之类的。
看了这些内容,做为初中生家长怎会不瑟瑟发抖?
如果中考这种权威考试都不能解决学习的方向性引导的问题,那作为家长,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毕竟绝大多数孩子,首先得过中考这一关,才能进得了高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高年级家长沟通学习、和学校以及机构老师交流等等,我明了了初高衔接问题出现的原因,当然根据原因就可以给出如何提前预防问题发生的方法了。
我认为,初高中衔接出现问题,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但是我们没办法改变学校,那就只能家庭自己努力去规避问题。
首先说学校。
对于学校老师来说,他们是最清楚问题的,也非常明了初高衔接不畅问题的根源。
如果你经常关注一些网红的数学老师,你会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批判过学校教材,吐槽过教材编排不合理的问题。
但是,做为老师,他们不满是没用的,他们要服从学校的安排,学校要听教委的指令,而教委要关注各种家长的呼声,要双减来满足教育发展的整体需要。
因为初中以前是九年义务教育,要保证所有人的受教育权利,你学的太难,让一些孩子早早毕不了业,那不是自找投诉吗?
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哪个部分都没错。但是却会导致初高中衔接出问题的结果。
因为高中开始不是义务教育了,相比中考既要兼顾选拔需要又是做为毕业考的两难境地,高考是实打实的选拔考试,所以高中学习的难度一下子就上去了。
民间说法的形容是,初中考的是耐心细致、勤奋努力,高考考的是智商和勤奋,可以约略看出初高中学习和考试要求的差别。
学校能够看到问题,现在绝大部分学校也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基本上所有学校都不会按照教材讲课,老师会把教材融入到自己整理的教案中教学,尽量兼顾满足教学要求和教委要求。
但是,现实里因为种种掣肘,大部分学校还是要遵照上峰统一要求教学。
相比之下,一些名校尤其是海淀的学校,比较放得开,学的时候进度和深度都要远高于要求,对于能够接住这个要求的孩子来说,这就是好事。
这些孩子不太会出现初高中衔接的问题。一些高中的实验班本身就是从自己初中或者集团校初中优选出来的。
那么哪些孩子容易出现初高中衔接的问题呢?
即便都是好学生,通过校额到校进入优质学校的孩子容易出现衔接问题。
因为小升初掉了所谓的“坑”,初中几年一心拼中考,学习的方向性是不同的,因为中考考试的特点,势必要把很大的精力花在做题熟练度,而忽视了深度学习的要求。
等进了好学校一看,同学们无论是在进度还是深度方面,都比自己高了不止一个台阶,跟起来很吃力。
这种情况,小升初里面也有,因为各种原因进了与自己实力不够匹配的班型,最后学的异常痛苦。
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抑郁的孩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家庭出了问题,比如父母打架闹离婚,无暇关注孩子状态和情绪的,一种就是学习上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的。
以上说的是来自学校方面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就是家长要多关注外部信息,多瞄准海淀标准,或者你想去的学校的学习标准,通过课外学习的方式尽量去补差。
对于校额到校这种形式,不能只看占了多少便宜,还要看看有什么坑。
当然有很多学校因为校额到校竞争激烈,导致甚至都用不到校额名额,那这时候你应该庆幸的是,虽然占不到“便宜”了,那也少了衔接不好的忧虑。
初高中衔接出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家庭。这个怎么说呢?可能要追溯到小学阶段。我以前写过文章,如今的家长对于小学阶段主要是习惯培养这个认识已经比较清晰了。
但是大部分新手家长通常会不太知道什么是习惯培养,或者误把习惯培养只定位在一些形式问题上,比如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坐姿要好,卷面要整洁等等。
这些形式很重要,但是只做这些还不够。
我认为更重要的习惯是学习方式和思考习惯。当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是先问老师还是直接网上搜答案,还是自己花时间思考啃下来。
直接问老师也还好,毕竟爱发问也是一种优点,但是到了高年级还是要开始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对未来学习大有裨益。
网上搜答案这个最要不得,有容易得到的途径,孩子哪里还会为难自己?长此以往就变成了伸手党。
到了小学高年级,奥数题目有难度,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安静地坐20分钟或者半个小时,去攻克一道难题,那么这个孩子一定已经算是头部孩子了。
但是,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是贪多图快,在孩子还没来得及养成这个习惯的时候,催促着去刷更多的题,去上更多的课。
也能出成绩,但是如果没有养成深入学习思考的习惯,后果在初高中会逐步显现。
还有的是家长自身认知有问题。比如我看过一个数学老师写的事例:
他的一个学生,初中数学学的很好,每次考试分数很高,但是他发现这个孩子并不是通过理清题目逻辑解决问题的,而是通过多刷题见过各种题型并记住解法来学习的。
实际上,人群中是有一部分人这样学习的,我自己理科思维不好,学习就是靠记忆力取胜,到了高中,数学就只能及格,没法提升。但是我那时候乡镇中学,缺乏好的老师引导。
我们现在在城市里,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好资源,所以家长们还是要多观察多和老师沟通,如果有问题争取早点解决。
那个老师发现了问题就和孩子妈妈沟通,说是要调整学习方式,但是见效会比较慢,要接受中间成绩会掉下来的情况。
那个家长没有接受老师的建议,孩子还是按照惯性学习。中考如愿考入了理想的高中。但是进入高中一段时间,成绩飞流直下,后来只能考二三十分。
孩子妈妈很着急,打电话找老师,但是这时候老师也不愿意教了,因为很难改变现状了。
这是一个事例,我希望大家看思路,不要去纠结一些细节问题,诸如考二十分还是三十分,或者哪个老师、是不是在撒谎之类的。看东西抓重点,不浪费别人和自己的时间哈。
我想说,人是环境动物,不是有个定律是“你的认知能力是你关系亲密的十个朋友认知水平的平均值”吗?
所以,在陪伴孩子这个问题上,建议家长们多关注熟人之外的环境,建立一个成员相对广泛复杂的朋友圈,多和海淀家长学习:):)
平时自己不懂得学科怎么学习要和专业人士多请教。不要害怕鄙视链。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视链,但是鄙视链能否影响到你,取决于你的个人选择。
我在刚建家长群的时候遇到过非常糟心的家长。一个来自北城的家长在群里公然说,怪不得人家都说南城家长素质低能力差......
她如果直接说问题,我是可以把她当朋友的,但是这么直接公然地侮辱不行,所以我也反击了。
但是这样的是少数的例子。真正有实力的家长都是低调谦逊地,愿意说问题而不是为了彰显自己去鄙视和攻击别人。
我们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多找素质高的家长做朋友,多看自己的差距和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以上。
会员群招新:
高老师现在有一个会员群,里面主要是小学和初中家长。后续打算分化出来专门的小学会员群和初中会员群,收费标准都是299元/年。
会员群主打三个方面:
1、高老师的日常陪伴
2、价值观相近的家长间的交流
3、各种会员活动
联系微信号cuoshiwuai交费并 告知年级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