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宋朝的户籍制度,宋朝也有高考移民吗?女人为什么没有户口?

  中国的户籍制度自古即有。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大禹治水时,就进行了人口登记。“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当时登记的人口为1355万人,相当于一个超大城市的人口了。到了秦朝时,户口制度已经很规范了,户籍登记内容也更加细化,包括姓名、性别、职业、住所、身高、身体状况、婚姻状况、财产状况以及生死、迁徙、逃亡等情况。到了两汉时期则进一步完善,把个人的相貌特征也登记在册,便于身份核查。

  

  宋朝时,人们家里也有“户口本”,叫户贴。根据家庭财产多少,又分为“五等丁产簿”。一般一二等是上户,三等是中户,四五等就是下户。如果有百亩田地,可以算作中户了。户贴上的信息很详细,一般有户主,家庭其他人口,家里田地多少,房子多少,还有牛啊,鸡啊,鸭啊,猪啊等家禽家畜多少。甚至就连田地的边界位置,房屋的坐落占地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宋朝的户口本又相当于房产证和土地证。另外,户口上只有男人名字,女人是不上户口的。

  

  宋朝时,开始有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住在城里的叫“坊郭户”,住在农村的叫“乡村户”。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与客户。比如家里有土地或产业的,属于主户。租别人田种的或者在城里给人打工的,就是客户。

  

  那不想在原来的地方待了,想迁户口到别的地方去住,是否可以呢?大宋在这方面还是相当自由的。宋朝时有规定:居作一年,即听附籍。什么意思呢?不管你在任何地方,只要居住工作满一年,就可以落当地户口了。而且这个政策全宋朝通用,即使大城市东京汴梁城也不例外。所以宋朝在迁徙自由方面,还是非常人性化的。这样也便于流动人口的管理。

  那么,如果这样自由,会不会引起“高考移民”这种问题呢?在宋朝,科举考试是三年一次,按规定是要在当地报考。但如果你在京城住的时间很长,离家远,来不及回去,也可以通过本乡官员担保,在国子监进行考试。但是,宋朝科举,也是按地区录取的,每个地区都有固定的录取指标名额,叫作解额。比如在京城录取100人。外地人可以在东京城参加考试,你要是想占这100人的指标可不容易。要想取得当地考生资格,得先取得京城户口,并且实际居住七年以上,或者有京城的田产,才可以占用京城的录取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