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多措并举保障教育医疗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苑伟斌
按照深圳“民生幸福标杆城”的战略定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多措并举,坚持“优民生”的供地原则,从规划布局、空间保障、审批提速等方面加强统筹,当好排头兵,加速补齐深圳教育医疗资源短板,推动民生设施建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
统筹规划布局,打造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
在教育设施规划方面,一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依托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十四五”规划,同步编制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的专项规划,从规划层面保障教育设施空间需求,推动各类教育设施均衡布局。“十四五”期间将高标准新改扩建52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公办普高学位11万个以上,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2.5万个。同时,结合新形势开展《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修订,优化中小学、初中学位配置标准,将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位配置标准调整为40座/千人和120座/千人,从规划标准层面增加了学位供给。
二是推动高等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会同市教育局组织编制《深圳市高校布局专项规划(2025-2035)》,规划高校用地23.1平方公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布局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深圳音乐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海洋大学等高校,构建了全市“一城四园多点”的高校总体空间格局。通过规划引导,将高校、科研设施、产业孵化平台等资源集中布局,引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切实发挥高等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作用。
在医疗设施规划方面,一是统筹医疗卫生设施区域均衡布局。编制《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有效提升医疗服务公平性与可及性;并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将专项规划传导至分区规划以及法定图则、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详细规划中落实。
二是优化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规划标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规划标准的通知》,对接卫生部门“社区医院—社康中心—社康站”的社康服务体系,分层级、差异化提出三类设施的空间布局原则,为三级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的可及性提供空间保障。同时,修订《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优化提升社康中心配置要求,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提高至不少于1400平方米的标准,推进社区健康服务扩容提质,提升社区健康服务能力。
强化空间保障,加大教育医疗设施土地整备力度
提前研判整备潜力,实施精准整备。深入梳理和研判“十四五”期间需要重点保障的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用地需求,从专项规划出发,自上而下梳理设施缺口情况,分析更新整备潜力,制定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五年整备实施规划。同时,根据需求评估的紧迫程度,细化各类设施各区各年度的土地整备专项任务,构建年度亟待更新整备实施的项目库,开展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项目用地精准整备。
纳入年度计划,重点倾斜、优先保障。将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项目库纳入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年度计划,在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上予以重点倾斜、优先保障。2021年,通过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完成中小学66处、高中13处、医院6处。2022年,通过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完成中小学48处、高中5处、医院6处。有力保障了人大附中高中部扩建、第二十五高级中学、平湖中学扩建、水径九年一贯制学校、宝安区儿童医院、华大医院、沙井人民医院扩建(二期)、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项目用地需求。
优化审批流程,加快项目落地审批提效
夯实前期工作,助跑全过程审批提速。依托市联合审批专班,加强项目选址前期空间综合论证,综合判断项目可行性,最大程度保障项目用地用林等需求,并一次性梳理明确项目空间准入的审批路径。比如深圳医学科学院项目,在选址前期空间统筹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会同医学科学院(筹)和光明区政府对科学城启动区拟选址片区进行统筹规划,结合项目需求综合研判项目建设内容、具体功能安排,并为未来发展预留科研设施设备用地。同时,为保障项目落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协助医科院开展详细蓝图编制工作,对选址片区的6个地块一次性并联开展法定图则局部调整、法定图则未覆盖区域规划调整、局部地块基本生态控制线调整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工作,大幅加快了前期工作进程。
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推动项目开工建设。自市联合审批专班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召开重点民生项目专题调度会,研究协调深汕高中园、光明高中园、坪地高中园、第三儿童医院、宝安区儿童医院等教育、医疗项目涉及的规划调整、用地报批、土地整备、电力迁改、场地协调等问题。
经专班协调、督办,列入重点项目库的教育、医疗项目中,深圳音乐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中山大学附属七院、新华医院、大鹏新区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宝安分院等12个项目取得了划拨决定书、工程规划许可证、开工等实质性工作进展。
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是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重要内容。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继续发挥规划引领、空间保障、品质提升作用,高效推动全市教育医疗设施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
审读:孙世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