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幼儿涉不当言论,幼儿园被调查!大人们总是想得太多
先说事件经过。
近日,广东某幼儿园,一名年仅4岁的幼儿口出“狂言”,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视频中,该幼儿园老师在和小朋友玩“我问你答”游戏。
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要来上学呀?”
小朋友们纷纷回答建设祖国啊,当科学家啊,当老师啊之类的。这时,轮到一个穿橙色衣服的小男孩,一下子,画风突变。
小男孩很腼腆,也很紧张,一双小手无处安放的搓弄着。他怯怯地答说:我为了长大了不想在中国住了,想去英国。
此视频一经曝光,迅即在网上引起争议,而该幼儿园也因“教育失职”正在接受调查。
关于为什么上学读书,长大了要做什么等等,是身为大人的老师,最爱拿来考察小朋友是否有远大志向的试题。
标准答案是什么大家自然明白。
以前,也曾有小朋友因回答说长大了想捡垃圾、想去要饭等等广受争议。
但想捡垃圾和想要饭,最多被当成不按常理出牌或没出息的标本看待,而这次广东的这个小朋友,则一下子把问题升级到了“爱G教育”的高度。
由此想到前不久,我在农村的8岁小外甥电话里跟我说:“长大了也要去北京工作。”
小外甥说出这样的话有两个原因:一是北京是首都并且很遥远;二是因为他姨妈在北京,于是北京就自然成为孩子的诗和远方。
我不知道广东那个小男孩说到想去英国,到底是什么背景,受什么影响。
如果一定要追查,那么我小外甥说要去北京,他的老师是会认为他有理想,还是会认为他不爱省不爱家乡?
还有,同样是广东的小男孩,如果他说的不是想去英国,而是想移民去火星,那么大家到底是该夸他有抱负,还是应该说这孩子不爱地球?
敲重点,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
选择到哪里生活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自由,只要你本事足够,想上天都没人拦你。
同样,一个人想在这里,而不想去那里,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也是很私人化的事情。
有人想到欧美国家生活,不也一样有欧美人认为自己的国家“好山好水好寂寞”,从而跑到中国来吗?
这些年沿海城市纷纷抢人,年轻人也喜欢往长三角和珠三角跑。对此,我们也不能因此批评说他们不爱家乡吧。
同样,爱不爱一个地方,不能以他所处的地理位置作为评判。
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不惜代价,纷纷捐款捐物捐飞机;
武汉疫情,海外游子同样千辛万苦,捐钱捐口罩捐设备!
留下来的不一定就很爱G,一些人可能是条件不允许他走而已;而那些想到国外生活学习的,也不一定就不爱G。
相反很多人都说,到了国外,反而更懂得爱G了。
我一直认为,爱G、爱家乡,跟爱自己的父母一样,都是一种人性本能。
不必时刻挂在嘴边,但是一定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里,一到关键时刻就会被激发出来。
我最近进入了一个“在京老乡群”,偶尔说到家乡的落后,个个都是一通数落,但一听说有点成绩,又个个都恨不得热泪盈眶。
所以留下来的,我们表示尊重;想去国外生活的,我们是不是该同样致以祝福?
这才应该是一个大国国民该有的样子。
回到广东小男孩的那句话,想去英国生活,又不涉及违法犯罪,有什么问题吗?
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不是应该更具多样性和包容性吗?
如果连“上学想干什么”都要有标准答案,那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意义?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调查幼儿园,因为我实在看不出老师们有什么别有用心。
如果非要说他们哪点做得不好,可能就是他们把这个视频放出来了。
很多事情,本来可当成个玩笑,私底下聊聊得了。
可一旦放大到网上,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被人想象出了“敌情”,这才是应该警惕的。
比如这几天同样闹得沸沸扬扬的宝马冰淇淋事件——有限的免费冰淇淋,两个小姑娘,不是想给谁就给谁吗?
换着是我,作为一个颜值控,我可能会挑长得好看的给。
那么我会不会被扣上“好色”的帽子?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就事论事的能力。
鸡毛蒜皮屁大点事,非得煞有介事,鸡蛋挑骨头上纲上线。
如果一个人对一切都抱持怀疑体质过敏,不仅自己会失去真诚,也会给周边的人带来不安。
昨天我果断解散了17谭读者群,一些朋友私信问为什么?这篇文章就是答案。
如果经常发言的几个人习惯性地瞎说八道,那么这个群也就不再有存在的价值基础。
有在这嘚啵的时间,去干点美好的事,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