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党群同心“飞渡”施救被困羊群。东川镇人民政府提供本报记者 尹耀增 通讯员 贺永魁
巍巍祁连山下,滔滔浩门河畔,有一颗“花海明珠”,置身这片“塞上江南”,感受到的是美景如画、产业兴旺、生活如诗……这就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
时下正值春耕备播大忙时节,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东川镇党员干部们的身影,或现场指导,或提前谋划构思,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扎实有序推进春耕生产。
将初心融入血脉,把使命扛在肩头。东川镇党委与2万余名干部群众一道,信心满怀、斗志昂扬,将“人民满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在推进新时代公务员队伍建设上做足文章,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群众的守护者。
2020年3月,东川镇人民政府被省妇联评为“青海省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2021年6月,东川镇机关党支部被海北州委评为“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3月,被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青海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为民解忧的“知心人”
“一直以来,镇党委、镇政府准确把握当前农牧区矛盾纠纷新形势,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为调解员的‘365调解室’,调解室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川镇党委书记王延生说。
“365调解室”由东川镇政府统一管理,镇司法所、派出所所长兼任调解业务指导员,他们面对的是群众的诉求。无论是僵持的邻里纠纷还是激化的婚姻矛盾,他们始终以法律为依据,用爱心和耐心履行为民调解的神圣职责。365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风吹日晒,他们的身影总是忙碌于村社,奔波于田间地头,只为服务好每一个有困难的群众。挂在坐班室里的一面面锦旗,就是老百姓对“365调解室”的最高赞誉。
2月20日,“365调解室”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时,发现香卡村马某某和马某经常因生活琐事吵架,在赶赴马某某家的途中,调解员张国生在之前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拨通了香卡村党支部书记马有财的电话,详细询问两家情况。
张国生到马某某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边耐心地劝说马某某,一边安抚邻居的情绪,调解员也及时向镇党委、镇政府作了汇报,为了从源头上真正解决问题,镇党委、镇政府、“365调解室”及香卡村“两委”班子召开座谈会,对症下药、对症施策,借助道路硬化工程“疏通心结”,通过“365调解室”调解员们和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东川镇党委、镇政府的积极协调,马某某和马某的矛盾得到解决。他们送的那面“廉明高效显公正,依法调解为人民”的锦旗彰显的正是“365调解室”背后的为民情怀。
经过五年多的运行,“365调解室”已成为东川镇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搭建了党群“连心桥”,赢得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成效明显。
“‘365调解室’已接待群众来访1800余人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02件,调解成功399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东川镇司法所所长王福鑫说。
群众满意的“贴心人”
“哪里有群众呼声,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这是东川镇全体公务员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哪里有群众诉求,哪里就是我们的办公现场!”这是东川镇全体公务员常有的工作状态。
2022年4月29日早上,东川镇政府接到了一通特殊而紧急的电话,因连日降雪,造成在甘青两省交界处放牧的12户牧民受灾,2350头牦牛被困,受灾牧民请求政府支援。
接到求助的第一时间,东川镇党委、镇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成立了应急分队,踏上了抗雪救灾第一线的征程。
4月的寒冷依旧裹挟着高原大地,强风、暴雪,加之崎岖的山路,满载饲草料的车辆艰难前行,轮番的陷车、不停地冲雪、车拉人推,三番五次,他们顶风冒雪180多公里,历时13个小时,终于成功将8吨饲草投放到放牧点,雪地上深深的脚印,留下的是他们对百姓的牵挂与温情,身穿党员先锋队红色马甲的应急小分队成为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最美的“逆行者”。
“要不是有党和政府,我的牦牛也不可能存活,也就不可能有去年10万元的收入了,真的特别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我们的干部,现在我养的牦牛已经有230多头……”当时的受灾群众杜加华眼角泛起了泪花。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我们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争当群众贴心人,致力于打造幸福大院、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硬化路扩建提升、村庄面貌提升等一件件看得见的民生工程;倾力做好灾后安置、盘活文化活动场地等一项项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民心工程,换来的是人民群众一次次满意的点赞。”王延生欣慰地说。
振兴乡村的“领路人”
近年来,东川镇政府为利用好丰富的生态资源,当好父老乡亲致富道路上的“领路人”,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变成“一方水土富一方人”上想尽办法,注重打造一支懂乡村、爱乡村、爱农民、本领过硬的干部队伍,探索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富民新路子。
2022年6月4日,端午节过后,寺尔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乔德清又一次开着他的小皮卡开始了收购牛毛的工作,他的足迹踏遍了门源及周边县市的山山水水,即使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他依旧乐此不疲,后备箱里“驮”着的是乡村振兴的致富梦,40余吨“干货”让20余名留守妇女尝到了“甜头”。
她们对牦牛毛进行精细分类,并按要求分批装袋。依照挑选技术、工作效率等因素,能干的妇女每人每天收入达200元以上,普通妇女每人每天收入达1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有效转变,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生活垃圾及时收运、卫生户厕逐渐普及、村容村貌持续提升;香卡村军民共建产业园,却藏村黑驴养殖基地、正在实施的林麝养殖项目等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麻当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野炊露营、休闲采摘、生态体验等旅游业态,让乡村旅游成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新引擎”,鼓起群众钱袋子的“助推器”……
东川镇以全体公务员的真情厚意,交出了一份有情有义有温度的“人民满意”的答卷。真正实现了产业培育、乡村旅游、人居环境改善有机结合,使乡村振兴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青海日报》(2023年04月18日 第2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