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抑郁症孩子的心声:我不是叛逆,是病了

  今天分享3个因抑郁症休学在家的家庭。

  希望大家挤出几分钟的时间,认真看完,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这些个孩子得病前,都是重点学校的学霸,自我要求极高。

  然而,抑郁症突如其来,所有的美好愿景和家庭秩序都被打碎了。

  父母的诉求只剩下“不学习没事,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

  而在抑郁中挣扎的孩子对父母说:

  我希望你能做你自己,做一个最真实的中年人。

  01我不是叛逆,是病了

  这些孩子因为抑郁症已经休学,通过专业机构开始了心理治疗。

  其中,来自浙江的一位母亲,女儿上初三叫韩雯(化名),直到女儿无法上学,她都以为女儿只是青春期叛逆心理。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儿满是刀痕的胳膊,才幡然醒悟。母亲哭着说:“我试着用小刀在我的胳膊上划一道,但是真的做不到.......”孩子不是叛逆,是真的病了。

  在被心理医生问道:你期望你父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帮你做些什么?

  韩静在座位上泣不成声地说:

  我真的不怪他们了,就像是我养的猫,它饿了我拿质量不好的火腿肠喂它,但不知道这会让它丧命,我只是不想让它饿……

  她回忆起小学三年级的一件事:因为那时候患过肿瘤,难以忍受病痛折磨的她,勉强支撑着身体来到母亲教书的门口求救,但却被不知情的母亲拒之门外,命令她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

  02别人眼中的”完美人设“,却没有普通的童年

  “我知道我应该恨我妈妈,但恨不起来。我变成现在的样子,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因为她。”

  ”我就是母亲消除遗憾的工具“

  说这些话的孩子,叫谭毅(化名)

  她从小跟着妈妈在美国长大,擅长钢琴、歌剧,读了上千本书,回国后就读北京最好的中学,年级稳定前20,在同学老师眼里是无法企及的”完美人设“。

  然而她却说,因为母亲,她失去了整个童年。

  她是名校的博士后,踌躇满志却有很多遗憾,我就是她消除遗憾的工具。而且在我病后,我妈妈无坚不摧的权威形象被她自己亲手毁掉了。

  03我永远不会原谅他们

  面对心理医生的提问,一个女孩歇斯底里地说:

  我永远不会原谅他们,这就是我想对父母说的

  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从她口中得知:

  3岁时,因为乱发脾气,生气的母亲把她反锁在阳台,直到她假装昏厥才被放出来;

  她能清晰地记得,童年时父亲经常在公共场所把她打倒在地,围满了看热闹的人......

  女孩说完低垂着头。医生递过来的纸巾被她拒绝了,坚持说自己没有眼泪。

  善待学生,敲打鞭策家长,才是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的“救赎”方法。

  就像李玫瑾教授说得:病在孩子心上,根在父母身上。

  在某种意义上,家庭所给予的最好帮助,或许仅仅是“陪伴者”的本来含义。

  在教育嫉妒内卷的当下,孩子要面对父母的期盼、老师的苛责、早期晚睡的作息,成长的困惑和各种痛苦,这不是一天,是十二年。

  孩子的心理健康已经迫在眉睫。

  这样类似的案例,在李玫瑾教授的书中还有很多。读起来像小说似的情节曲折,可读性非常强。

  但在诸多匪夷所思的案例之外,书籍会通过罪犯心理,来研究推算罪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缺少,以此来呼吁好的建议。

  我读了很多遍,非要用几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

  爱与回应,威与规则。

  被爱过的孩子,心理能量才能往正方向走;

  有规则的孩子,行为举止才能往社会人上走。

  除了“犯罪故事”里潜移默化学到心理知识,这本书还有个很大的优势,是能学到0~18岁每个年龄阶段,具体实用的心理抚养方法。

  比如说,容易患抑郁的人大概率是没受过什么苦,不爱运动,一坐就是一天的人,但李教授给出非常清晰的育儿指导—-从小引导孩子养成“跑步和游泳”的习惯!

  没讲什么大道理!

  却全都是真实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