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队、四方、四十年,确定四个节气,划分春夏秋冬难在哪里?

  我们读关于五帝的历史的时候,总感觉水分太多。当然这个水分并不是说的网络小说灌水的那种水分,不是虚假夸张的故事情节,而是指的很多历史事件都跟水有关系。

  这种现象从颛顼年代开始,到舜时代,因为大禹治水成功而结束,延续了200年左右。在五帝之中,只有黄帝的年代没有涉及到大量的洪水。

  这在古典资料中有很多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子》的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历史学家不承认,一部分历史学家不置可否。然而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专颛顼年间发生的大洪水。

  这一次洪水是因为地球震荡,从而形成惊天海啸,海水倒灌陆地,淹流在陆地,无法回到大海而形成的。

  大洪水造成的次生效应,就是海水长时间淤积在地表,形成成片成片的汹涌澎湃的水面。这相当于海平面扩张了很多,而陆地缩小了很多。

  

  这种变化,必然造成大气和雨水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引起寒暑与季节的改变。一句话就是气候规律变得跟大洪水之前不一样了。有可能一年中下雨的时候很多,或者炎热的时间比以前长多了。

  老严曾经说过,大洪水是理解远古文明的关键因素。不过在这里不准备详细论述,而是接着刚才的话题讲下去。

  历《史记》载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从黄帝开始就在制定节气时令,到尧的时候还在制定,其中包括颛顼、帝喾等,都是他们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什么这项工作要400年时间才能完成?

  

  其实这里讲的是两次制定。第1次,黄帝“顺天地之纪,时播百草木,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他到底制定到什么程度,历史并没有交代。但肯定已经上路了,很可能在颛顼继位之后“载时以象天”,把四季甚至24个节气都已经划分出来了。

  然而这个伟大的成果被大洪水冲破了。气候剧烈变化,以前制定的东西已经不适用。新的气候情况并不稳定,乱得一团糟。所有的东西都得从头再来。

  帝喾时代的活动范围是很窄的。那时候陆地地表洪水滔滔,狂风巨浪,根本无法通行。所以他只能立足于中西部地区来制定时令。然而周边洪水的状况经常在改变,所以气候状况也变化多端。

  

  到尧继位的时候,情况稳定一些了。一些陆地上的洪水也退了。原本被水淹的地方草木丛生,野兽出没。

  这时候制定长期稳定的时令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尧开始着手制定节气和时令。具体执行的是四岳,即羲叔、羲仲、和叔、和仲。

  这4个人,分别到四极,去考察气候和时令状况。

  四极是当时能够到达的东南西北4个最远的地方。这四个最远的地方,应该就是颛顼帝开辟出来的领土范围内最远的地方。虽然东部和南部被洪水淹没,但是依靠当时的交通条件,还是能够达到的。

  

  最西边是流沙,也就是今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考虑到颛顼的孙子噎长年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因此最西边的观测据点应该在帕米尔高原。《史记》记载这个地点叫“昧谷”,是上古时候十个太阳运行的终点。这也说明是帕米尔高原。

  最北边,当时所知的地方是今天的贝加尔湖。但在大洪水之后,这一片地方淹没很严重,所以事实上到达不了。而四岳之一观测的地点必须在山上,因此他的据点幽都可能在今天中国北方或者外蒙古境内的一座山上。具体是哪一座山,分析不出来。

  最东边,颛顼时代已经到达了大海。但是考虑到中国东部海拔很低,大洪水影响非常严重。因此应该在今天陆地上的一座山上,比如泰山。但不确定就是泰山。

  

  最南边,颛顼的时候已经到达了交趾,舜也能够到达今天广西的梧州。所以具体地点应该在今天的广西或者越南境内的一座山上。

  根据《史记》的记载,大禹治水,在考察的过程中,陆地坐车,水路行舟,可以到达人迹罕至的地方。四岳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出行。但因为他们的路途非常遥远,尤其是去东部和南部的两个人,路况非常复杂。要翻越大山,要经过洪水淹没的地方,要经过榛莽重生的原野。所以他们不可能依靠单一的交通工具出行的,必须是多种交通工具的组合。

  

  因此《史记》虽然只提到了四岳,但是前去的肯定不只是这4个人——事实上是4个神——必然带了大量的随从。因此四极观测的是四支队伍。再考虑到他们在山上住的时间非常长,因此可以认为每一个队伍都非常庞大。

  具体他们在山上住了多少年,历史并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当时的时令和气候状况还在缓慢的变化之中,因为地表水面的情况一直在变化。需要经过多年的观测对比,才能够确定在一年中,哪一天的白天最短,哪一天的白天最长,哪两天的白天和晚上是一样长的。

  

  尧总共在位70年时间。这样对比推测,四岳观测四极的时间应该在30年以上。本文标题写的40年,一点也不夸张。看起来每个团队只确定一年中的一天,但这个工程其实不简单。

  确定了之后,四岳回到尧都,召开一个东南西北四方气候大会。这样就可以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在这基础上,再经过诸多研究和讨论,就可以划分一年四季交换的准确日子。

  

  在《史记》等历史资料中,只讲到在尧的时代确立了四个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至于具体什么时候最终形成了24节气,老严并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有可能在尧的时代已经确立了,也有可能在之后的时代。但最晚不超过夏朝。

  最初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是互相独立的。在西汉制定的太初历中,第一次把这两套理论融合到了一起。这样融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农业。因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西汉时候创立的。这是鬼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