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孔子仁学思想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传媒的兴起,当代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却逐步出现“滑坡”,部分学生价值观念薄弱、主张个人主义、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感。

  

  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应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国家所需要的拔尖人才。

  不断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化解新阶段的风险挑战,适应新阶段的发展。

  孔子的仁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资源和精神支撑。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与道德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研究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将孔子仁学思想中的文化精髓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探寻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完成立德树人重要目标,确保教育工作更有效率、更有质量的发展。

  同时探究与运用孔子仁学思想的精髓,彰显仁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与自信,铸就文化新辉煌,永葆文化新生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造性应用孔子仁学思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借鉴意义,一方面是借鉴孔子仁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德性修养。

  当前,虽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关注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但为了迎接新阶段的各种挑战,适应新阶段的发展,需要全面推动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落实。

  

  于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注重法治教育,使大学生逐渐忽视对德的需求,进而未对自身的道德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借鉴孔子仁学思想,有利于吸收孔子仁学思想中的积极成分。

  特别是其中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筑牢理念,深化内容,优化方法,提升实效性提供教育资源。

  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集中化和无差别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实际上并不适合每一个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

  因此,继承和发扬孔子仁学思想中有益的教育资源,也能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一、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其理论课是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必修的基础。

  

  向学生传达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是提高学生思想认知、政治觉悟,完善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这一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否充分体现自身的主动、积极和创造性。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深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责任重大。

  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教师队伍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且结构合理,才能将党的理论思想完整及时地传向学生脑海中,吸收利用,成为精神支柱。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孔子仁学思想,首先,应融入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让思政课教师对孔子仁学思想有充分的了解。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肩负引导大学生成长的责任与使命。

  

  思政课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有责任将其中的道德品质与思想经验以及自身的情感认知传递给学生。

  并帮助学生内化这些认知与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思想觉悟与德性品质。

  因此,应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文化的嵌入,吸收孔子仁学思想中“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理念,树立高尚的师德,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需求,并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从学生最需要、最感兴趣的问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有效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培养相应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增强学生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应用孔子仁学教育思想既能提升教育者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文化涵养,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根本利益出发。

  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内化成终身受用的经验财富。

  其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并未重视孔子仁学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也认为思政课教师应提升文化知识素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因此,对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仁学思想教育,加大继续教育与培养培训工作的力度非常有必要。

  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以通过研修班集体学习、讨论、座谈会互相交流以及个人学习等方式,加强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

  

  也可加强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科研,进一步提高政治素养,完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同时高校可通过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

  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吸收相关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专职或兼职的更多优秀教师共同探讨孔子仁学教育思想。

  汲取其中的精髓,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只有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思想文化内涵,加强理论课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课堂教学的效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感染力。

  二、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高校是一个知识宝库,面对众多的理论知识,如何吸收其中的精华,内化成自身所需,需要教育者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悟真知。

  在实践中增才能,这也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在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学生要抵抗就业与求职压力,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

  而这些技能与适应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在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若缺乏必备的基本技能,不利于学生在步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胜任岗位。

  因此,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提高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增强公德意识,树立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将孔子仁学思想创造性应用到思政教育内容中。

  培养学生具备孔子仁学精神,积极主动学习、做到学思结合、自审自查、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只有素质提高了,面对知识才能更好的吸收、更好地驾驭、更好地掌握、更好地运用,进而不断更新创新知识。

  吸收孔子仁学精神,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递孔子仁学教育,不是为了仁学思想教育而教育,更不是将孔子仁学思想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是借鉴孔子仁学思想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耳濡目染中,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的精神涵养与目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其次,可开设关于孔子仁学思想的通识选修课,帮助学生增长对孔子仁学思想的了解。

  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知度不足,但大部分学生对孔子仁学思想具有较高的认同感,有较强的求知欲。

  认为有必要开设孔子仁学思想相关的课程,丰富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知,提高精神内涵。

  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适当开设关于孔子仁学思想的通识选修课,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思想内涵与修养。

  

  最后,高校可以开设与孔子仁学思想相关的学生社团或组织,通过相关学生社团或组织的积极带动,加深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宣传,吸引学生的加入。

  号召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和践行孔子仁学思想,提升孔子仁学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社团活动,呼吁学生以仁学为道德标准,指导自身言行举止,加强提升素质与修养。

  同时,学校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渠道,积极争取校内外社会资源,说服校友、社会机构支持和投入实践经费,深化校企合作,营造更多且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践机会。

  使大学生能够参加更高质量的活动,保障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强化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增长才干。

  

  社会实践使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做到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学校应重视实践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