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难求的名校资源如何飞入农家——潜江实验小学教联体成长记
潜江实验小学定期开展多彩课外实践活动。图为采摘橘子比赛。
潜江实验小学打造具有特点和地域特色的课外活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图为学生在体验农耕文化。
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参加包粽子比赛。
校长杨梅在与年轻教师交流。 (本文图片均由潜江实验小学提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邹骅 周亮
每天早晨7点,家住潜江园林社区的双胞胎姐妹李可轩、杨汀轩,像往常一样,手拉着手,坐上停在家门口的校车。
校车一路驶向十几公里外的乡村,半个小时后,抵达位于总口农场的潜江实验小学。
城里的孩子跑到农村上学,在潜江不算稀奇事。
近年来,潜江市推进教联体建设,以城区名校为主校,融合偏远“空心化”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既缓解了城区学生入学压力,又让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名校资源,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废弃的村湾小学重焕生机
4月5日,下着蒙蒙细雨,整修一新的潜江实验小学校园更加秀美。
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平整宽敞的运动场,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还有各式各样的多功能教室。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所废弃的村湾小学。
村湾小学前身是总口农场江湾中心小学。由于地处偏远、校园设施陈旧、师资力量有限,当地的家长更愿意将孩子送到农场或城区上学。久而久之,江湾中心小学生源越来越少,2014年,整个学校不足100名学生。
老师留不住,学生招不进来,学校最终名存实亡。
潜江实验小学校长杨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初次见到学校的模样,“一栋三层的教学楼人去楼空,校园杂草丛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当时,杨梅的身份是潜江百年名校——田家炳实验小学校长。她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学校地处闹市,占地面积小,3000多名学生十分拥挤。扩容学校,是杨梅一直以来的心愿。
机会很快来临。潜江市教育局正在推进教联体建设,倡导“以强带弱、以大带小、资源整合、共同发展”。
实验小学“牵手”江湾中心小学,一方面缓解城区学生上学压力,另一方面让农村娃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不失为“两好合一好”的办法。
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后,杨梅一头扎进了江湾中心小学。规划、征地、建设,与相关部门一起做工作、拿主意。
有人劝她:乡下的学校没人去的!执着的杨梅没有动摇,认准了的事一定要干成。
渔塘变成操场,臭水沟建成停车场,垃圾池化作绿化带……一个破败的校园,一步步旧貌换新颜。
田家炳实验小学与江湾中心小学,均挂名“潜江实验小学”,城区为总部,江湾中心小学为南校区。
把名师引到乡村小学
学校建起来了,最大的难题是,动员老师到南校区上课。
那一年暑假,杨梅给学校每一位老师发了一份问卷调查,“愿不愿意去?”“不愿意的理由是?”“有什么要求?”等等。
问卷收回来,杨梅的心凉了一截。
“家里的老人孩子没人照顾”“我好不容易到城里,不想回乡村”……老师们以各种理由婉拒。
怎么办?杨梅一个人坐在办公室苦苦思索。
杨梅改变策略,筛选年轻上进的老师,进行一对一交谈,承诺给待遇、给荣誉,让他们付出有回报。
这一招果然奏效。高级教师郑娥,当过班主任,教学口碑好,个人很努力。经过杨梅的一番思想工作,她总算答应了。
说动了第一人,后面的工作要简单很多。数学老师王芳,决定去试一试;语文老师刘祖春,也点头同意。
按照杨梅的想法,第一年,先招两个班。9月开学之前,两名班主任和四名主课老师很快配齐。
优良的教师资源入驻,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招生。
学校给农场对口的每一位学生家长发邀请函,同时,在城区进行宣传动员。
农场的家长将信将疑,四处打听学校和老师的情况;城区的家长,专程跑来学校看是不是像宣传的那样。
田家炳实验小学副校长汪潜,有一对孙女都到了上学年龄。看到校园风貌和师资力量后,汪潜果断地将一对孙女送到新校区。
“汪校长干了一辈子教育,他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城区里的很多家长纷纷报了名。周边的农户见此情景,也果断将孩子送到了学校。
两个班、60多名学生很快招满了,原本废弃的江湾小学迎来了重生后的第一批学生。
两校就是一校
杨梅成了两个校区的校长,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打破校际之间壁垒,让两个相隔数公里的校区变成名副其实的同一所学校。
同样的管理方式,同样的课程教学,让两边的孩子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
“行政会议一起,运动会一起举行。所有教师和学生的评先评优,都是统一考核,统一打分。”杨梅以各种方式传递“两校就是一校”的理念。
教师是最核心的资源。学校将名师和骨干教师平均分配到各个校区,进行轮流教学。两个校区每月举行联动研训,同学科的教师集中在一起研讨,并进行“课题展示”,让全体教师观摩。今年,学校开展集中研训6次,参与率百分百。
以往,农村的孩子很难接触到钢琴、围棋、乒乓球等兴趣课程。在实验小学南校区,孩子们除了上主课以外,还可以免费报兴趣班。
学校定期举办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机会。
六年级学生柳卓瑞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中,他受到同学们的感染,请求妈妈给他报了主持人培训班。他变得越来越阳光,如今朗诵、主持,都能露上一手,并多次获奖。
“没想到,我的孩子还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有才艺。”柳卓瑞的母亲欣喜地说。
家长的口口相传,是最有力的宣传。第二年,学校一下子涌入几百名学生报名,班级扩充到7个。
学生多了,需要引进越来越多的老师。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每一位新来的老师,杨梅专门坐在下面听课,提出意见。指出不足。一年下来,杨梅至少听了300多堂课。
开展“名师结对”,全校80多位青年教师都找到自己的“师傅”,在“一对一”辅导下迅速成长,实现“一年立足、三年合格、五年成骨干”。
教育资源的大融合,带动了薄弱学校。原来的江湾中心小学成为潜江的热门学校。
2020年,依靠经验复制,竹根滩镇三江村新建的一所学校,也采取联合办学的模式,加入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为北校区。
实验小学教联体越办越有经验,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